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品原創舞劇《永和九年》昨起在國家大劇院連演三晚,當代語彙如何解碼千年墨韻

原創舞劇《永和九年》劇照。 (上海歌劇院供圖)

書法,靜中見動,一筆一畫都是心性的流露;舞蹈,以身代筆,舉手投足繪出生命的軌跡。昨起,融合書法之魅與舞蹈之美的上海出品原創舞劇《永和九年——蘭亭集序·舞傳》在國家大劇院連演三晚,以當代語彙解碼千年墨韻,在跨越時空的藝術旅程中引領觀眾回望《蘭亭集序》的誕生與傳承。

台上,一段描摹「永字八法」的舞蹈激起了許多觀眾的興緻:男演員們在張弛有度的梆鼓律動中,通過肢體、身韻與筆觸的形神合一,呈現精妙的書法要義,展現力透紙背的雋永……這也正是《永和九年》的創作初衷:將名篇所蘊含的哲思以美輪美奐的視聽呈現於舞台,用超越時空、跨越國界的藝術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舞蹈遇上書法,呈現魏晉雅韻

舞袖翩躚墨韻濃,書道入舞揚國風。《永和九年》開場便呈現出茂林修竹的江南意韻,蘭亭雅集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將觀眾帶到了曲水流觴的意境之中。隨著劇情推進,劇情閃回王羲之兒時習字的記憶,因「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而興懷,發出「死生亦大」的感慨,將其揮毫寫就《蘭亭集序》的心路歷程交織其中。「那麼多耳熟能詳的詞句、典故以舞蹈的形式呈現於舞台,讓我彷彿漫步在歷史的河川中,遊目騁懷,觀古今於須臾。」95後觀眾張曉北直呼「過癮」,「尤其是舞者們用肢體展示衛夫人教授『高山墜石』『萬歲枯藤』的創意,簡直把水墨的流動轉化為了空間的雕塑。」

繼去年上海首演之後,《永和九年》相繼登上臨沂、紹興等地舞台。對於劇組的演員們來說,巡演的每一站都是新的挑戰和機遇,讓他們完成了從緊張到自信的蛻變。近年來,上海歌劇院與國家大劇院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深入。作為國家大劇院「泱泱國風·舞動經典」系列的開幕演出,《永和九年》亮相北京是該劇2024年全國巡演的重要一站。上海歌劇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趙蕾表示,獻演最新原創舞劇,主創和演員團隊做好了充分準備。「我們不僅在舞段與技術上不斷鞏固熟練,還在巡演歷練中精進人物刻畫與情感表達。」

昨晚,上海歌劇院舞劇團首席演員宋雨以精湛舞技演繹「王羲之」,贏得北京觀眾的熱烈掌聲。在歷經十餘場巡演的磨練後,他的表現漸趨成熟,不僅對高難度舞段的把控遊刃有餘,而且行止進退之間顯得氣定神閑。首席演員譚一梅飾演的「鵝」生動傳神,她與宋雨的雙人舞再現了王羲之愛鵝、畫鵝的典故情景。特邀舞者張傲月飾演「李世民」一角,憑藉其紮實的舞蹈功底與豐富的舞台經驗,精準詮釋帝王氣度與廣闊胸襟。《永和九年》的群舞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一眾青年舞者不僅扮演飄逸瀟洒的「文人雅士」,還幻化成輕盈的流水、虯曲的古藤、靈動的墨色……這些舞段意象豐沛,烘托出王羲之生命境界、藝術覺醒和書學視野。

跨越千年歲月,賡續文化傳承

《永和九年》以當代青年「賡」對《蘭亭集序》的歷史探尋為線索,不僅講述「天下第一行書」的誕生,更將視角延續到書法的傳播、繼承與發揚。「青年『賡』其實是中華文化發揚光大的繼承者,他不僅是從魏晉到大唐、再到現代的時間穿越者,更是與王羲之、李世民等角色共同形成了『創造—傳播—繼承』的脈絡,串起了延綿不絕的文化賡續。」上海歌劇院副院長季萍萍說。

主創團隊採用閃回、跳切等手法,貫通歷史縱深,凸顯書法藝術的劃時代意義與藝術感染力。「我們綜合運用了夢境、旁白、戲中戲等手法,讓跨越千年的故事變得更加生動精彩。」導演及編舞王亞彬告訴記者,這部舞劇將詩化意境與戲劇情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多線敘事、雙空間並行等手法,講述「蘭亭」傳揚於後世的故事。「《永和九年》是一場以『書法』作品為載體的人文回溯與展望,將過去與當下審美脈絡銜接,與觀眾建立共鳴,展示藝術典粹的凝練與璀璨。」

在舞蹈語彙的創新上,《永和九年》將書法元素巧妙滲透至目力所及之處。作品強調中國古典舞的「氣韻生動」,通過動律間「擰傾圓曲」和「手眼身法步」的高度配合,「模仿」書法運筆的力道、幅度、起承轉合等。「《永和九年》是探索打造兼具中國古典舞元素與現代舞蹈語彙風格的全新力作,亦是堅持守正創新、勇擔時代使命的藝術實踐。」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總裁張頌華期待更多觀眾走進劇場,感受曲水流觴的意境之美,品味跨越時空的文化力量。

  作者:

文:宣晶圖:上海歌劇院供圖編輯:范菁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