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高口碑喜劇片!胡歌攜高圓圓上演反內耗人生,網友:社畜必看

你有過雞同鴨講、對話完全不同頻的體驗嗎?

沒有的話,推薦看看下面這典中典片段;有的話,也可以好好憶一下當年:

- 像你這樣的中年人,往往面臨著雙重壓力。

- 中年人?

- 你是中年人啊,你比我還大兩個月。

- 你還記得我生日?

- 啊?

是不是腳趾已經尷尬得摳出了一個客廳?

但以上對白髮生在胡歌和高圓圓之間,你又會覺得無比自然。

確切地說,是新片《走走停停》里胡歌和高圓圓分別飾演的角色之間。

男,吳迪,35+失業返鄉脆皮青年。一頭小捲毛,黑框圓眼鏡,松垮垮的襯衫裹著松垮垮的軀殼,就像伍迪·艾倫主角亂入西南小城。

女,馮柳柳,吳迪的高中同學。離異的單身媽媽,在當地電視台做紀錄片導演。

學霸兼班花的馮柳柳,可能曾是吳迪的暗戀對象。多年後被「女神」主動邀約,後者內心的小期盼和小雀躍不時冒個泡,思路跑偏,因此時不時會抓錯重點。

這類讓人會心一笑的舒適設計,在片中俯拾皆是,勾勒齣電影獨特的喜劇風味:輕盈落地流喜劇

它與角色的生命體驗相連,同時聰明地消化了演員的個人特質。

燙知識:胡歌和高圓圓可謂內娛同年齡層最「佛系」的頂流藝人。

事業上,他們偏愛「走走停停」。

不軋綜藝,盡量減少曝光度,只選擇自己想拍的作品,甚至都有類似的「退圈」言論。

身患「脆皮青年」和「班味兒患者」兩重當代社畜重疾,飄被這部新片治癒得通體舒暢:沒想到「寶總」變「廢柴」,反而更香。

「逃離北上廣」,這幾年來從口號日益具象為行動。在當下熙熙攘攘的「返鄉潮」大浪中,胡歌飾演的吳迪是小小的浪花一朵。

北京「卷不動」回老家,廢柴青年的小確喪,被他精準拿捏。

家鄉看似晃晃悠悠的慢生活,沒他想像中那麼簡單。

找工作時,他引以為傲的資本,反倒變成拖累,在生活的天平上一塊塊加碼,將「安逸」二字高高翹起。

有時,是覺得他沒有相關工作經驗,公司不想付出額外的培養成本。

有時,是認為他年齡大,一句「不招35歲以上的人」就卡死了他。

有時,是嫌棄他不切實際。他夸夸其談的快樂與鼓勵式教育理念,在成績至上的績效面前淪為笑柄。

苦,成為人生某一階段的常態。

對此,胡歌形容吳迪像個陀螺,總是原地打轉,用有些滑稽的姿態,以陀螺旋轉的方式來緩解生活帶給他的壓力。

吳迪習慣把苦吞進肚裡,嚼吧嚼吧榨出點甜的餘味,再把渣滓一口吐掉。

他擅於自嘲,更擅於鴕鳥般自我安慰、自我激勵。

「返鄉」在別人看來約等於混不下去,吳迪給它包裹上漂亮的糖衣:他把比喻人生成賽跑,「大家說我跑得慢,以為是我偷懶,其實我是想把力氣留到衝刺的階段。」

他特別會自我調劑,從不內耗自己。

沒事幹怎麼辦?

或癱在家裡沙發上,拿遙控器都懶得起身,用腳代勞。

或看街邊的老漢下象棋,坐在無人的鞦韆上放空。

或和小孩哥玩遊戲,孩子心性的只想贏,把小孩惹哭了,他在一旁嘿嘿直樂。

他軟得像灘泥,其實外柔內剛,拒絕向討厭的生活舉白旗,執拗又天真。

工作屢屢被拒,他爸厚著老臉帶他去探望老友,磨下一份體制內的工作。他卻在接到offer時,拒了難得的鐵飯碗。

他好像徹底放棄了原先的道路,卻悄悄把難產的成果塞在枕頭下,似乎伴著它入眠,夢裡也能有几絲光亮。

都說「大城市裝不下肉身,小城市容不下靈魂」,有些廢柴的吳迪其實活得很明白,努力在肉身和靈魂間尋找平衡。

一旦遇到喜歡的事兒,他就會全力以赴,不計較成敗得失。

吳迪的「傲嬌」屬性及「表演型人格」,在與馮柳柳(高圓圓 飾)相處中一層層被剝開。

與馮柳柳意外相遇時,恰逢他人生的谷底:北漂受挫回家,一時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問老媽要零花錢,每周混在老年人堆里排隊領免費的雞蛋。

當電視新聞鏡頭精準捕捉到他這個「異類」時,尷尬的重逢給彼此關係奠定了基調。

相比「脆皮青年」吳迪,馮柳柳面貌氣質截然不同。

身為需要承擔養娃壓力的單身媽媽,馮柳柳活得很用力。

她工作積極,態度認真,時刻保持得體的妝容和姿態。情商高的稱呼是精緻白領,情商低的說法則是:班味略重。

馮柳柳與吳迪間的錯位感,用一個場面就能概括。

馮柳柳問吳迪怎麼在這兒排隊,吳迪搖頭晃腦地回了一句:「我最近在gap當中。」

「給啥子?」小城生活的馮柳柳完全沒聽懂這個假大空的「高端辭彙」。

她是鏡頭,如實記錄下吳迪的點滴生活;她更是面鏡子,照見吳迪更真實、更鮮活的自我。

在老同學面前,吳迪一開始總有卸不掉的「偶像包袱」。他內心的自尊、自負與自卑糾結成毛團,把他弄得有些擰巴甚至可笑。

正如相遇時他把「待業」包裝成「韜光養晦」般,他努力想在馮柳柳面前證明自己。

於是,馮柳柳拍他的紀錄片前,他翻箱倒櫃找出小學時的獎盃擺在柜子上。

鏡頭對準他時,他假裝不經意地起身,踱步到柜子前,手拂過獎盃,淡淡地補充一句:「因為我想隱藏實力,所以看起來,總是一副大器晚成的樣子。」

但吳迪這些自以為是的小聰明,騙不了對他知根知底的馮柳柳。

馮柳柳有川渝女人直爽的底色,看破也能說破,會幹脆地表明態度:

你能不能真實一點?你覺得現在是真實的你?

吳迪高中時有個外號。他一直以為是「聰聰」,形容他聰明。

結果馮柳柳告訴他,那個外號是「蔥蔥」,只不過是形容他頭髮蓬起來像小蔥的樣子。

如同這個誤讀了多年的外號一般,馮柳柳拍出了吳迪忽略的、看不見的甚至誤會的種種細枝末節,豐富了他的側面。

意外重逢開啟了兩人窺見另一個世界的窗,他們在日漸的接觸和了解中,改變著彼此,也蛻變了自己。

馮柳柳不矯飾,但安於現狀,吳迪讓她有了走出去的勇氣。

吳迪則從馮柳柳那裡,學會了更坦然地面對自己,不再一味退縮與逃避。

《走走停停》有個很妙的結尾。

數年後,吳迪和馮柳柳在堵車的公路上相遇。兩輛車裡的兩個人,都已翻開生命里全新的下一篇章。

在各自的軌道上,兩輛車走走停停,不斷交替。既呼應片名,也是人生的縮影。

什麼是走與停?

它是「卷」和「躺」,是「遠方」與「故鄉」,是活著的兩種狀態。

我們從小受的教育是力爭上遊,學習、考試、比賽、考證……有無數的「小鎮做題家」為遠離「小鎮」而不懈奮鬥,似乎停下來、往回走就等於面對羞恥和承認失敗。

但怎麼會有一直奔跑卻從不覺得苦和累的人?停不下來,只不過是因為內心的虛弱、膽怯與恐懼。

幸運的是,吳迪作為「走走停停」理念的代言人,背後有一整個家庭做後盾。

當下快速發展、變化迅猛的社會,往往會使人產生不確定心態。其實,生活的層次感不在遠方,而是需要發現附近,從附近出發。而家,就是最小單位的附近。

吳迪家是很典型的家庭。

他返鄉發展的決定,曾被一家人輪番發表意見。

媽媽江美玲(岳紅 飾)直言他「就是混不下去了」「你差的是實力」;妹妹吳雙(金靖 飾)吐槽他「是持久力的問題,男人幹什麼都堅持不了太長時間」。

爸爸吳明發(周野芒 飾)嘴巴更毒,大膽開麥:「是金子在哪裡都是金子,是坨屎在哪裡都是坨屎。」

家人們好像沒一個人看好吳迪,聽取衰聲一片。

不過,罵歸罵,真輪到動起手來,大家還是默契地站在吳迪這邊:這才是人間真實,行動比任何嘴炮都有說服力。

吳迪開拓的新「賽道」,妹妹出力,媽媽出人又出錢。

吳父壓箱底的私房錢,被媽媽攛掇兒子翻出來。留下一句「last chance」(最後一次機會),媽媽瀟洒離開,眼神里含著對兒子的鼓勵與期待。

吳父作為家裡的頂樑柱,對吳迪的態度更曖昧和模糊。

他習慣性對孩子潑冷水,唱反調,嘴硬,心眼小,一有不如意,就一瞪眼二扔東西三想掀桌子。

媽媽和女兒都幫吳迪忙時,他不但冷眼旁觀,還時常公然嘲笑。背著手,仰著頭,「爹」味重得要衝破天靈蓋。

換其他人來演,這就是個面目可憎的糙老漢。

但在《愛情神話》里演「老克勒」的周野芒,將角色身上諸多小毛病輕輕舉起,加入几絲孩子氣的小調皮甚至小可愛,讓其後的人物轉變合情合理。

提示大家,千萬盯緊後半段,吳父有段高光戲,一下子勾得飄眼眶都紅了,明白了「父親」二字承載的分量,也讀懂了「走走停停」。

《走走停停》的英文片名是「gold or shit」,扣合了吳父的話,也對戲內戲外每個人提問:成功就是金子,失敗就是屎嗎?誰能準確給出成功與失敗的定義?

生活在現代都市裡,我們習慣了過45度人生:卷不動,躺不平,經常內耗,與自我較勁,身體與精神雙雙「脆皮」。

建議「班味兒患者」都來看看《走走停停》,它是最適合打工人度過「騾馬假日」的特效藥。

它沒有高高在上的批判,也沒有故作清高的姿態,只是給大家呈現了另一條道路和另一種可能性,告訴大家:生活歸根結底是自己的,與其走給別人看,倒不如偶爾停一停。

恰如片中吳母所說:「你不用是屎也不用是金子,就是一個普通人就好,走走停停就是人生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