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女書·潮起》在武漢首映,專家李慶福:女書從區域文化走向大眾

「女書」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唯一一種女性專用文字,流傳在湖南江永一帶,沒有教科書,沒有學堂,卻口口相傳了上千年。2006年,女書習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月29日下午,紀錄片《女書:潮起》首映式在武漢博納國際影城銀泰創意城店舉行,影片預計於今年8月正式上線,屆時將在線上影視平台同步播出。

影片穿梭於女書文化發現地湖南江永和研究地湖北武漢,在學院派、田野派與實踐派的交融互動中探索女書文化的當代語境,聚焦女書研究從初期老一輩學者到新一代青年人的代際傳承,呈現女書文化跨時代的魅力與生機。

7月2日,九派新聞記者聯繫到了本片主演之一、女書文化研究專家李慶福,和他聊了一下他眼裡的女書文化與傳承。

女書是什麼?

在聊女書之前,可能有很多人會問,女書是什麼?或者有人知道有女書的存在,但是不清楚女書到現在還有何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導演李舒婷也清楚,有這樣疑問的人不在少數。因此,在影片發布預熱時,她還做了一個採訪,採訪了一群了解過女書的人,問他們:女書是什麼?

先導片截圖。圖/@女書·潮起

他們這樣回答:

我認為是江永當地婦女世世代代的一個精神家園。

從書法角度來講,我認為它和甲骨文的筆法很接近,而且有很強的裝飾感。

我心中的女書是一種時尚符號,它包括藝術,也包括時尚。

它不僅是一個文字,更是藝術。

覺得女書給我一種很強的力量和感召力。

一朵深山中的野玫瑰。

我心目當中的女書是一種文化瑰寶,它記錄著大家的喜怒哀樂,也見證了女性的堅強與獨立。

是女性心靈的獨白。

睿智、自尊以及創新自強的一種載體,也是她的一種精神的寄託。

富有創造力智慧勇敢的象徵。

它不僅體現的是古代女性的一種精神上的力量和情感上的交流,更是古代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結晶。

我心中的女書是女性風骨的一種符號,表達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是一種精神力量。

可能就是那種溫柔(的力量),堅韌且強大。

自尊、自信、自立、自強、隨風飛舞的音符。

如今,在社交平台上不經意間會發現女書的身影,有的是紋身貼,有的是耳環。女書文創產品變得越來越常見,女書也走入了更多年輕人的視野里。

女書紋身貼。圖/某社交平台

在這些女書文創相關的帖子評論區,有人覺得雖然看不懂但是覺得很酷,有人說看起來又美又有力量,還有人自己臨摹學習了部分辭彙。

李慶福認為這其實是好事情,大家一起推陳出新,但是有部分文創產品上的女書文字不規範,或者是錯的,「如果是造假那就更不好了」。

女書:從文字到書畫藝術

李慶福曾任中南民大圖書館黨總支書記、館長,是研究女書40多年的女書權威專家,他此次作為「學院派」的代表參演,展現的正是當前國內女書研究領域的現狀和成果。

李慶福在書寫女書。圖/@女書·潮起

「我們一代二代三代人,都不斷地在研究,不間斷地薪火相傳」,李慶福每年都要去湖南江永十次八次,帶的研究生也都是以女書為課題。

李慶福是廣西人,瑤族,他小時候就看到身邊的女性會綉一種菱形圖案,他研究女書既有文化的召喚,也有學術研究傳承的使命使然。但他的學生卻來自全國各地,他認為這是因為女書有一定的影響力了。

李慶福還介紹了女書研究的難點,女書常用字雖然只有800多個,但是難以溯源,且造字理念和漢字不同,連ai工具都難以派上用場。很多字的標準和起源,學界意見也各不統一,「把一個字研究透,都可以寫本書了」。

他認為,女書研究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青年學者越來越少。但他對女書研究又充滿信心,「只要有學術價值,有學術生命力,遲早會有人進來。」

女書作品大多和女性的日常生活有關。圖/《江永女書之謎》書籍目錄

他還對女書的傳播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加強女書的本體研究,統一文字規範;二是地方政府加強與科研院所的聯合研究;三是多角度多層次培養女書傳人,例如傳承人、書畫家、研究專家。

讓他欣喜的是,近年來,女書作為文字的信息傳播功能雖然已經有所喪失,但是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卻得到了更大範圍的傳播。「它已經從一種功能性的語言變成一種書法藝術」,他提到,現在各地開始形成了女書書法藝術學習、交流、展覽的氛圍。

李慶福女書書法作品。圖/受訪者提供

他還提到,女書研究和甲骨文有類似的地方,研究甲骨文很難,可能充滿爭論和挑戰,但是書寫甲骨文、欣賞甲骨文卻不難,所以現在也有很多人願意去寫甲骨文,女書也是這樣。「女書從小地域文化現在慢慢擴展到了大眾的書畫藝術文化,群眾基礎一下子就擴大了。有了這種基礎,文化才能活起來。」

九派新聞記者 陽丹

【來源:九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