我們在期待什麼樣的中國電影?

本文作者:陳昌業(筆名:仕潼),頭圖來自:虎嗅(張一然拍攝)

暑期檔過半,全年票房不到300億,其中春節檔8天票房80億,其餘200多天的票房日均1億。全年票房過億影片46部,過2億影片26部,過3億影片18部……這些影片在巨大的製片成本和宣發成本之後,掙錢的有幾部?10多部?或者20部?

還有,這些過億影片里,場均人數超過10人的有7部,其中4部是春節檔影片,場均人數不足5人的有14部。

我們巨大的銀幕數量,在面對什麼樣的中國電影?

喜劇、喜劇、喜劇、喜劇,賈玲、沈騰、馬麗、沈騰和馬麗,這就是全年票房前四影片的特點。

中國電影正在面對艱難,市場似乎在變得狹隘,觀眾似乎在變得簡單。用腳投票的觀眾,一定正確嗎?好電影不能只有鳳毛麟角的幾種,更不能只有一種。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創作者還有很多投資者都在努力,用創新、冒險去做一些不同的電影,去發現觀眾一些新的需求,創新的代價當然殘酷,市場已經給予了很多創作者、投資者幾乎滅頂的「教訓」——但市場的結果一定對嗎?我們真的希望只看到那些被驗證對的結果成為常態嗎?

《落凡塵》《傘少女》《來福大酒店》《異人之下》《朱同在三年級丟失了超能力》……這是暑期檔至今的一個又一個遺憾,百花爭鳴了,卻沒能百花齊放。八月,我們即將迎來的是《解密》《從21世紀安全撤離》《負負得正》《沖·撞》……

電影創作者們的勇敢不應該常常面對犧牲。七月的那些曇花一現,動畫《落凡塵》《傘少女》里有對中國意蘊、中國美學的探索和自信,《來福大酒店》里洋溢的是生活的溫情也流淌著現實主義的剋制,《異人之下》力透紙背的橫衝直撞是創作者想給中國人做自己的「漫威」的勇敢和自信,《朱同在三年級丟失了超能力》的兒童視角里的恣意想像背後飽含的是對成年人的同情和呼喊……他們的真誠在非議里漸漸模糊,其中還有很多抹黑甚至扭曲了這些創作者的形象,對於已是場均個位數的中國電影來說,大部分電影和創作者是脆弱的。

能夠在觀眾和影院之間架起橋樑的是傳播,能夠用傳播保護中國電影的是媒體,無論是自媒體還是傳統媒體,無論是長文還是短視頻,無論是kol還是學者專家——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媒體是行業共同體的關鍵一員,在此危局之時應有共識才有力量——如果再這樣令市場的趣味和審美簡單下去,沒有百花齊放是第一步,接下來是沒有長片、沒有哭著笑的悲劇、沒有橫屏的影院,只有短劇、只有撓胳肢窩的段子、只有不斷向上刷的豎屏……

媒體不能強扭觀眾,但至少有能量去引導觀眾,去跟觀眾溝通創作者們勇敢的創新背後的誠意。別再用機械的套用的形式、方式去跟觀眾溝通「誠意」,當「誠意」被程式化地表達,就算到達了觀眾,也當然地會被忽略,傳播規模越大越適得其反,觀眾不僅感受不到獨特,反而會覺得千篇一律,創作者的誠意完全被忽略,甚至因對形式的反感而被反對;別再用那些空洞的乏味的看似學術包裝卻完全沒有人味的官話套話誇讚,這些誇讚常常到達不了觀眾,同時還成為一種風向標——越是被這樣吹捧的,越是表明主動與觀眾背離。

媒體是創作者的代言人,也是觀眾的知心人。在責任里重拾同理心,在困境里找尋共同的出路,重建一榮俱榮的生態,我們一起從上個十年的繁榮里共同成長起來,我們也可以一起從當前的艱難里改變環境、守護彼此。

我們在期待什麼樣的中國電影,得由我們自己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