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之樂歸來,百老匯經典音樂劇《搖滾學校》重返上海

作為音樂劇大師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搖滾系爆款力作,英文原版音樂劇《搖滾學校》暌違五年再登上海舞台,並將以此為契機再續巡演旅程。7月19日晚的交通銀行前灘31演藝中心,台上的搖滾現場和台下的熱情觀眾交融呼應,共同見證了一個高燃夏夜。

2019年,該劇首度引進國內,巡演7城,演出99場。時隔五年,由上海文廣演藝集團與gwb娛樂公司聯合出品、英國真正好集團聯合呈現、上海音樂劇藝術中心全國運營的原版爆款回歸,釋放追夢力量。

7月18日下午,《搖滾學校》音樂劇發布會在交通銀行前灘31演藝中心舉行。兒童樂隊進行了一場表演,展現了音樂天賦和舞台魅力,以及對角色的熱情和投入。康納·吉爾胡利和凱利·奧康娜分別飾演杜威·芬和羅薩莉·莫林斯,兩位主演討論搖滾的本質,強調音樂的表達力量,認為搖滾能夠讓人保持青春心態。同時,他們分享與年輕演員合作經歷,表達了對孩子們才華的佩服和他們帶來的啟示與快樂。

跨越年齡的爆款力作

百老匯爆款搖滾音樂劇《搖滾學校》根據知名同名喜劇電影改編,由創作了《劇院魅影》《貓》的「音樂劇教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作曲,聯合《唐頓莊園》的編劇朱利安費列斯,以及2014年百老匯復排版音樂劇《悲慘世界》的導演勞倫斯·康納等金牌主創重磅打造。

《搖滾學校》講述了一位落魄的搖滾明星杜威不得不為了賺外快進入一所知名小學冒充老師的故事。但是,杜威並不打算像尋常的老師一樣,只教學生數學,而是想將這群孩子們打造成史上最酷的搖滾樂隊。杜威的新樂隊能否偷偷在父母和校長的眼皮子底下贏得樂隊之戰?又或者,杜威還是只能放棄夢想,面對現實?

不少五年前觀看過《搖滾學校》的觀眾將其喻為「可以給予你純粹快樂的精神食糧」,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舞台上12名個性迥異的小演員所迸發出的驚人能量。他們連唱帶跳,吉他、貝斯、鼓、鍵盤等各種樂器手到擒來,在近三個小時的時間裡現場演奏,盡情搖滾。在一段段肆意流淌的音符與節奏間,演員和角色合二為一。他們展現的不只是劇情,還有屬於他們自己的音樂夢想。

誠如一位「校友」在現場留言板上寫下的:「他們骨子裡的激情是真的,對音樂的狂熱是真的,孩子們衝破萬難登台後眼裡的光芒也是真的。」孩子們在音樂中找尋自我的過程,為身處混沌中的人們照亮了前路——探尋音樂賦予的勇氣,釋放夢想和信仰的力量。

首演現場不乏穿著搖滾風或校園風的年輕觀眾。散場後的劇院前廳也是人聲鼎沸,原汁原味嗨翻百老匯的盛大舞台能量餘韻綿長。年輕觀眾們紛紛表示:「這是忙碌一天後的心靈釋放和精神救贖」「搖滾范兒的童聲合唱彷彿讓我看到了小時候那個滿腔熱忱的自己」「有力量,有歡笑,有感動」。沉浸在興奮中的他們沖向現場的打卡裝置,舉起搖滾手勢,留下了一張張不那麼像成年人的、真性情的紀念照。

以樂敘事,重塑搖滾之魂

音樂劇《搖滾學校》的名聲大噪離不開韋伯的妙手改編,無論是第一次步入「校園」,還是該劇的忠實粉絲,都能深刻感受到音樂在這部作品的靈魂地位。而音樂的戲劇性也恰恰是韋伯最為嫻熟精到之處。在保留電影版同名主題曲的基礎上,韋伯為音樂劇全新創作了12首作品,這些音樂緊隨著情節變化,讓觀眾在極具感染力的旋律和酣暢淋漓的表演間,體悟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覺醒成長。

首演時,不少觀眾發現《搖滾學校》其實是一部「嗨」中帶淚的作品,氣氛高漲的同時也傳遞出細膩的情感。如果說《當我爬上搖滾神山之巔峰(when i climb to the top of mount rock)》唱出了男主角杜威內心堅守的「搖滾夢」,那麼《我的心聲(if only you would listen)》則是孩子們的情緒袒露,「叛逆」和「搖滾」的外衣下是他們小心翼翼掩藏起的真心,想要被理解,想要被傾聽,想要活成我想活成的樣子。劇中的代表金曲《大聲來吶喊(stick it to the man)》是全劇最華彩和最具記憶度的作品,彰顯杜威和孩子們對搖滾精神的理解和主張。而面對劇中嚴肅刻板、恪守規則的女校長羅薩莉,韋伯用一首《哪裡還有搖滾的節奏?(where did the rock go?)》讓她卸下偽裝,重燃對搖滾和對生活的熱情,找回被現實壓抑住的真實自我……

好的音樂總能讓聽者感同身受,引發共鳴——台上,搖滾激發出了孩子們潛藏已久的音樂天分;台下,搖滾則啟迪著成年人的思考。究竟何謂搖滾?《搖滾學校》告訴你要敢於拒絕世俗的定義,傾聽自己重獲力量。

隨著《搖滾學校》上海首演的落幕,這部音樂劇讓人們對搖滾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孩子們的吉他彈奏和歌聲,杜威·芬的堅持與夢想,羅薩莉·莫林斯的轉變與成長,每一個元素都讓人印象深刻。《搖滾學校》不僅是一場視聽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觸動。它告訴我們,無論年齡多大,夢想和熱情永遠不晚。

  作者:郭夢涵 姜方

文:郭夢涵(實習生) 姜方圖:演出方編輯:李婷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