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弗蘭西絲·哈》中, 失敗者的黑白喜劇

大家好,今天小編將為大家推薦一部黑白喜劇電影《弗蘭西斯·哈》,影片關於友誼、愛情、夢想、人生、青春、挫折,幾乎都道盡了。它用喜劇演繹悲傷,用黑白致敬新浪潮,用幽默和笑容詮釋破財不堪的人生,並寄託積極的態度。無論懂不懂電影門道,都會輕易地迅速愛上並列為年度十佳。很平淡的敘述一個女孩子從失敗到成功的生活,就像是在壓縮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一樣。友情的意味我倒不算是很認同,倒是很喜歡女主和一男的對話和生活方式,用「undateable」自居。

首先,影片剛看完給人的整體感覺有點像《天使愛美麗》,兩部電影都可以概括為孤獨患者的自我救贖。但弗蘭西斯是幸運的,在她明白讀「追憶似水年華」和「瓦爾登湖」,引用弗吉尼亞·伍爾芙和嫌棄別人盯手機等行為並不能讓自己真正變得更高級之後,她找到了夢想與現實的平衡點。記得高中時張老師跟我講過羅曼·羅蘭對於「英雄」的定義,當時有些似懂非懂,看完這部電影有些明白了。大概就是雖然心中抱有還未實現的夢想,但是能在認清生活的本質之後,依然保持對生活的熱愛,這也是這部電影最想告訴我們的吧。

其次,通篇「孤獨」這個詞作為一條劇情的隱線,不斷的串聯著劇情。年少的弗朗西斯和現在的我很像,我覺得最可怕的不是孤獨本身,而是迷茫時帶來的無力感。進入一月下旬,小夥伴們紛紛回家後,選擇單獨留下來寫論文,每天一個人上班,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對著幾萬字的文稿發獃,一個人在帶閣樓的房子里睡覺,這些其實都還好。但是當學了幾天的計算軟體還是不會用,寫作的切入角度始終找不到,傻坐一天又一天時,內心開始出現了惶恐和迷茫,失去方向帶來的孤獨感是最可怕的。

其實,人在迷茫時就會有一些自我否定,比如自己是不是每一步的決策都是正確的,感覺有些堅持是在和現實死磕,有些放棄可能只是一種對於痛苦自戀式的沉溺。想起去年老哥說的讀博做研究是要夭壽的,現在想來是這個道理,最難受的地方是天天氤氳在心裡的煩躁,以及對於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緻的無力感,已經有點跟社會脫節的感覺了,估計這是每個年輕人都要經歷的吧,也沒啥。希望自己能像電影里一樣,能與現實共舞的同時,銘記自己的理想。

另外,全程「新浪潮」風格,蒙太奇畫面、大量配樂、長鏡頭奔跑,描述一個在紐約付不起房租卻會刷信用卡去巴黎過周末的文藝女青年(非貶義那種)。整部電影其實講的是女孩子的友情,「世界上另一個我」的那種philia,看到弗蘭西斯從公寓里追她,閨密那段真是令人淚目。因為如果你也曾經在世界上最勢利的城市裡這樣不追逐名利,笨拙又真誠地生活過的話,這個片子一定會打動你,更重要的是,我們都像Frances這樣生存下來,並且如同結尾她信箱上的名字一樣,保留了自己重要的一部分。

我想,你一定願意和這樣的人交朋友,善良,愛說笑,性格活潑,對朋友死心塌地,有點笨拙、固執,能在一張床上聊夢想,能在同一次聚會上相視一笑,所以為什麼索菲總是覺得兩人是競爭關係呢,大概弗蘭斯西無論境遇如何,總是強調自己是個舞者,要相信,單純的執著的人,總會有happy ending。

最後,電影告訴我們,這個浮華的時代,成熟和單純往往是對立面,保持單純往往被稱為缺心眼。女演員飽滿真實的塑造了一名可愛的傻大姐,真誠又笨拙的可愛,但是,面對事業、友情、愛情、家庭的種種挫折,彷徨無助,仍樂觀積極一往無前。活在理想與單純中總是會受挫的,而如此角色又顯得尤其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