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五一小長假最後一天。這個檔期,上映的很多院線電影,均已經實現盈利,唯獨一部名為《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後簡稱《火鍋》)截至目前,分賬票房依舊不足5000萬元。和票房撲街共存的,則是該片的影迷口碑成績也很差,豆瓣只有6.3分的評分。
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情則是,像《火鍋》這樣的電影作品,豆瓣目前的評分,已經是粉絲們自覺維護口碑的情況之下出現的了。如果沒有粉絲幫助維護口碑,那這部影片的最終評分成績,可能會更差一些。這類情況,在所有流量明星參與出演的影片當中,都會出現。
關於《火鍋》的票房和口碑雙撲街的局面,原因到底在哪裡?或者,更直接一點追問,到底是楊冪的責任更大,還是編劇導演丁晟的責任更大呢?我傾向於後者。但是,我相信,很多網友更願意認為,這部電影的撲街,是明星楊冪造成的——這種認為,更加便捷,或者說,更加便於某些網友發泄自己的情緒。
通過希冀流量明星主演的電影票房和口碑雙撲街,來實現情緒發泄的影迷,實在不少。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流量明星在營銷的時候,尤其是粉絲營銷的時候,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傷害到普通路人。流量粉絲們積攢了多少的人氣,就會相應傷害多少的路人。這一點,有點像吹氣球。氣球吹的越大,它的邊緣就越大,裡邊是粉絲群體,外邊就是反粉絲群體的。外邊的,都恨不得把它扎破了。
因此,像楊冪這樣的頂級流量明星,看似粉絲群體基數極大,但是,這個基數再大,頂多也不過千萬人的級別。可是,影迷粉絲基數,是以億為單位的。當流量明星主演的電影上院線之後,它能夠獲得的支持,可能最多只有千萬級別,而獲得的反對人數,可能是上億級別的。這是以後所有想要用流量明星的電影都需要面對的問題。流量明星,正在被普通網友反噬。
可以說,楊冪放大了這部電影的問題。如果該片沒有楊冪,而是換一個毫無知名度的女演員來出演的話,可能影迷們會更加包容這部電影呈現出來的問題。因為有楊冪,影迷們把這部電影對等到了實力派大片的程度上,但影片本身並不能滿足大家的這種期待。繼而,它便出現了票房和口碑瞬間的滑鐵盧。這種瞬間雪崩的狀態,是營銷方無力阻止的。
但讓楊冪承擔這部影片票房和口碑雙撲街的全部責任,顯然是錯誤的。一部影片的成敗關鍵點,一直不在演員,而在編劇的劇本和導演的拍攝。《火鍋》這部影片目前這種雙撲街的局面,實在是因為,它在題材內容上,犯了電影創作當中最大的忌諱——電影人自說自話的炫技,卻並未讓影片關懷普通人的生活。
丁晟導演,試圖在《火鍋》當中實現一場炫技表演,證明自己在相對單一的場景當中,可以實現一部非常有趣的、燒腦的、反轉不斷的電影作品。但是,無論這些燒腦與反轉是否有趣,它最終實現出來的內容,出現了一個致命的問題——和普通影迷無關,只是編劇和導演的自我炫技。
電視劇創作當中,也有一個類似的雷區,那便是講電視工作者故事的作品,這類作品,容易成為電視工作者自我訴苦的東西,上星播出之後,收視率一直都是很差的。顯然,觀眾們並不接受影視工作者的自我訴苦或者自我炫技。因為觀眾和影迷們認為,大家沒有義務為這些訴苦或者炫技埋單。
像《火鍋》這種自我炫技的作品,影迷們會認為,真正應該埋單的,是那個想要證明自己有技術的編劇和導演。丁晟導演走的是技術流的路線,一直想要證明自己在技術上,可以拿到各大電影節的獎項。然而,技術,永遠是次於內容的。沒有一個和影迷有關的內容,多好的技術,都是白搭。
這一點,才是《火鍋》撲街之後,業內最應該反思的。(文/馬慶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