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無高低之分,《異人之下》被尬黑還是真不行?

「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六老師的這句話什麼時候都受用。

《異人之下》雖有原作打底,但進行適當的改編也是可以接受的,畢竟任何東西一成不變的複製確實沒什麼意思。

況且電影是大眾產物,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原著黨,為了照顧路人觀眾,刪刪減減,加些劇情,便於路人觀看都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但提前是能看,好看。

影版的劇情推進很快,部分情節一筆帶過或提前前置,不是動漫粉確實看著雲里霧裡,理不清角色關係,故事邏輯。

如有些人物提前出場了,全性四張狂、胡傑父子、風星潼、徐翔臨終前的講述,異人大會提了一嘴但沒有像動畫版那樣在結尾時吊起胃口。

這樣做確實在一部電影的時長里能把重要線索都塞進去,但也留下了一個致命傷,那就是故事太趕,太潦草了,著急結束的觀感太強烈。

而且給四張狂,尤其是夏禾和柳妍妍、風莎燕加戲太多,沈沖居然成了最大boss,但很多是沒用的廢筆,還有三分之一是ppt。

甚至削弱了寶兒姐的戰鬥力,竟然要靠風莎燕、張楚嵐來拯救,儼然就是烏爾善為了捧《封神》演員,借用了《一人之下》ip而來的胡亂一拍。

當你以為魔改僅有這時,烏爾善告訴你我連邏輯都不要了。

片中不少該有的鋪墊被刪或根本沒交代,如張楚嵐之所以馮寶寶決裂是因為尊嚴被踐踏,不把他當人,童子身一直是張楚嵐的痛楚。

再加很小就缺愛,所以一直渴望得到真愛,遇到同好,名場面光腚俠沒了,與這一段的對照隨之不存在,情緒推動力與循序漸進的感知被降低。

但馮寶寶不知其中緣由,以為他就是想女人便找了人讓他體驗男人的快樂,這讓張楚嵐破防,覺得哪都通只是把自己當工具,自己還是個異人,遂出走。

而影版改成聽爺爺的話,也說的通,但張楚嵐的自主性減弱了,導致片中的張楚嵐只剩下搞笑屬性。

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對人和事獨到的理解與共情,遇事成長的學習都不見了,但張楚嵐的靈魂所在恰恰是後者非搞笑。

烏爾善沒有分清主次,也沒有理解人物,更不知道《異人之下》的重點該講什麼,選擇是《異人之下》一直貫穿的主題,也透過選擇帶出如何活著,但影版中並沒有看到這點。

整部電影看下來,《異人之下》僅是動畫版第一季的內容。

但第一季是交代背景故事,埋下一些伏筆,真正精彩的故事從第二季的羅天大醮開始,所以影版還不如融合兩季劇情。

讓觀眾看到羅天大醮的動作、場面、搞笑,以及名門正派對全性的一網打盡,全性布局的陰謀,田師叔被害,最後讓天師下山。

爽感、完整性,第二季的引子都有了,動漫粉滿意,普通觀眾也看的過癮,因為《一人之下》最強的就是故事的循序漸進,越來越引人入勝,烏爾善揚短避長無異於畫蛇添足。

或像劇版《異人之下》那樣,到了後邊編一條主線。

把甲申之亂,三十六賊全部講清楚,就算沒看過動漫也能看的進去,反觀影版,一言難盡,又有多少人會對異人大會感興趣,可能很多路人都不知道異人大會是什麼。

而且有必要每個人出場,每個場景都來一首bgm,動不動就「卧似一張弓」嗎?這樣一來,原著黨看著就像刪減且弱化版的動漫,路人看著不明不白,兩邊都沒討好。

作為漫改電影,角色還原度是必提的。

二次元角色被真人詮釋,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對人物的理解,演技是否精湛,外形像不像,稍有一環不對就會變成尷尬溢滿屏幕。

胡先煦飾演的張楚嵐在顏藝部分做的不錯,嚴肅、滑稽相互切換的分寸感拿捏的很到位,痞、浪、色有了,但沒有表現出張楚嵐的隱忍、睿智、謀略。

還有風正豪、徐三、徐四也挺接近動漫角色,但馮寶寶太黑、太呆,就像正常人在裝懵懂,演的痕迹太重,只有又大又圓的雙眸,呆呆傻傻的氣質的詮釋是錯誤的。

寶兒姐雖然傻裡傻氣,但並非真的傻,只是因為靈魂缺失,對一切都沒有記憶,也對周邊人沒有感情體會,是一個孤獨於世的浮漂,拚命想靠岸卻無計可施。

後面與張楚嵐一同相處、冒險的過程中,再加狗娃子、徐三、徐四的努力。

寶兒姐慢慢敞開心扉,她的世界也逐漸恢複色彩,看待問題不再直接,大多時候都機智的一匹,就連埋人也不再是簡單暴力。

這是寶兒姐這個角色前後的變化,也是劇情走向高潮迭起的轉折,但現在李宛妲演成了只會瞪眼的無神,失去了呆萌可愛,第二三部的差異也有些懸。

張靈玉的出場是最大的槽點,完全沒有仙風道骨又暗裡悶騷的勁兒,以及不甘人後與清冷外貌,惺惺作態的端著極其違和,顏值與造型不搭看起來很彆扭。

加了不少戲的柳妍妍不是很尬的嘻哈范兒,煙熏嗓,而是不想受約束,想要的自由的甜妹少女,不怎麼諳世事,靠所謂的特立獨行來彰顯個性,但影版與之大相徑庭。

不過,若是拋開原作不看,只把《異人之下》當作一部新類型片看,其實也沒有網上說的那麼差。

許多觀眾看電影的需求是輕鬆解悶,《異人之下》倒也符合,有個完整的主線,嘻嘻哈哈,熱熱鬧鬧。

電影的好壞本來就沒有絕對的標準,一個畫面、某個演員、哪個包袱打動了觀眾就可以被認作好片,看電影沒有高低優越之分,尊重每個觀眾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