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檔重映:電影市場的雙刃劍,風險與機遇並存

前不久,電影《紅毯先生》再度與觀眾見面,上映12天後票房仍未破億,排在眾多新片與春節檔老對手之後,引發輿論關注。電影撤檔重映並非新鮮事,今年更是被網友戲稱為「撤檔元年」,包括《紅毯先生》《我們一起搖太陽》等四部春節檔電影官宣撤檔。面對檔期激烈的競爭,片方「打不過就跑」,但跑了一定就能絕地反擊嗎?事實證明還真未必。

表面上,撤檔重映似乎賦予電影一次重新出發的機會,以新的姿態和宣傳策略吸引觀眾。實際上背後隱藏著電影市場的諸多複雜因素,甚至可能會讓影片陷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窘境。《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便是其中一例。為了獲得更好的市場表現,該片在去年春節檔收穫4000萬元票房後臨時撤檔,但再次上映當天只收穫830萬元票房,總成績慘淡。這一案例表明,撤檔重映並不總是成功的保證,反而可能因市場變化、觀眾喪失新鮮感等因素,導致票房表現被反覆碾壓。

回歸問題本身,撤檔或許源於兩點考慮。一是片方對市場環境的研判,認為影片在首映期難以獲得理想的票房成績,要避免與其他大片正面競爭。這種策略基於對影片自身質量的信心,以及對觀眾口碑傳播效果的期待;另一方面,撤檔重映或許是面臨市場壓力下的無奈之舉。如今,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電影上映之初的表現。若首映期票房不佳,在高手如雲的淘洗下無異於夾縫中求生存,影片容易被市場遺忘,無法觸達核心觀眾。所以,片方希望通過撤檔再映,以時間換取市場空間,為影片爭取更多的曝光機會,以期扭轉頹勢。

但撤檔重映這一招,用好也並不容易。首先需要對市場精準把握,要有充足的資源和靈活的宣傳策略來支持影片二次上映。否則只會浪費時間和資源,甚至進一步損害影片的口碑和市場前景。目前市場上此類成功案例,並不多見。撤檔重映也可能會降低觀眾的期待值。一些不知情的觀眾會對影片的品質產生懷疑,而且市場對捲土重來的營銷也容易喪失新鮮感,這一系列負面影響都不利於票房表現。

專家表示,大規模撤檔其實是違反契約精神的表現,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說上就上,說撤就撤,以後誰敢信你?」如果隨意撤檔成常態,豈不是將電影市場辛苦建立起來的規則隨意揉捏?對片方來說,選擇檔期應該是一個謹慎且理性的決策。需要充分考慮影片的實際情況和市場環境,權衡利弊得失,制定合適的宣傳和營銷策略,不容有失。更為重要的是,打鐵還需自身硬。想要獲得更好的市場表現,需要修鍊內功,而非倚重檔期。《我們一起搖太陽》由於題材太過沉重,不符合春節檔合家歡的氛圍,片方撤檔後選擇在3月30日再次上映,該片在3月23日首輪點映期間票房已經破億,後續可期。但不管身處哪個檔期,能否成功逆襲,基本盤都要以電影的品質決定。

(記者 朱子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