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高齡」電梯維保難,卡在哪?

急速下墜、意外困人、關門夾人……據報道,不少小區的電梯故障讓人心驚膽戰。故障頻發的背後,是這些電梯已經跨入了「高齡」階段,部件老化等問題不斷,輕則妨礙居民生活,重則產生安全隱患。

所謂「高齡」電梯,一般指使用超過15年的老舊電梯。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4月,全國「高齡」電梯達73.68萬台,且每年增速在10%左右。任何機械設備使用久了,都可能出現部件老化、磨損等「老齡病」,電梯作為高頻率運轉的小區基礎設施,更是如此。然而,雖然「電梯驚魂」屢見不鮮,但無論維修還是更換,「誰來負責、誰來出錢」總會反覆折騰,常常卡殼擱淺。

數據顯示,我國電梯事故80%是維護保養不到位所致。目前,我國尚沒有規定電梯強制報廢年限,只有主要部件有明確的報廢標準。也就是說,只要年檢合格、安全性能達標、沒有嚴重事故隱患,「老當益壯」的「高齡」電梯仍能上崗。而電梯講究「三分靠產品,七分靠維護」,如果日常維護保養能嚴格落實,使用壽命也會延長。但問題就出在「嚴格落實」上,有些小區物業和外包公司為貪便宜,忽視維保質量,怎麼便宜怎麼來,平時放任不管,等有故障報修再去處理。如此敷衍了事,視安全隱患如無物,居民自然不買賬。

電梯屬於大件公共設施,大修和更換成本著實不低,由於涉及物業、業主和屬地等多個主體,往往各有各的訴求和關注。通常物業公司認為電梯故障是由於自然老化、長期超負荷運作造成;業主則認為是物業維保不到位所致,主張費用從物業費和小區公共收益中支出,而不是動用公維基金或由業主自籌。難以調和的分歧,常常導致電梯故障「久治不愈」,解決方案久拖不決。

找准病症,才好對症下藥。最近,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圍繞老舊電梯改造更新明確了一批重要標準,各地市場監管、住建等部門應以此為準繩,與屬地政府部門形成聯動機制,指導老舊電梯定期「體檢」,敦促維保單位盡職盡責做好常態化管理。在涉及電梯大修和更換問題時,各方更應切實履行監管協調職責,針對修和換給出專業建議,並且對相關責任主體、資金來源和使用等方面進行規範,廣泛動員居民參與到民主決策過程。

電梯安全運行,事關千家萬戶,重視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電梯作為小區公共設備,需要多方共同維護。居民文明乘梯、物業嚴格維保、監管執法有力,每個環節都是安全防線,缺一不可。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孫延安

流程編輯 馬曉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