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市場的火爆與尷尬:誰仍一票難求?誰開始賣不動了?

劉德華廣州演唱會,最低票價680元,最高票價2580元,仍然一票難求,根據票檔可見,最高票價2580元有部分還是看台票,已經超越張學友去年在廣州最低票檔480元、最高票檔2280元。2580元的看台票價,可能是廣州演唱會有史以來最貴的看台票。但在強實名制的當下,某「二手交易」票務平台仍是缺貨。

資深演出商陶先生去年接受南都娛樂專訪時說,「演唱會井噴是暫時現象,也有人說是『口紅效用』,肯定會回到常態,即便是最難搶的演出,經過幾輪之後,總還是會有回落,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演唱會就是生意,有需求就會有供給,藝人能演也沒有不演的理由」。

一年過去,「強實名制」等新規之後,虛火有所控制,但現實仍是,難搶的依然難搶,並且似乎更難搶了;而一些沒那麼難搶的演出,開始賣不動了,陶先生有些籠統地說:「很多資深歌手、流量歌手,看到演出市場火爆,紛紛準備入局,但今年賣不動的開始增多,賣不動的就是賣不動」。

近日,南都娛樂記者採訪多位演出行業資深從業人員,聊聊演出市場當下的火爆與尷尬,探討常態演出市場如何正向循環。

a

什麼樣的演唱會票價仍在持續走高? 

張學友「60+」演唱會廣州站票價分為2280、1980、1580、980、480五檔,劉德華 「今天…is the day「演唱會廣州站票價分為2580、1980、1380、980、680五檔,周杰倫」嘉年華「演唱會深圳站票價分為2000、1800、1600、1280、980、780、580七檔, 其中張學友和劉德華的最高票價都有部分看台位,不算「親民」的票價設置,仍然供不應求。 

演唱會定價大都經過調研確定

陶先生對南都娛樂說,演唱會票價是演出商和藝人團隊、承辦方等綜合協商的結果,因為成本在逐漸走高,導致票價也必然走高,」藝人費用、場館租賃、舞台搭建、現場安保,費用都在上漲,這些都需要演出門票來覆蓋,以前如果票價定高會影響售票數量,不過這個現象更多是對學生群體而言,比如超過500元就會讓一部分學生放棄,但諸如張學友、劉德華,甚至周杰倫這一輩的歌手,歌迷群體更多是有消費能力的成年人,並且對於演唱會定價來說,很多都是經過調研確定的」。 

前些年還會有199、299之類的演唱會票價,現在基本已經在大型場館絕跡,以廣州為例,王菀之最低票價為380元,光良最低票價為399元,蕭敬騰最低票價為480元,周華健最低票價為499元,大型演唱會最低檔已經在400元左右,中山紀念堂等中型場地最低檔為300元左右。演出商陶先生透露演唱會門票是市場行為,「2015年前後,好妹妹在北京工人體育場開演唱會,統一票價是99元,因為他們的歌迷學生是主體;今年好妹妹在國家體育館,最低門票也到了380元,最高票價680元,已經是相對較低了。廣州在很早之前也有香港歌手低價位在體育場開演唱會的例子,現在看來不太可能了」。 

對演唱會「頂流」歌手的需求仍然旺盛

演出行業從業者黎女士對南都娛樂說,因為一些現實原因,廣州的體育場館要檢修升級,一段時間不能舉辦大型演出,導致一些可以舉辦的場館場租升高,「場館除了收取租金,還會拿走部分票務,這些都是成本;還有一些場館因為消防證等原因不能承辦,以及一些不能開放三樓的坐席,這些都要核算在內」。黎女士說演唱會票價一旦升起來就很難下去,除非藝人方有特殊原因,而對於演唱會「頂流」歌手來說,因為需求旺盛,票價抬高也是必然的。 

b

沒有代表作的偶像型歌手開始賣不動了?

黎女士回憶說,在疫情之前,有些港台歌手並不好賣,「之前大家都說,能賣的歌手就那麼幾個,經過幾年的沉澱,有些天王天后積累了口碑和金曲,反倒是好賣了很多」。

「大金曲」仍是殺手鐧

黎女士舉例某天后一度就很難賣,雖然有一定的「國民性」,但粉絲黏性沒有很強,經常要「打折」,「在幾年前,不好賣的時候,有時候直接打折,有時候印打折券,但因為持續唱火了幾首歌,歌迷的基數有增加,早年的歌迷也成長了,近兩年非常好賣」。黎女士說歌手說到底還是要有「大金曲」,「老天王為何賣得好,因為金曲多,伍佰為何搶不到,因為大家都要去現場唱歌」。 

偶像藝人要對自己的號召力有清醒認識

而對於沒有代表作的偶像型歌手,開演唱會就不一定有足夠的歌迷買單,黎女士說去年有一位「流量」,本來要在廣州的體育館開兩場,票房太差不得不調整成一場,但一場也沒有賣完,現場上座率不到五成,場面就並不好看,「偶像型歌手還是要對自己的號召力有清醒認識,尤其是不能吸引路人粉、沒有金曲代表作的偶像藝人,即便現場做得再華麗,也無法把人吸引到現場」。黎女士還說不喜歡「幾秒售罄」這種說法,因為業內人士都知道,所謂「售罄」和開票的數量有關,而被放大的「售罄」會造成藝人之間的攀比,甚至有的偶像歌手要求主辦方必須「開票售罄」。 

經營livehouse的老闆盧先生透露,近期最直觀的感受是嘻哈歌手開始賣不動了,在前幾年,嘻哈正火的時候基本都能賣得很好,甚至很早就有粉絲在場館排隊,只為能站到前排,從去年開始,除了部分有實力的嘻哈歌手,有一些場次非常慘淡,「有一個嘻哈組合,做一場拼盤演出,現場沒有到100人,這在之前是不可能出現的」。盧先生說頻繁地上綜藝節目,未必真能帶來線下票房,也有一些歌手在社交平台、短視頻平台很火,團隊可能被迷惑,真到現場才是檢驗實力的標準。 

被消費過多會失去新鮮感

盧先生還說自己沒有想到的一支樂隊,有實力、有金曲、有口碑,但可能出現次數太多,在livehouse售票竟然沒有超過500張,「很多樂隊是從livehouse成長起來的,上了綜藝有了人氣就想進大場館,但上綜藝也可能是把雙刃劍,被消費過多反倒是失去了新鮮感」。盧先生感慨,不管是大型演出還是livehouse這樣的中小型場地,賣票都很有學問,甚至是門「玄學」,有些精心製作反倒賣不好,而諸如嘻哈這種風潮,在風起雲湧的時候都非常好賣,在風潮即將或已經過去時就怎麼都難賣,尤其對於沒有代表作的偶像藝人來說,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冷場。

c

劇院類演出也會有尷尬

一般來說,大型演唱會和劇院類的嚴肅音樂演出是不同的邏輯,演出商陶先生分析說,演唱會更多是「粉絲經濟」,基本都是唱給歌迷,給大家提供一起狂歡或社交的場所;劇院類演出通常是歌劇、音樂劇、話劇或者嚴肅音樂,有自己的特定群體,「音樂劇也出現過『粉絲經濟』,就是有些出演音樂劇的演員有流量,以及有些音樂劇本身就是大ip自帶流量。而對於話劇或者交響樂來說,同樣面對『破圈』的問題,如果不能破圈,即便是高質量的大團也可能受冷淡」。 

高品質常常不對等高票房

陶先生說近期出現了一些不太好理解的現象,就是明明是大團、大師,票房反響卻遠遠不及預期,「可能和檔期有關,比如非周末,也可能因為不久前來過,甚至有些不太好解釋,業內人士公認的好演出,卻很難賣出票,甚至口碑良好的都無法匹配」。劇評人馮先生曾負責一個高口碑話劇的推廣,他說團隊花了很多心思做口碑營造和維護,但應者寥寥,來看戲的還是一些舊人;而一些有明星參與的嚴肅演出,明星的帶票能力也出現下滑,「可能因為消費過度了,也可能因為明星過氣了,原因分析起來可以講很多,但怎麼賣票卻是難題」。 

市場反饋會影響創作者的積極性

在新媒體時代,劇院類的演出反倒是不如演唱會更容易「出圈」,馮先生說有些製作方、出品方也很無奈,宣傳成本有限,並且很難精準營銷,「有的歌手或樂隊在社交平台或短視頻平台火了,按照一定的粉絲比重就可以做演出,當然對於非頭部歌手來說也有風險;但戲劇、舞台劇有自己的屬性,交響樂的受眾也很有限,更多只能是靠自己發酵,有一些新銳的樂團和劇團也在做粉絲運營,甚至網紅化,但高品質不對等高票房,市場反饋還是會影響創作者的積極性」。

陶先生、黎女士、馮先生不約而同地認為,不能只盯著那幾個「穩賺」的歌手和藝人,他們在整個演出市場來說畢竟是少數,把「穩賺」的歌手演唱會做好是理所當然的,把有風險的演出做到不賠錢甚至賺錢才見功力,但演唱會市場和演出市場通常是短期行為,一場演出干垮一個公司的往事數不勝數。

讓「穩賺」的演出繼續穩賺,高品質的演出至少不賠錢或者賠很少,成長期的團隊能有不斷的進步,演出軟硬體能有新鮮的玩法和創意,才是常態演出市場的正向循環。

采寫:南都記者 丁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