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豫園、家園到京園:豫劇沉浸式駐場演出在京啟動

近日,「京園有戲——豫劇人李樹建入駐北京河南大廈媒體見面會暨啟動儀式」在北京河南大廈舉行。

「京園有戲」豫劇沉浸式小劇場駐場演出從5月16日起,正式落戶北京河南大廈六樓小劇場。從本月開始,每月都將在這裡連續上演三場精彩的戲曲演出。

活動現場

此次演出,豫劇打頭陣。《程嬰救孤》選段「無情棍打得我皮開肉綻」 、《村官李天成》選段「吃虧歌」、《五世請纓》選段「先王爺封我是個長壽星」、《鍘刀下的紅梅》選段「交黨費」、豫劇《七品芝麻官》選段「鑼鼓喧天齊把道喊」、《抬花轎》選段「府門外三聲炮花轎起動」、豫劇《寶蓮燈》選段 「三聖母在華山常年修鍊 」、豫劇《梵王宮》選段「梳妝」將一一呈現。

河南歷史文化厚重,戲曲戲劇種類繁多,除了最具代表性的豫劇之外,還有諸多其他劇種。在此次演出中,曲劇《李天保》選段「滿天烏雲風吹散」 、宛梆《打金枝》選段 「等駙馬回宮擺宴席」 、越調《火焚綉樓》選段「耳聽得門栓響連聲」、話劇《紅旗渠》片段 、京劇《狀元媒》選段「自那日與六郎陣前相見」等也將和觀眾見面。

河南墜子是源自河南的傳統曲藝表演藝術,憑藉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了河南乃至全國的文化瑰寶。此次演出中,河南墜子《西遊記》、素有「新時代河南曲藝新名片」之稱的噴空團隊帶來的噴空《有話好說》,將讓觀眾領略河南曲藝的獨特韻味。

5月17日、18日晚上,中國劇協副主席、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劇協主席李樹建,帶來沉浸式豫劇《程嬰救孤》《清風亭上》,這也是他「忠孝節義」中華美德四部曲中的兩部重要劇目。

李樹建出演的《程嬰救孤》

北京的劇場的落地,是李樹建豫劇「三步走」戰略的最新一步。

今年1月21日至23日,「豫園·豫劇·遇知音」豫劇人李樹建入駐上海豫園系列演出舉行,開啟了古老豫劇在上海駐場演出的新模式。中原文化與海派文化交融,黃河文明與海洋文明激蕩。在上海的駐場演出,至今已連續演出四個月,每個月上演三場。

今年2月20日,「家園」豫劇人李樹建入駐河南藝術中心小劇場沉浸式駐場演出正式開啟,每個月連演三場,至今已連續演出了三個月。

在滬豫兩地的駐場演出,以豫劇為主,其他多個劇種參與;參演節目不限地域、不限劇種,甚至上演國潮戲腔;參演人員不限年齡、不限流派;舞台大膽革新,傳統舞台變成了t台;演員從小劇場的各個角落出場,與觀眾巧妙互動甚至讓觀眾成為「演員」,親切感、沉浸感油然而生……駐場演出顛覆了以往的演出方式,以更加貼近年輕人的姿態,讓傳統文化吸引大批年輕觀眾,反響強烈。

李樹建

李樹建介紹,擁有近300年歷史的豫劇在全國共有167個專業豫劇院團,民營文藝院團達到了2100多個,號稱「十萬大軍」。從業人員之多,流布地域之廣,居全國地方戲劇種之冠。

早在20年前,李樹建在擔任河南省豫劇二團團長時,就在思考如何帶領劇團脫困。「戲曲是演給觀眾的,沒有觀眾,戲曲就失去了生命線。然而,戲曲長期以來一直存在三多三少的問題:老年觀眾多,年輕觀眾少;到農村演出的多,到城市演出的少;城市演出送票的多,買票的少。」李樹建說,在上海、鄭州、北京打造沉浸式駐場演出,就是為了守住老觀眾,培養新觀眾,打破戲曲「三多三少」的傳播瓶頸。畢竟,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豫劇傳承發展最樸素的真理,還是要面對市場,接受市場的檢驗,而豫劇要想有更好的未來,歸根結底,還是要推出優秀青年人才,培養新一代年輕觀眾。

無論是上海還是鄭州的駐場演出,前幾場大都由李樹建領銜主演,步入常態化之後,就將舞台交給了年輕演員。這些演員中,既有李樹建的徒弟,也有其他流派的弟子,甚至不是唱豫劇甚至河南戲曲的演員。李樹建談道,「只要您是從事戲曲工作的,我甘當綠葉,甘當幕後。這是因為,為年輕戲曲演員搭建平台是我的責任。我從舞台到講台,從前台到後台,就是為了給培養新秀站台。」

「探路人是有風險的。為了把三地的駐場演出做好,我硬著頭皮,厚著臉皮,抱著脫一層皮的精神,穿梭於北京、上海、鄭州之間,我願意為豫劇事業粉身碎骨,和廣大戲曲人一道,爭取讓豫劇脫胎換骨。」李樹建還透露,待這種模式成熟之後,還將在河南省其他17個省轄市逐步展開,全面開花,為戲曲的傳承傳播開闢出一條新路子。

李樹建主導、打造的豫劇沉浸式小劇場演出,為何選擇「豫園·京園·家園」三步走舉措?李樹建說,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豫劇入駐上海「豫園」,可以讓豫劇在與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中得到淬鍊和提升,真正實現「豫劇入海 文化出海」,使古老豫劇在全球化時代與世界產生交響和共鳴。河南這方神奇厚重的土地,是豫劇的根脈所系,這是豫劇的「家園」。在「家園」實現沉浸式駐場演出,是「固本求新」之策。

而首都北京,是一座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城市,也是一個聞名海內外的旅遊城市,旅遊演藝市場的駐場演出積澱豐富。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還是我國的時尚之都、演藝之都,各種文化在這裡交流融合,從而進一步促進文化的發展繁榮。

據悉,北京的演藝市場上,駐場演出形成一條獨特的風景線:繁星戲劇村《奮不顧身的愛情》連續十年上演近3000場,吸引大量年輕學生白領觀看;位於751d·park園區的小柯劇場,持續推出《穩穩的幸福》《等你愛我》等9部小柯個人風格鮮明的音樂劇;北京地質禮堂、a33劇場、磁劇場等「開心麻花」駐紮的劇場里笑聲連連,而德雲社、嘻哈包袱鋪乃至多個脫口秀小劇場的駐場演出,演出品類更是逐漸細化,各自擁有一批忠實的觀眾。

不可否認,經過多年的發展與積澱,北京市的駐場演出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涵蓋話劇、音樂劇、相聲、雜技等多種形式,也培育出多部經典作品,在市場上長演不衰,但豫劇這一傳統戲曲的沉浸式小劇場駐場演出,還是第一次。

「600年前崑曲進京,300年前徽班進京,如今豫劇進京駐場,我們稱之為進京趕考。」李樹建直言,進京趕考不容易,但他有信心,「豫劇是北方劇種,更容易被北方人接受,而古老豫劇在突破傳統觀演關係的環境式、沉浸式劇場內,將駐場演出與更時尚的文化消費模式結合,融入都市人的休閑生活,相信會為北京演藝之都的建設提供多樣的風采。」李樹建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