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約 | 他們與電影之城的24小時

淮海西路新華路路口,市民從上影節巨幅海報下走過。

端午節那天,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第一次出現在小卉的朋友圈,「到交通大學站去坐地鐵,是誰在這裡挪不開眼了」。穿過樹影斑駁,巨幅的上影節紫色海報就在梧桐盡處,那是屬於6月上海的光影隧道。

今年第一場梅雨降臨時,張燁說:「無雨季不siff。」因為梅逐雨中黃與電影的醚味總是一同飄散在空中;也因為夜幕霓虹下,流光倒影的馬路街道會變身另一處片場。

上影節究竟是什麼味道的?電影之城又是哪般氣質?我們的好奇心上來了。2024年初夏,我們收集一群普通人在電影節的某個時刻。漸漸,時間拼出一個圓,電影之城的24小時周而復始卻又日日更新,像高速攝像機里的散文詩,宣告電影在場。而講故事的、聽故事的,許多人的所想原來是相通的。

—— 6:00 ——

王佳彥:清早,我騎著小黃車來排片

電影節近尾聲,我們跟王伯伯約聊天。如是辭令是他提的,大家老朋友,聊天比採訪更親近;地點就在影城,他工作過的地方。老朋友、老地方,一肚子的故事。

75歲的王伯伯大名王佳彥,網名「四眼老王」,滬上電影界老法師。他的手藝影迷皆知,半個月時間,能把全世界規模最可觀的展映場次妥帖安置到毛細血管般的排片表裡。比如今年,展映板塊461部海內外電影、1600多場、市內47家影院,要兼顧商業的、文藝的,國別的、作者的,首映的、帶見面會的,4k的、imax的,中心城區的、「五個新城」的,他一個超級大腦,純手工搞定了。

「我醒得早,開工也早。6點多,騎個小黃車就到藝海了。」晨光熹微,電影節組委會所在的藝海大廈還靜悄悄的。王伯伯中意這樣的時刻:「清凈,腦子也清醒,一上午能做許多事。」今年做專場放映,把同大師或同系列影片放到同家影院,就是早上閃現的靈感。

大家都覺得老法師「拿捏」了,他來一句:「排片跟拍片一樣,都是遺憾的藝術。」《鎖麟囊》開票即秒空,二開還是手慢無。他覺得自己不夠堅決,沒極力說服片方相信年輕人對國粹的熱情,「如果排個千人大廳,那盛況想想就激動吧」。有影迷會直接給他的社交賬號留言,上班族希望自己的心水片排在夜裡,學生族遺憾考試後的幾天好片都撞期了……「我很願意看到大家非常實在的建議,把工作做更細緻、讓觀眾更方便,就是我們的責任。」

他說自己排片時腦海里常有影迷的樣子,「很熱情,也很厲害,甚至比你懂哦」。以為冷門電影,結果滿場;以為阿拉伯語是小語種,結果有影迷現場糾錯;以為能講究銀幕制式已算專業影迷了,沒想到還有人跟導演一樣計較實際音量。《青木瓜之味》在影城放映時,陳英雄站在門外聽了會兒,詢問工作人員「裡面音量是幾」,得到6.5的回復,金爵主席有些錯愕。王佳彥正好遇見,幫忙核實了一下,應該是5.5,旁邊影迷搶先開口:「請一定轉告導演,上影節放對了。」

—— 8:00 ——

小x:一卷300張,換一次15秒

上海影城,看8點半早場的觀眾剛到。志願者小x身旁的小姐姐已圍觀她給三台取票機換上列印紙了,「太快了,還是沒拍全」。小x輕輕笑了,點屏幕、查餘量、開機器、換底票、關門,一卷300張,15秒一氣呵成。「將心比心,假如因為取票機正好卷到最後一張影響效果,或者因為列印紙耽誤進場時間,一天的好心情都打折了。」

—— 9:40 ——

小紅:一個眼神,我們確認了彼此身份

關於要不要早起看電影,小紅糾結過一小會兒。

「一天要在大光明看四場電影,而且其中一場《卡門》好久沒在大銀幕上見到了。」正方理由加一。梅雨季,空氣黏黏糊糊,反方開始拉鋸。不過,福至心靈時,猶豫煙消雲散。

6月19日晚,聽著窗外淅淅瀝瀝,《雨中曲》的靈感突然就來了。「我喜歡看芭蕾,很想來一段」,她立刻翻出粉色紗裙,挑了柄紅色雨傘,期待看電影的日子。次日上午9:40,距離10點《純真年代》開場還有時間。小紅望著身邊男青年,後者舉著手機拍馬路對面的大光明。「上影節影迷可能人手必備這張照片吧,我想,他應該也是影迷,影迷會理解影迷。」一個眼神,兩人迅速確認身份。

小紅在大光明電影院前起舞。

女生脫了鞋,男生調整構圖。在雨中,一個赤腳跳得舒展,一個快門按得剛好。「上影節的《雨中曲》」出爐,一傳十十傳百,很快佔據了許多人的上影節「朋友圈」:都說觀眾點亮電影之城,誠不我欺。

「其實,我愛的還有芭蕾和交響,上海國際藝術節才是我的文藝消費大頭。」小紅說,她在上海生活十多年,大光明、影城、大劇院、東藝到上交「餛飩皮」,她都是常客,為扎哈洛娃的舞步沉醉,在《尼伯龍根的指環》里默默流淚。有人問她要不要去看看外地的影展,「上海周周有影展,經常能看名團名家,我忙不過來的」。

—— 12:00 ——

梅海星:年輕人送我一張自製明信片

6月21日中午,暴雨,從上海商城的路邊走到裙房的咖啡廳前落座,梅海星不太在乎帽子有沒有淋濕,卻很是著緊手裡的帆布袋。兩層布袋正反互套,裡面是他私人也很可能是上影節的記憶錄。

梅海星展示與上影節相關的收藏品。

「這是第一屆,8家影院,我看了5場,票子還是早年車票那樣大小。」「第二屆、1995年的《文匯電影時報》,文匯報的影評總是最充分的。」翻開眼前的寶貝,31年間的細節全都湧上來。

26屆、31年,與上影節一路相伴的忠實影迷不在少數,梅海星一定是其中很特別的一位。他收藏的第一屆開幕紀念封等郵品、排片表、報紙剪報,見證了一位普通上海市民陪伴城市首度迎接電影盛宴的興奮與驕傲;而今26屆,他一屆不落地參與,票根越集越多,「藏品」越見豐富、精美。從當年簡單的《參賽參展影片排片表》到今年回歸的《市民觀影手冊》和全新的「龍標」郵票,電影節的與時俱進、上海的高速發展,他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藏在冊子里,迄今已裝滿了沉甸甸的15本。

1993年,梅海星在海事局工作,單位在外灘海關大樓里,家住曲陽街道。當年10月6日,也就是第一屆上影節開幕前一天,梅海星在報紙上看到了消息,當時沒太在意。10月7日下班回家看到勝利電影院門口擠滿了人,才知道原來他每天都路過的地方就是展映影院。「10元一張票子,我買了5部。」

26屆好像很長,梅海星說,他收到了城市和時間很豐盛的回饋。「退休後我搬到松江,但是地鐵四通八達,天山、宛平、movie movie……我跟著年輕人,去過不一樣的電影院打卡。這次松江的電影院也有排片,家門口很方便。」

31年又好像只是一瞬,讓這位鐵杆影迷能在反覆經歷那麼多次後依然興奮如初見。「《市民觀影手冊》回歸了,郵品出新了;勝利電影院老過,但又翻新了,現在是上海電影歷史的標記;第一屆放映的影院里,大光明、國泰都還是一流的。」

梅海星說,他總習慣早點到影院,因為很喜歡看著影片開場前成百上千人摩肩接踵地入場,「就像過春節一樣」。今年,他和女兒一起看了《老橡樹酒館》,放映後場燈亮起時,身邊的年輕人對他說:「爺爺,我送你一張明信片,我自己做的。」

—— 15:30 ——

李阿姨:看紀錄片就像看風景

李阿姨這些天在朵雲軒「扎」下了。今年上影節,她計劃看30場,進度條已近尾聲,80%是紀錄片。「其實以前沒怎麼關注,真正參與電影節是從去年開始,也是那時候發現了其中的樂趣。」李阿姨說自己是個愛旅遊的人,但今年電影節,她把旅遊的時間空出來了。

《大馬士革天空下》《尋找,另一個故事》《黎巴嫩日記》《宇宙縮影》……她說,也未必要做特別計劃,「就像看風景,走走看看,哪裡都有風景」。就像此刻,她對著電影節海報仔細端詳,「很不錯,上面『26』數字挺有意思的,既交融又獨立,後面的背景好像是大光明和上海影城?影影綽綽,給人神秘浪漫的氣息」。

—— 17:30 ——

蔣葉子:每場結束後,字幕會出現我們的名字

6月19日,《紅辣椒》放映前一小時,蔣葉子才第一次走進大光明電影院。「電影宮的感覺。」小姑娘驚嘆道,即便在其他展映影院參與了電影節,但眼前的百年建築好像自帶了莊重典雅。

00後不會陌生於字幕這件事兒,可親自上手當字幕操作員,蔣葉子說,還是需要「敬畏心」的。準備工作一小時,檢查機器、核對軟體。更多的功課在場外,比如查查電影梗概,如果是經典老片,還會自己模擬操作。

前些天,有場影片的字幕機像被「熱」到了,操作時電腦偶有卡頓。女孩子心細又沉著,每隔幾秒就動一次滑鼠防止字幕被卡,如此重複了一整部電影的時間。順利完片,蔣葉子只覺自己後背都濕了。沒人知道那場字幕操作員經歷了什麼,但小姑娘挺自豪的,「我坐在這個位置上,就是面對觀眾,要給他們應有的體驗感」。

6月19日這天的《紅辣椒》和《破墓》都是自動字幕,蔣葉子只需要在敲下第一行字幕後,實時關注就好。但她依然不敢大意,目不轉睛盯著大銀幕。直到最後,字幕滾動,她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也聽到全場觀眾毫不吝嗇的掌聲。「每場結束後字幕都會出現我們的名字,有很強的參與感。」她說,這感覺很像上影節,「電影節把各種電影放到一起,展示不同的世界;上海也是一樣,可以包容和尊重每個人的不同感受」。

—— 21:25 ——

三三:我坐在回家的高鐵上發朋友圈

虹橋高鐵站——融媒影城——天山電影院——虹橋高鐵站,這樣的路線,蘇州人三三已經熟稔於胸了。包括但不限於乘坐車次、地鐵換乘時間、出站口、沿途好喝的咖啡館。上影節乃至上海日常的文藝節日,她都不願錯過。回家的高鐵上似乎還有剛從電影節離場的,大家憑周邊相認,「有許多你我都一樣,暫時抽離自己的人生坐標,來做一場共同的夢」。

—— 22:00 ——

蝸牛:我在昏暗中「盲畫」了斯科塞斯

蝸牛觀看《計程車司機》時,在黑暗中「盲畫」的片中經典鏡頭。

大銀幕光影還在流轉,昏暗中,蝸牛輕輕掏出隨身攜帶的小本。直到《計程車司機》散場,他翻開本子:「我『盲畫』了斯科塞斯。」

他是設計師,也是上影節的真愛粉。前一個身份,讓他每每看到精彩的電影構圖或情節,都會在黑暗中摸索著速寫下來,久而久之,練就「盲畫」本事。後一重身份標籤,讓他在影迷中漸漸出圈,「哦,他就是那個在大光明把電影節畫成風景的人」。

—— 22:50 ——

rionida:聽勸!電影節散場,先別著急回家

夜深了,攝影愛好者rionida「交出」了自己相機里的美圖,附文:「來一場魔都百年影院citywalk吧。每棟有歷史沉澱的老建築,會和光影一樣讓人與世界、與時間交匯。」

—— 1:30 ——

石怡靜:年復一年,我們一見如故

6月14日,今年天山電影院最遲收工的一天。251分鐘的《美國往事》後,觀眾像每一場一樣鼓掌。店長石怡靜的工序略多了一點:歡送觀眾——引導觀眾領取映前寄存物品——檢查是否有遺留物品——登記——整理毛毯——消毒——最後巡場——結束當天工作。時間指向次日1:30。這是她的第十屆上影節。

電影會散場,電影之城不落幕。年復一年,我們一見如故。

  作者:王彥 臧韻傑 郭凡熙

文:本報記者 王彥 實習生 臧韻傑 郭凡熙圖:受訪者供圖/ 葉辰亮編輯:傅璐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