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非「國話」巴克斯特劇院到負有盛名的「劇場魔法師」羅伯特·勒帕吉,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庫切的代表作到創作者的私人敘事……2024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即將於本月底啟動,多部來自全球各地的劇目將集中登陸申城舞台。
新鮮度與驚艷度並存,往屆戲劇谷的國際大戲多以上海首演乃至中國首演為主,今年仍不例外,包括《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887》《等待戈多》等口碑作品將與觀眾見面。「名家、名團、名導、名作,這是我們遴選國際作品堅持的初心,」戲劇谷劇目負責人許中平對記者表示,「在戲劇谷的舞台上了解全球前沿的戲劇趨勢,成為上海資深話劇迷甚至不少國內業界人士的觀劇期待。」
真人與木偶同台,尋找生命的本質
從世界的另一端遠道而來,南非巴克斯特劇院將從開普敦啟程,來到戲劇谷,完成自己的中國首秀。此番來到上海,劇院誠意滿滿,帶來了《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的亞洲首演。在同名原著中,庫切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了一個思維簡單、只希望自由生活的平凡個體邁克爾·k,他試圖帶著母親離開城市,卻在在複雜且衝突不斷的社會中不斷遭遇無助的時刻。
近年來,上海舞台鮮少上演南非的戲劇作品。「極好、上乘、極品」,許中平不吝對這部作品的讚美之詞。在劇院藝術總監勞拉·福特的操刀下,文本完成了舞台蛻變。「這是一個關於人性的故事,主角邁克爾·k不愛也不恨,他不是英雄,沒有追隨者,卻為最脆弱的可能帶來了希望。」勞拉·福特表示。在這位才華橫溢的導演看來,在舞台用語言講述哲學並非易事,但通過賦予雕刻精美的木偶以生命,卻能起到無聲勝有聲的作用。
舞台上,邁克爾·k與母親將通過木偶來展現,其他部分角色則由真人出演。負責木偶表演的,正是上海觀眾熟悉的《戰馬》的演出單位之一——南非「掌上乾坤」木偶團。在劇中,木偶並非只是一種演出形式,更代表著角色的生命邏輯,「他們置身於戰爭和破壞之外,在另一個圖景中進行表演。」去年在愛丁堡戲劇節現場,許中平對木偶與真人的流暢銜接印象深刻,「偶具有冰冷的美感,以視覺方式傳達出主人翁的精神,觀眾得以沉浸在劇場中,感受故事的魅力。
「魔法師」使出渾身解數,回答記憶的疑問
距離首演已經過去十年,羅伯特·勒帕吉的自傳性獨角戲《887》其實已經封箱。但當被問及會為中國內地觀眾送上什麼「見面禮」,勒帕吉依舊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部作品。2015年首演後,這部作品曾被英國衛報評為「當年十大演出之冠」。《887》是一趟記憶的旅程,「887」代表著勒帕吉童年時期的住處——莫瑞街887號公寓。勒帕吉以此為起點,探究人與記憶之間的關係。
記憶是如何運作的?為什麼我們會記得渺小的瞬間,卻遺忘宏大的時刻?當代人擁有越來越多技術回憶,感性回憶卻越來越少,那麼作為建立在「重現行動」之上的藝術形式,戲劇是否還有效呢?勒帕吉把這一系列的提問融入他親自演出的故事裡,用一場結合了戲劇演出和講座的表演,道出身為一名演員的理解——除了表演的文本之外,還要牢記自己的過去,以及塑造自我身份的歷史和社會現實。
「令人驚嘆的巧思」「神奇的舞台裝置」,在評分網站,有觀眾用「出神入化」來形容這部作品。勒帕吉將戲劇視作「光與影的藝術」,在2008年的「世界戲劇日」,他作為獻辭人曾說道,「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藝術家必須不斷更新創作形式,並相信觀眾的智慧,他們能夠在永恆的光影遊戲中摸索出人性的輪廓。」這席話可以說是勒帕吉戲劇風格的總結。《887》中,「劇場魔法師」可以說使勁渾身解數,調動了儘可能豐富的手段——偶戲、影戲、聲音、肢體、即時投影、經典獨白,來講述一個關於記憶和遺忘、歷史和當下、社會和「我」的故事。
作者:王筱麗
文:王筱麗圖:主辦方供圖編輯:宣晶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