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是我國西南地區長江上游的一條重要支流,流經雲南昭通、貴州畢節、遵義、四川瀘州三省四市,也是長江上游唯一沒有修建幹流大壩並保持自然流態的一級支流,更是眾多珍稀特有魚類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場所,生物資源豐富、生態地位突出。曾幾何時,赤水河流域面臨著污染、水土流失、生態退化等一系列問題。為了水長清、岸常綠,近些年,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共治,統籌推進流域綜合治理,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赤水河位於長江上游,發源於雲南省鎮雄縣,東流至雲貴川三省交界處以後,有190多公里河段是四川和貴州兩省界河,中下游流經貴州遵義,在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匯入長江。赤水河流域範圍廣,流經地區有農村、城鎮和工業集聚區,環境特徵較為複雜,赤水河流域的保護曾經面臨很大難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所副所長 常紀文:「以前沒有開展協同大保護的情況之下,各搞各的規劃、各搞各的措施,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產業結構,而這條河流一些地市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不一樣,造成了一條河流各打各的算盤、各採取各的措施,最後造成排污混亂、管理混亂。」
雲南威信縣的苦豬河位於赤水河上游,是赤水河上的二級支流,大山深處平地是稀缺資源,老百姓的房子都是沿河而建,生活垃圾大都是順手就扔到了河裡。
2021年,楊敏開始擔任楠木村黨總支書記,同時作為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制里的「最小河長」,管理和保護好苦豬河流經楠木村的三公里段的生態環境是她的主要職責。但這項工作並不好做。
雲南威信縣雙河苗族彝族鄉楠木村黨總支書記 楊敏:「剛開始的時候,群眾不支持,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把垃圾往河裡面扔,糞污直接往河裡直排,覺得很省事方便,護河意識沒有樹立起來。」
在楠木村這樣的地方,環境保護說起來容易,落實起來卻很難。老百姓長期以來的習慣難改,而當地的環保政策、執法監管尺度、資金投入和下游也沒有形成統一的布局。如果位於赤水河上游的楠木村水源被污染,下游的生態環境也會受到影響。
三省四市,分河而治,嚴重製約著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保護好赤水河,必須做到赤水河上下游、左右岸協同保護,協同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所副所長 常紀文:「赤水河流域的協同保護,也是經歷了一個過程,最開始一些相鄰的地市包括左右岸開展協商,在生態補償、環境執法方面開始聯動執法,後來形成區域之間的協商,包括規劃的協同、立法的協同。2021年,這三個省每個省出台一個決定,開展立法,同時每個省的人大常委會制定赤水河保護條例,促進赤水河流域一體化和整體保護。」
有了法律的約束,三省四市開始在明確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原則下,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治理。
雲南威信縣雙河苗族彝族鄉楠木村黨總支書記 楊敏:「條例頒發以後,我更有底氣把這條河治理好,挨家挨戶做工作、宣傳,另外就是開院壩會、火塘會,還用喇叭的形式,多渠道宣傳赤水河保護條例,慢慢地群眾就參與進來了。」
楊敏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帶頭制定治理方案,拆除攔河壩和磚廠,建無害化化糞池,人畜污水發酵還田,集中回收處理固體垃圾,有法律法規和村規民約的約束,老百姓不再亂排亂扔,還自願參與其中,從污染者變成了守護者。
楠木村的治理,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環境,也為赤水河下游帶來了清潔的水源,在赤水河三省共治的大框架下,赤水河上游的雲南省在治水清污,中下游的四川和貴州也在開展污染防治。
「赤水河、萬古流,上釀酒、下釀油」,這是流傳在赤水河流域的一首船工號子,得益於得天獨厚的水土環境,赤水河沿岸分布著眾多的白酒生產企業。白酒企業無序發展導致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受到污染影響。
位於四川古藺縣永樂街道的一座酒廠,過去,生產工藝落後、環保設施不齊全、污水處理也不規範。為了做好污染防治工作,當地政府引入川酒集團收購了老的酒企,統一規劃,對廠區進行一系列的升級改造,新建酒類廢水處理設施,將園區內酒類企業生產廢水集中納管,統一收集,統一處理。
這幾年,不僅四川古藺縣開始推進小酒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規劃布局醬酒生產園區,赤水河對岸的貴州仁懷、習水等地也在引導酒類企業規範化發展,並不斷完善供水、供能、污水處理等公共配套服務。
污染截住了,河水更清了。三省四市在赤水河共治的框架下,還要因地施策,大力開展生態修復工程。在雲南鎮雄縣,過去有很多硫黃冶煉項目,2000年前後,冶煉場陸續全部關停淘汰,留下很多硫黃礦渣露天堆放。過去,當地政府曾在硫黃礦渣堆場周邊採取植樹造林、修建攔渣壩等方式進行生態修復,但沒有規模性、專業化的整治,在硫黃礦渣堆存較為集中的區域,生態環境問題仍然較為突出。
雲南昭通市生態環境局鎮雄分局項目辦主任 尚大奎:「堆出來的成品和廢渣,下雨和上游的來水流經廢渣以後,對下游的河流污染很大,水都是黃的,ph值很低,基本都是強酸性,裡面還有很多污染物質,下游一直流向了赤水河。」
鎮雄位於赤水河上游,礦渣處理不好,就會影響赤水河下游的生態環境。多年未能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也因為共治帶來了新的機遇,這幾年,鎮雄縣對12處歷史遺留硫黃冶煉廢渣堆放點逐一規範化治理,到2021年,12個點位已經全部完成生態修復,歷史遺留問題徹底解決。
赤水河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域,為了讓赤水河生物多樣性相互交融,不僅要做好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工作,赤水河流域內對水生生物造成較大影響的小水電站也要拆除。
2021年以前,赤水河支流上開發建設的小水電站雲南17座,四川境內就有132座,貴州224座。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當地百姓生產生活提供了電力保障,但也導致一些河道出現不同程度的斷流,魚群種類和數量不斷下降,給赤水河流域環境治理帶來不小的挑戰。
四川古藺縣水務局副局長 汪啟飛:「在上游築壩,通過渠道引水來發電,造成從大壩到廠房發電河段的水流減少,甚至於乾枯。在河道上築壩以後,壓縮了魚類的生存空間,造成了水文情勢的一些波動。」
2020年—2022年,昭通市率先在赤水河三省四市中,完成全部17座小水電站穩妥退出和生態修復。在四川,赤水河流域的132座小水電站,除1座保留,1座擇期退出之外,其餘130座將在今年年底前全部拆除。貴州也計劃在2024年底前總共退出195座赤水河流域的小水電站,目前已退出180座。
2024年1月中旬,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一大早便來到赤水河上的一個監測點,開展魚類資源的日常監測工作。赤水河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的重要棲息地,通過赤水河的魚類資源恢復情況,可以直觀地反映整個長江流域魚類資源的現狀。對水生生物造成較大影響的小水電站有序退出,再加上2017年以來,赤水河開展十年禁漁,赤水河的魚類從監測數據來看,至少翻了一倍,而且珍稀的魚類也越來越多。
三省共治,使得赤水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和改善,這是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生動實踐。這些努力不僅有助於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也為區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赤水河的治理探索也告訴我們,河湖治理往往不是一個地方的事,而是需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同發力,不僅要有制度保障,也要有務實紮實的行動,才能讓跨界河湖水清岸綠。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