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趙英明/張迪團隊等開發區分蛋白質乳醯化修飾同分異構體的新方法

編輯丨王多魚
題圖丨pixabay
賴氨酸乳醯化修飾,自2019年首次被報道之後,便因其在調控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潛在作用而受到廣泛關注。這一翻譯後修飾不僅為乳酸的非代謝功能研究開闢了新的視角,而且提供了一種新的蛋白質調控機制。賴氨酸乳醯化修飾有三種同分異構體:l-乳醯化(kl-la、d-乳醯化(kd-la以及羧乙基化(kce。這三種修飾都可能由糖酵解過程中的代謝產物所誘導。儘管已有研究指出這些修飾在細胞中的潛在存在,但它們在細胞核中的廣泛分布情況以及與warburg效應的關聯性仍然是當前研究中的一個未解之謎。
2024年7月20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張迪研究員,攜手四川大學戴倫治教授、威斯康星大學李靈軍教授以及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在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期刊發表了題為:lysine l-lactylation is the dominant lactylation isomer induced by glycolysi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採用了正交技術區分了三種賴氨酸乳醯化修飾的同分異構體,並確立了l-乳醯化修飾在細胞響應糖酵解過程和warburg效應中的核心作用。這一發現不僅深化了對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異構體功能的理解,而且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理論基礎。
圖1:賴氨酸乳醯化修飾的三種同分異構體
2019年,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團隊發表 nature 論文上首次揭示了warburg效應的產物l-乳酸能夠驅動一種新型蛋白質修飾——賴氨酸乳醯化張迪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隨後,該修飾的立體異構體修飾——賴氨酸d-乳醯化(kd-la)也被發現存在於細胞中。kd-la是通過乙二醛酶途徑產生的s-d-乳醯谷胱甘肽(lgsh)與蛋白質發生的非酶催化反應形成。乙二醛酶途徑,一個高效的細胞解毒系統,由乙二醛酶1(glo1)和乙二醛酶2(glo2)兩種酶組成,glo1將糖酵解副產品甲基乙二醛(mgo)與谷胱甘肽結合形成lgsh,而glo2則將其水解,生成d-乳酸並再生谷胱甘肽。mgo的高反應性使其能與多種蛋白質殘基反應,包括半胱氨酸、精氨酸和賴氨酸,其中與賴氨酸反應形成的n-ε-(羧乙基)賴氨酸(kce已在細胞中發現,儘管其水平低於mgo衍生的精氨酸殘基修飾。目前,由於kl-la、kd-la和kce具有相同的分子量和結構相似性,通過高效液相色譜-質譜(hplc-ms)分析難以區分它們,且kd-la和kce是否能響應細胞糖酵解的動態變化尚不明確。
圖2:糖酵解通路調控kl-la、kd-la和kce三種乳醯化修飾異構體
為了解決這些基本問題,研究團隊開發並應用了一系列正交技術,涵蓋了分析化學、化學生物學和免疫學方法,專門用於區分kl-la、kd-la和kce這三種乳醯化異構體。通過這些方法的建立和應用,該研究證明了kl-la是細胞組蛋白上的主要乳醯化形式,其產生受高葡萄糖濃度和糖酵解過程的誘導,並且與代謝物乳醯輔酶a(lactyl-coa)的濃度呈正相關。此外,該研究還發現,在糖酵解的下段途徑受阻或乙二醛酶系統功能不完整的情況下,kd-la和kce可以產生並且受葡萄糖濃度影響,進一步揭示了這些異構體在細胞代謝調節中的複雜性。
圖3:用生物正交方法區分三種乳醯化修飾同分異構體,並證明kl-la是細胞內組蛋白上的主要乳醯化形式
綜上所述,該研究不僅開發了一套區分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tm)異構體的創新方法,而且揭示了kl-la作為細胞對糖酵解和warburg效應的主要響應者的關鍵角色。這些成果不僅豐富了我們對細胞代謝調控機制的理解,而且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工具,有助於深入探索乳醯化修飾在疾病發展和其他生物學過程中的作用。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迪研究員、四川大學戴倫治教授、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李靈軍教授以及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北京大學張迪研究員、芝加哥大學高晉軍博士(目前擔任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研究員)以及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朱致君博士為論文並列第一作者。
論文鏈接
設置星標,不錯過精彩推文
開放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