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話劇《白鹿原》內蒙古再煥生命力

  中新網呼和浩特4月16日電 題:話劇《白鹿原》內蒙古再煥生命力

  中新網記者李愛平

  在眾多演員的謝幕中,劉青瑜幾次起身又坐下,直到大幕全部拉上,她才戀戀不捨地離開內蒙古烏蘭恰特大劇院。

圖為話劇《白鹿原》在內蒙古烏蘭恰特謝幕。中新網記者李愛平攝

  4月16日,接受記者採訪時,這位來自內蒙古大學的歷史學教授直言,180分鐘內,自己被舞台上的陝西方言深深吸引,並為話劇《白鹿原》劇中的人物命運所感嘆。

  這部由陝西人民藝術劇院出品的話劇,在過去7年間,被業界稱為「中國話劇里程碑的良心巨制」,也是原著作者陳忠實生前最滿意的話劇版本。從3月8日起,該劇院開啟新一年全國巡演之旅,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呼和浩特是巡演中的其中兩站。

圖為話劇《白鹿原》演出海報。中新網記者李愛平攝

  得知《白鹿原》來呼和浩特巡演的消息,劉青瑜最初只是想體驗一把話劇的魅力,「沒想到的是,當我走進劇院時會座無虛席。」

  呼和浩特市文旅部門消息顯示,演出當晚,共有950多名觀眾觀看了這部話劇。

  沒有讀過陳忠實原著《白鹿原》的劉青瑜告訴記者,話劇開場時,整個舞檯燈光並不很亮,加上演員說的都是陝西方言,因此需要一直盯著看字幕,確實有看不下去的感覺。

  然而,幾分鐘後,隨著劇情的發展,劉青瑜被深深地吸引了。她發現,整個劇場中大家都被主人公白嘉軒、鹿子霖、田小娥、黑娃等人的命運而吸引。劇中出現插科打諢的金句,觀眾也會報以雷鳴般的掌聲。

  在話劇《白鹿原》上演的180分鐘內,記者注意到,除中場休息外,觀看過程中,沒有一名觀眾離場。

  很多「90後」「95後」觀眾對記者表示,儘管是第一次觀看話劇,但話劇《白鹿原》中別有韻味的陝西方言以及道具中高聳的牌樓,威嚴肅穆的祠堂,精緻細膩的屋檐,都留下了極好印象。

  更多人讚嘆不已的是話劇《白鹿原》中的音樂。觀眾羅飛表示,在劇中,音樂的節奏烘托著故事的命運、人物的內心情緒,尤其是劇中結束時的悠長腔調更是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180分鐘里,話劇濃縮了陳忠實50萬字的精華故事。」學者馬利軍表示,話劇中呈現出千姿百態陝西關中村民形象,似乎讓大家重溫了一遍小說《白鹿原》,如同與居住在白鹿原的人們一同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悲歡離合一般。

  多名觀眾告訴記者,話劇演出結束後,開始對「干大」「撩騷」「麻達」「幕囊」等陝西方言充滿了興趣,打算有機會去看看陳忠實筆下的白鹿原。

  「看完話劇後,最想去吃碗陝西臊子面解饞。」觀眾張恆告訴記者,這是他觀看話劇《白鹿原》後的直觀感受。

  公開資料顯示,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1993年首版至今,多次再版,曾被改編為電影、話劇、舞劇、電視劇、秦腔、雕塑、連環畫等多種藝術形式,此後隨著陝西人民藝術劇院話劇《白鹿原》在全國各地巡演,《白鹿原》這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再次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劇作家、戲劇評論家歐陽逸冰曾對媒體表示:「作品(指話劇《白鹿原》)所反映的近半個世紀正是中國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時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農民,從家庭到家族,從個人到親友,無論兄弟、兄妹、父子、夫妻之間的關係都發生巨變,從而上演了一出真實而荒誕的人生大戲,可謂近年來舞台藝術領域又一現實主義力作。」(完)

【編輯:張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