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寄情人》熱播 讓他突然衝上熱榜

◎湛廬

李現和周雨彤主演的《春色寄情人》的熱播,使得大衛·伊格曼與其著作《死亡的故事》近日也登上了熱搜榜,原來李現扮演的男主陳麥冬在劇中深情誦讀了《死亡的故事》的某個章節。

大衛·伊格曼是享譽全球的腦科學家:任教於斯坦福大學,作為大腦可塑性、時間感知、聯覺和神經律等方面的權威人物,曾榮獲「美國神經科學學會科學教育家獎」。

大衛·伊格曼是最歡迎的明星科學家,他是大熱美劇《西部世界》科學顧問;執導的電視節目《大腦的故事》獲艾美獎提名,曾登上《魅力男士》雜誌封面,被稱為世界上最有頭腦又能產生新點子的人。

大衛·伊格曼是腦科學創新的踐行者:科技創新公司braincheck公司、neosensory公司的創始人。大衛·伊格曼用認知科學理論為我們揭示創造力的機制,他自己的創造力無疑就是最好的背書。

在其著作《飛奔的物種》《隱藏的自我》《大腦的故事》《死亡的故事》等中,伊格曼以專業的神經科學視角幫助我們來解讀「我是誰」,「我們如何感知世界」,「我們的大腦如何發育」,大腦如何做正確的決策等,突破思維定勢,增進對隱藏自我的理解。

雖然是科學家,但在虛構寫作方面,伊格曼創造的文本敘事同樣是令人著迷的——《死亡的故事》剛出版,就登頂《紐約時報》暢銷榜,多次被改編為歌劇、電影。

以博爾赫斯和卡爾維諾的小說為藍本,伊格曼在《死亡的故事》一書中創作了40篇令人驚艷的死後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映射著生命的可能性,包含了我們自身的方方面面:對不同生活的嚮往、慾望、夢想,對異世界的詩意遐想,甚至還有我們不為人知的隱秘。

8歲那年,伊格曼到離家不遠的一個工地「翻牆頭」,不小心從牆頭上掉了下來,導致他的鼻骨骨折。這一摔不過短短几秒鐘,但當時伊格曼卻感覺時間變慢了。即使30多年後的今天,他對當時的感覺依舊記憶深刻,並將它形容為「愛麗絲在兔子洞里翻滾時的感受」。

這次特殊的經歷,激發了伊格曼對時間感知的興趣,引領他日後從事該方面的研究,並最終成為該領域最有話語權的專家之一。伊格曼還曾多次親身嘗試「零重力式蹦極」,成功地測試了這種時間感知差,驗證了童年時期令他印象深刻的特殊體驗。

在《西部世界》第一季製作期間,伊格曼碰巧正與其中一位劇作家交流。當得知該劇組沒有科學顧問後,他親自飛往洛杉磯,同該劇的編劇和製片人展開了長達8小時的討論,對劇中所有的核心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到了第二季,該劇開始探討「自由意志」的本質問題,這正是伊格曼最熟悉的研究領域,所以他親自擔任了這一季的科學顧問。在編劇階段,伊格曼與編劇和製片人就「記憶」「意識」「人工智慧的各種可能性」等展開了頭腦風暴,用科學的態度完善了這個令人腦洞大開的科幻故事。

伊格曼·快問快答

1.大腦要到30歲才成熟?

伊格曼:到了25歲,大腦童年期和青春期的轉化終於結束。我們的身份認同和人格的結構性轉變完成,大腦至此似乎發育完全了。

但事實上,在成年期,大腦還會繼續改變。

可以塑造並維持造型的東西,我們稱其具有可塑性。大腦就是如此,哪怕在成年期也一樣:人的經歷改變它,而它則保留這些變化。

如倫敦的出租司機,為了記住複雜的城市地圖,反覆在腦中記憶,長期下來,負責記憶的海馬區會發生顯著變化。

2.「整容臉」利於演技提升嗎?

伊格曼:我們生活的每一刻,大腦迴路都在根據極其細微的面部線索解碼著他人的情緒。人會不由自主地用自己的面部肌肉模仿所看到的表情。人會用微笑對應微笑,哪怕肌肉運動輕微得都看不出來。

人就是會在無意間彼此模仿,這就是鏡像反應。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結婚多年的夫妻會變得越來越像,因為他們多年來「鏡像」對方的臉,皺紋模式逐漸變得一樣了。而打了肉毒桿菌的僵硬肌肉不但很難表現自己的情緒,也不利於解讀他人表情。

3.我們為什麼總是管不住自己?

伊格曼:看到床,就無意識地躺了上去,相信我,這是大腦先動手的!對於渴望即時滿足的神經網路來說,呈現在眼前的選項大多比模擬出來的價值更高。

對大腦來說,將來永遠只是「此刻」的一道暗淡無力的影子。

4.記憶為什麼常常不靠譜?

伊格曼:記憶並不是一段視頻,準確地記錄你人生的每一個瞬間;它是來自往昔時光的一種脆弱的大腦狀態,你要回想,它才浮現。

你對一件事的記憶,由當時參與體驗的神經元負責,但每個神經元都要身兼數職,在終身無休的工作中,原來的記憶會逐漸被其他記憶模糊掉。

記憶的敵人不是時間,而是其他記憶。

5.關於阿爾茨海默病

伊格曼:就算腦組織被阿爾茨海默病「肆虐」,也不一定意味著人會出現認知問題。環境和行為能塑造大腦,它們對你的晚年同樣重要。

進行認知鍛煉,即保持大腦活躍的活動,如填字遊戲、閱讀、駕駛、學習新技能,社交等,它們具有保護作用。

反過來,科學家們發現,如孤獨、焦慮、抑鬱等消極心理因素,則跟認知快速衰退相關。

6.人可以永生嗎?

伊格曼:過去50年,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一直在開發能讓今天在世的人們以後享受第二次生命周期的技術。

目前,該組織深度冷凍保存了129人,停止他們身體的生物腐爛過程。在未來,也許能開發出必需的技術,人們真能享受第二次生命。

7.人永遠活在過去?

伊格曼:人的感知要求大腦對不同感官數據進行比較。但有一點讓這種比較變成了一項真正的挑戰,那就是對時間的把握。

大腦是以不同速度處理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數據的。

為了實現「聲畫同步」,大腦會在收集所有的信息後,才構建出「發生了什麼情況」的故事。所以我們感受到的「現實」,其實是延遲版。

8.大腦不能把看到的世界完整記下來?

伊格曼:在我們用眼睛去觀察世界的時候,大腦會構建出對於外部世界的內部模型,但這個模型不是對外部世界的複製,反而會丟掉很多細節信息。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大腦太費能量了。人體消耗的熱量中,20%都用來為大腦提供動力,所以大腦會努力按最節能的方式運作。

這意味著大腦只會處理最有用的信息,以滿足我們在世界的生存需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通常不會記住所有看過的內容。

9.危險時刻,感覺時間變慢了?

伊格曼:當人體受到威脅時,大腦「杏仁核」區域高速運轉,徵調了大腦其餘部位的資源,全部用於應對眼前的局面。杏仁核發揮作用時,保留下來的記憶遠比正常情況下更詳細豐富,它激活了一套次級記憶系統。當我們回憶這個瞬間時,記憶的細節告訴我們,這件事肯定持續了更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