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不敢拍的尺度,都在這部國產神片里

目前的暑期檔爆款,當屬《抓娃娃》。
票房已破16億進入中國影史票房榜前50名。
與此同時,爆款自然伴隨著諸多爭議。
魚叔已經聊過這部電影,感興趣的可以回顧()。
後台魚友們對這部電影的觀感也差別不小。

但卻有一個共識,就是覺得電影對教育題的探討不夠勁。

既然不夠勁,那就找個夠勁的。
為此,魚叔特地扒出一部40年前的老片,豆瓣8.6。
「絕對是冷門神作」
同樣是窮人「抓娃娃」,同樣涉及中式教育,卻大膽鋒利許多。
可以說,《抓娃娃》沒敢明說的,都在這部里——
《包氏父子》
在《抓娃娃》的討論里,一位魚友的留言讓魚叔發散思考。
那就是電影里「窮養」的教育結果算不算成功?
直接來看,或許確實已經符合許多父母眼中的合格標準。
畢竟馬繼業高考成績優異,為人子女也孝順。
像電影里讓魚叔印象深刻的一個情節——買鞋
沈騰飾演的富豪馬成鋼,為了給兒子營造全景式的貧困教育環境,順便培養兒子的孝心,時常刻意地穿著一雙破鞋。
他想方設法讓兒子心疼,以求他給自己買雙新鞋。
為此不惜撕掉鞋底,踉蹌之下鬧出不少笑話。
當兒子終於把鞋買回來,孝道教育達成。
馬成鋼得償所願,俯視著鞋子感慨兒子必將成才。
但有趣的是,相似的故事發展里,這部《包氏父子》卻給出了完全相反的回答。
意圖說明,底層教育遠沒有如此天真溫馨。
電影同樣用鞋表現家庭窮困,老包大戶人家做了三十年長工。
為了給兒子攢學費,他一身棉袍穿了十五年,更別說鞋了。
棉絮外露沾滿灰土,與科長的皮鞋一對比,就能看出二者身份和經濟實力的差距。
但如此家境,對兒子包國維的教育卻是抓緊不放鬆。
攢錢借錢也要送他上新式學堂。
即便與其他長工寄住主人家,老包也特地為兒子留足空間收拾出一張書桌供他學習。
端茶奉水任勞任怨,只求孩子能出息成才。
除了讀書,兒子生活上的一切要求,老包也都儘力滿足。
哪怕自己不吃不穿,都要供孩子吃好穿好。
這份寵愛最直接的表現,也是鞋。
同是窮苦人,大街上像老包一樣穿草鞋破布的比比皆是。
包國維的樣式布鞋卻算得上體面,背後藏著父親的付出。
如此這般,大概包國維也該如馬繼業一樣孝順懂事品學兼優?
但電影中,別說體諒,不埋怨就不錯了。
他根本不在乎父親如何,滿眼都是對自己腳下這雙鞋的不滿。
覺得它們有蓋不住的寒酸氣,讓自己在他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走在大街上,看到一雙比自己更好的鞋就忍不住停下注目。
與同學走在一處,總是低頭在意腳上的差別。
到富家子弟家中做客,也偷偷對著鏡子里的鞋搖頭哀嘆。
學跳舞時老是踩腳,別人隨口一句「你的鞋不行」更是戳中心事。

貧窮與虛榮相斥又相伴,久而久之,這雙鞋簡直成了包國維的心魔。
他甚至因此產生幻想,夢中自己成了穿皮鞋的人。
在聚光燈下擁著校花女孩跳起舞來,腳上的鞋子反射著斑斕的光。
於是,別說讓包國維心疼孝順老包。
他反而因貧窮怨恨命運,對父親難忍刻薄。
平時沒有尊稱,只是呼來喝去。
大街上相遇,也裝不認識。
「你以後不要在路上叫我!」
於是鏡頭一轉,老包走進了鞋店。
進進出出,卻不是為了自己。
很快,新皮鞋穿在了包國維腳上。
他在校園中來回踱步,等著校花路過。
同樣是「買鞋」,兩部電影的走向截然相反。
一個是兒子孝順爹,一個是爹成全兒子。
前者鞋子的價錢無人在意,只是用來培養孝道的工具。
後者鞋子卻帶有一種屈辱的痛感,代表著明晃晃的階級差。
之所以有如此差別,根本原因在於電影里兩種貧窮的真實性不同。
說白了,一個是借窮炫富,另一個是真窮。
畢竟富豪裝窮是體驗生活,窮人卻已在生活里水深火熱。
這時候再聊回「窮養」問題,會驚覺:
對於真正的底層人來說,窮養不是選擇,而是難逃的苦難命運。
於是,電影呈現了一出真正的窮養過程。
也意外在主題上早早粉碎了「寒門出貴子」的教育童話。
事實上,包國維如此在意自己的鞋,就是老包的「教育」結果。

像大多數底層家庭一樣,老包本人沒上過什麼學。
對兒子大多只是「供著」,談不上教育。
供他吃穿,供他上學,用自己的血肉托舉起下一代的未來。
孩子上學沒錢,便馬不停蹄想盡一切法子湊齊。

包國維早早失去母親,當爹的更是心疼。
於是生活上有什麼要求,不論合理與否也都儘力辦到。

但老包沒想到,供著供著,真的供出了個不知命窮的「少爺」。
自己越是拚命,兒子反而越變越「壞」。
在家頤使氣指,對院里多有幫襯、稱得上長輩的長工沒有好臉。
在外攀比巴結,不受待見甘當小丑也要粘著富家子弟一同玩耍。
小偷小摸、抽煙喝酒、調戲女孩,學得樣樣不差。
功課卻頻頻亮紅燈,成績出來就要留級。
甚至,當老包到處求人終於湊齊學費交上。
包國維就很快因為替人打架面臨扣押退學,還要支付一筆不小的醫療賠償。
老包到校當眾下跪哭訴,才把兒子領走。

偏偏這時,先前借的學費債主也找上門來。
老包到處求人不得,無計可施。
新年的爆竹聲中各家各戶喜慶團圓,包氏父子卻愁雲慘淡。
屋中,父親淚眼看著兒子,兒子看著那雙皮鞋,雙雙沉默相對。
寒門更冷,望子成龍的念想終於破滅。
弔詭的是,誰都想不明白究竟是哪裡出了錯。

電影里,真窮人抓娃娃只抓了一手空。

為了找到這出寒門教育悲劇的原因,很多觀眾開始歸因。

有人覺得,是老包慣子如殺子,終究是溺愛斷送了兒子。

或是包國維不識好歹愛慕虛榮,不是你的圈子硬要融。

甚至是老包的朋友們看似和氣,實則捧殺。

還有人乾脆地將貧窮歸為一切的原罪。
「窮人最好別生孩子」
有趣的是,電影里其實並沒有什麼典型的「壞人」。
老包的朋友們雖然同為底層,但一樣熱心仗義互相照應。
幾句寬慰的話,是可以理解的相處之道。
稍有權勢者像是老爺太太,也都通情達理。
早年老包帶著孩子來,是他們私下通融提供安身之地。

連老包本身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
他是府里三十年的老夥計,有固定的收入。
在長工里有一定的話語權,在外也有薄面。
甚至連整體時代背景都是較為開放的。
社會變革經濟發展,窮人也有了上學的機會。
電影似乎在說,明明沒有一個壞人,一切何至於此。
但正是如此,恰恰挑明了底層教育問題的複雜性。

教育問題無法單一論之。

個人、家庭、社會多方共同作用。

比起能用金錢構建優越教育環境的富人們,底層教育面對的雜音更多。

而與其說是底層,不如說是大多數普通家境的家庭。

大家都需要考慮如何平衡經濟條件與教育之間關係的問題。

以及如何在孩子步入群體生活感受到參差時,引導其建立起健康的世界觀,培養出自尊與人格。

或是是否、又如何轉變望子成龍、養兒防老這樣的中式教育理念。

甚至在這一切之前,父母如何意識到自身局限加以教育截斷。

比如包國維對底層之下的底層,冷漠面對,在老包身上也常常得見。

而老包又是這以貌取人、拜高踩低的社會風氣下的一員。

教育在不自知下,已經在進行。

相似的問題在如今依然值得探討。

就像去年,「斯丹康頭油」梗還在短視頻平台翻紅。

電影里,包國維去富人子弟同學家做客,得知他用斯丹康頭油。

不僅當場打扮起來,回家還讓老包去買。

但家裡哪有那個閑錢。

於是老包又是在髮廊討,又是偷偷藏起主人家的頭油。

來來回回到底沒有滿足兒子的要求,得到一通訓斥。

現實里,也仍有很多家庭不知如何應對孩子成長中被影響產生的虛榮與攀比慾望。

意識不到貧窮可以磨礪人,但也撾折考驗人的心性。

可偏偏呈現真實底層教育困境的作品太少,導致風向逐漸演變成對底層人的單純嘲諷。

所有問題被歸咎於「貧窮」,再次上演將經濟水平與道德水平掛鉤的底層人污名戲碼。

這麼一比,回歸富二代生活以解決教育與人生困境的結局確實更加輕鬆。

但笑聲之後,不知有多少孩子在漫長的屈辱與自責中艱難成長。

又有多少父母像老包一樣無言無助,不知何處求問。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