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論壇亮相中國網路視聽大會

近年來,微短劇內容創作井噴式增長、高質起飛,精品化製作、創新發展已成行業共識。蓬勃發展的微短劇行業不僅成為了新興題材開發的熱土,同時也為影視創新發展提供了多元的技術驗證場景,為公眾帶來更豐富多元的視聽產品。

為深度探討微短劇精品化、創新化發展的路徑,3月28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路視聽司、國際司共同指導,中國網路視聽節目服務協會主辦、騰訊視頻承辦的第十一屆中國網路視聽大會「新洞察、新趨勢、新征程」微短劇創新發展與國際傳播論壇在成都啟幕。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路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馮勝勇、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周繼紅出席此次論壇並致開幕詞。

馮勝勇以《微短劇要向上向好向美,做到與時代同向,與人民同心,與創新同行》為題發表主題致辭。馮勝勇在致辭中表示,要與時代同向,以帶有鮮明時代精神的作品引導人,啟迪人們認識時代的主流和趨向。要與人民同心,以深入人心的文藝作品鼓舞人,講好新時代的故事必須堅持源於人民,為了人民,屬於人民。要與創新同行,以精益求精的作品感染人,創作者唯有多學習、多經歷才能做到心中有丘壑,作品成氣韻。

周繼紅在致辭中表示,加強精品創作,增強優質的內容供給,要精準把握全球視聽格局的深刻變化,堅定文化自信,創作時代精品。提升運營水平,拓寬海外傳播渠道,要加強自主品牌建設,推動微短劇國際傳播從新興業態向成熟業態轉變。以科技創新賦能,提高國際傳播效能。

以精為尺,科技和藝術雙輪驅動微短劇發展

騰訊在線視頻副總裁王娟在致辭中表示,微短劇的火熱為影視劇創新提供了新的舞台,行業正展現出驚人的爆發力。從長遠來看,微短劇的長期發展離不開精品內容的支撐,騰訊視頻將堅定科技與藝術戰略,為行業創新提供更多的確定性,希望未來攜手更多優秀創作者打造更多類型、更高水準的精品微短劇。    

論壇上,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汪文斌進行主旨發言。

張頤武回顧微短劇的發展歷程,提出微短劇未來可期,需要社會各方的支持和正向激勵。應當珍惜微短劇的發展活力,珍惜它的發展環境和機遇,共同保護創造空間和想像力的空間,推動整體行業取得更大的發展。

汪文斌以「向短而生」為主題發表演講,指出微是「微言大義」的微,短是「短小精悍」的短。未來需要尋求更多價值增量、品質增量、創作增量和受眾增量,只有擁抱「微短劇+」新風口,才能開啟更多「向短而生」的精彩之旅。

騰訊在線視頻平台運營部副總經理李啦在大會上作主題演講。李啦表示,伴隨網路視聽的高質量發展,騰訊視頻微短劇已全面形成三大「引領力」,市場成績引領、精品創新引領以及技術賦能引領。騰訊視頻微短劇堅持「以精為尺」的原則,在多元題材和創新品牌上不斷創新,打造了一批票房和口碑雙豐收的精品項目。未來將持續以「技術」和「藝術」雙輪驅動,技術和產品能力是藝術的翅膀,騰訊視頻持續探索aigc短劇的創作,助力技術發展與產能升級,多維度推高行業水準。

精品提速,業內導演共話創新之道

微短劇作為網路視聽作品的新形態,其本質依然延續以好內容為核心。

在精品化創製、多元類型布局的思路指引下,一批熱度與口碑兼具的微短劇湧現市場。在第一個圓桌對話環節,騰訊在線視頻銀河工作室負責人曹睿作為主持人,與六位導演:《招惹》總製片人杜浩、《反詐風暴》導演栗心博、《盲心千金》導演林青、《我叫趙吳狄》導演潘嬿茜、《見好就收》導演唐十一、《授她以柄》導演周瀟,共議「千萬分賬後微短劇如何繼續創新突破」。幾位嘉賓以「求新」為關鍵詞,分別分享自身在微短劇創作上關於新題材、新內容、新情緒、新呈現的創新思路,並提出「以『小體量』追求『大格局』」、「情緒是最佳原動力」等創作理念。

騰訊視頻微短劇一直堅持開拓多元廣闊的題材,做品類創新的領跑者。在圓桌討論環節二,資深文藝評論人、《傳媒1號》主編淺度作為主持人,以「新題材新形式,微短劇如何持續創新多樣化」為主題與五位導演展開討論,都市微短劇《結婚嗎好的》導演鄧展能、文物保護題材微短劇《趙小姐的日記》導演姬俞、無限流題材微短劇《與你的九次相遇》導演年劍倫、互動微短劇《師傅》導演王傳淋和文旅題材微短劇《重慶遇見愛》導演曾奇,分別聚焦於新題材探索、遊戲體驗再現、文旅賦能等話題分享自身的創新思路,展示了微短劇行業的新鮮活力與發展趨勢。

創新領航,行業解讀「微短劇+」新機遇

微短劇以其體量輕、節奏快、內容高濃的特性還創造了許多跨界合作、題材創新的「新風口」,尤其在國家廣電總局的「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發布後,推動了一批城市取景地跟隨微短劇的熱播而「出圈〞,也為「文旅+微短劇」模式的升級釋放出全新可能。

微短劇不僅在國內市場快速發展、全面提質,在海外市場同樣迸發出強勁的增長潛力,成為推動中國故事「走出去」的重要載體,吸引眾多微短劇應用平台持續發力。

隨著微短劇行業步入精細化階段,集中力量打造更高品質的作品,將助力微短劇成為傳播中國故事的重要渠道,讓更多優秀的微短劇作品走向世界舞台,展現中國文化的絢麗多姿。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楊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