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節里的「快樂公益角」:探索音樂與公益的無限可能

公益不分年齡,不分形式,不分大小。

2024年5月1日—2日,春夏之交,北京城市副中心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視聽盛宴——2024北京無限音樂節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舉辦,這也是通州近十年迎來的最大體量的戶外音樂節。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音樂節增添了一些公益元素——快樂公益角。快樂公益角由無限音樂節和新京報聯合打造,與姚基金、騰訊公益一同匯聚向善的力量,傳遞公益理念。

快樂公益角。張湘涓攝

「我覺得每個人都是需要有愛心的,我們做音樂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希望能給更多的朋友帶來快樂,所以我們希望能在公益方面做一些示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藝人積極地加入公益活動裡面,然後用音樂帶給大家更多美好的事物。」無限音樂節主辦方負責人唐月明說。

樂迷:喜歡雙腳離地的自由感

5月1日的中午,陽光已經有些刺眼,但北京城市綠心公園卻格外熱鬧:樂迷們打著遮陽傘、戴著墨鏡,在安檢口排起了長隊來參加2024無限音樂節,奔赴自己喜歡的歌手和樂隊。「我喜歡音樂節這種雙腳離地的自由感」,一位樂迷說,「今天終於不用上班了,還可以見到回春丹樂隊,我特別激動,也很期待」。

這是通州近十年迎來的最大體量的戶外音樂節,也拉開了春夏之交的帷幕。下午4點左右,無限舞台的歌手表演結束,樂迷們帶著自己的「裝備」——野營墊、充氣沙發等,越過小山包,趕往300米外的另一個舞台——星空舞台。

一小隊人格外惹眼。一行5人身著印有「東北大花」元素的服裝,其中一個男生身上寫著大大的「社恐」二字,另一個男生穿著「病號服」,上面寫著「我的精神病一觸即發」。4人推著輪椅上的男生張磊(化名),「他說要去另一個舞台看隔壁老樊」,同行夥伴告訴新京報記者。

張磊是一名鐵路工人,兩個月前,他爬上電線杆檢修時不慎摔傷。「我們進場的時候,工作人員看他身體不方便,一路幫我們進場,幫我們開綠燈。」張磊的朋友說,他們開兩小時車來到北京,也是為了看二手玫瑰樂隊。

張磊的石膏上也是「東北大花」元素。 新京報記者 秦冰 攝

5月1日中午,他們穿著「東北大花」服飾,來到音樂會現場尋找他們的夥伴。「我們有一個粉絲群,『5.1通州無限發瘋群』,平時大家會在群里分享二手玫瑰樂隊的演唱會動態,有時間的話也會經常出來一起看演唱會。」吳磊的朋友表示。

音樂節分為無限舞台與星空舞台,兩個舞台演出時間不重合,樂迷們像候鳥一樣,隨著舞台的演出來回遷徙。

下午5點30分左右,距離下一場演出還有半小時,樂迷們已早早聚集在無限舞台,提前佔好前排位置,等待回春丹樂隊的出場。

小朋友騎在大人肩膀上看錶演。 新京報記者 熊麗欣 攝

下午6點左右,在一片歡呼聲中,回春丹樂隊出場,樂迷跟著音樂下意識搖擺。一首《艾蜜莉》結束,台下樂迷似乎仍沉浸其中,自發哼唱。主唱放下話筒,但樂隊成員仍繼續為樂迷們伴奏。

快樂公益角:音樂中的公益元素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音樂節中,增添了一些公益元素——快樂公益角。公益角由無限音樂節和新京報聯合打造,與姚基金、騰訊公益一同匯聚向善的力量,傳遞公益理念。

2024年2月29日,新京報正式推出「新京公益」品牌,並在新京報app開設「新京公益」頻道,集合各行業的公益內容及資源,發揮主流媒體在向上向善道路上的創新與擔當,新京報也從媒體的記錄者、觀察者、監督者升級為社會公益的服務者、賦能者。

新京公益站。 張湘涓 攝

無限音樂節主辦方負責人唐月明表示,「我覺得每個人都是需要有愛心的,我們做音樂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希望能給更多的朋友帶來快樂,所以我們希望能在公益方面做一些示範的作用,以身作則,也希望更多的藝人都積極地加入公益活動裡面,用音樂帶給大家更多美好的事物。」

騰訊公益帶來的作品是《天壇》。騰訊公益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這幅畫由1萬個來自河北、貴州、四川等地的孤寡老人的指紋組成,「這都是公益項目支持的老人。」2023年「99公益日」之時,項目的受益老人寫了近千封感謝信,由於部分老人不會寫字,就在一封封感謝信上摁滿了手印。藝術家鄒操把這些指紋掃描,繪成天壇,寓意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並將此畫命名為《天壇》。

不僅如此,指紋畫還蘊含著巧妙的設計,每幅畫都有專屬的區塊鏈。打開手機的nfc功能,手機貼上指紋畫,就可以看到收藏人的名字。騰訊公益工作人員表示,這幅畫作50%的利潤會捐助公益項目。

「音樂節是一個特別好的機會,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我們的公益項目,以及孤寡、獨居老人的困境。」騰訊公益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此次音樂節之行,就是想把優質公益項目的衍生品帶到這裡,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公益的不同形式,將公益與藝術相結合,為音樂節增添一些公益元素。」

騰訊公益工作人員正在介紹《天壇》。 張湘涓 攝

值得注意的是,《天壇》指紋畫背後是「爺爺奶奶陪伴計劃」公益項目的支撐。

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補充力量,公益機構在當地政府部門的幫助下,通過政府部門提供的名單及當地誌願者的現場調研,確定救助對象,每個月定期探望、送去物資,定向救助失孤、高齡、獨居的老人。

「現在很多老人吃飽飯不成問題,自己一個人生活,什麼事都想『湊合湊合』。」騰訊公益工作人員說,「因此,會送一些食物加強營養,比如雞蛋、牛奶等,此外,還有帶放大鏡的指甲刀,春節的時候也會幫老人們貼春聯,喜慶一些,老人的精氣神就有了。」

據介紹,負責救助老人的志願者一般都是老人本村的,探望比較方便,也有情感紐帶。有一次志願者上門探望一位老人,不停敲門卻一直無人回應。志願者破門而入後發現老人煤氣中毒,第一時間撥打120,將老人送往醫院,所幸老人並無生命危險。

「公益項目除了依靠公益捐款,還可以讓公眾通過購買衍生品的方式參與。」騰訊公益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老人參與衍生品的製作,不僅讓公益項目有了造血功能,也讓老人更願意接受因自己的勞動和價值獲得的善款,這是一種有尊嚴的幫助。」

以體育人之名:約540萬人次青少年獲益

快樂公益角的另一側,姚基金工作人員正在擺放足球和籃球胸針,以及紅綠相間的紀念球。時不時有樂迷在公益角駐足,向工作人員了解這些公益周邊的背後故事。

「我們在龍年做了一個紀念球,叫『龍碼精神』,是個二維碼,希望更多的人掃碼關注姚基金、關注鄉村體育,成為我們的月捐人。」北京姚基金公益基金會秘書長葉大偉告訴新京報記者,「這個月捐計劃就是只要固定捐贈,不管幾塊還是十幾塊,慢慢變成一個慈善習慣,今天在現場每認購一個紀念球,我們就為鄉村地區青少年贈送一個小孩專用的小型籃球。」

姚基金工作人員正在向樂迷介紹公益項目。 張湘涓 攝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2012年,姚基金正式啟動拳頭項目——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將工作重心轉向體育教育。「我們主要做的是鄉村體育啟蒙。鄉村學校最重要的是體育啟蒙,而啟蒙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降低門檻。比如使用成人專業籃球賽中3.05米高的籃球架,小孩投不進去,第二次可能就沒有興趣不投了,可能就玩手機去了。我們的籃球架可以調節高度,小學校隊比賽時,籃球架就可以調整到2.75米高。」葉大偉說。

根據中國籃球協會2017年出台的《小籃球規則》。以國際籃聯《mini籃球規則》為基礎,根據小學六年學制劃分為u12、u10、u8和u6等年齡組,並以刪繁就簡、通俗易懂和遵循籃球發展規律為原則,改變成人比賽規則以適應孩子們的身心發展規律。使用的籃球是小型籃球,小籃板和低籃架也都是特定的、小規格的,非常符合少年兒童身體實際情況和運動需要的設施。這些特定的設施有助於降低少年兒童學習籃球入門技巧的難度,全面提升其打籃球的激情和成就感。

因此,在硬體上,姚基金捐贈的球是小型籃球,籃球架也可升降調節高度,讓低年齡段的孩子也能夠很好地去適應、參與到這項體育運動中。

在軟體上,姚基金與各高校及地方師範體育院校合作,為鄉村學校提供一名體育教育專業的志願者當體育老師,同時擔任學校籃球隊、足球隊教練,訓練一段時間後,於學期末組織比賽。有專業的人教,有固定的人帶著練習,還要給他們搭建比賽的舞台。」

經過十年的淬鍊與成長,籃球季項目已逐漸成熟。2022年,在已有項目經驗的基礎上,姚基金開設美麗鄉村足球季項目。葉大偉表示,「足球季的運營模式和路徑基本都是複製籃球季的經驗,除了捐贈的硬體不一樣。」

除了常規的足球、足球服,姚基金還捐贈了圍欄,以便降低踢球門檻,方便小朋友們「小場亂踢」。葉大偉解釋,「圍欄的作用就是,即便在很小的場地里,小朋友們也能踢起來,球不會一踢就跑得很遠,也不會找球找得很累。最重要的是,這樣的方式進球率更高,小朋友們會更有成就感。」

截至2023年底,姚基金累計支持鄉村學校4661所,派出6512名支教志願者,培訓1239名鄉村教師,約540萬人次的鄉村地區青少年從中獲益。

「有一些孩子通過體育從大山裡走出去了,考進了大學,學習體育專業,然後又回來參與執教。」葉大偉說,「體育公益實現了薪火相傳,我們很欣慰。」

新京報記者 秦冰

編輯 甘浩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