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量小生簡史

2017年9月的時候,李銀河曾經和靳東打了一場嘴仗。起因是靳東在微博上表示「(自己)是一純爺們,純爺們就愛跟純爺們合作, 剛烈、簡單、明了,一切不男不女、非爺們的人事,都無意接觸」,圍觀的吃瓜群眾們相信這是對「小鮮肉」群體的一種表態,而李銀河則認為「中性化焦慮」,「不尊重少數群體,沒有教養」——於是正反雙方開始隔空打起了嘴仗。

不過在所有圍繞著「小鮮肉」所引發的公眾爭議里,這還不是最激烈的一個。比如去年何冰在接受採訪時曾經對「小鮮肉」表達過鼓勵,說「表揚老戲骨、鞭撻小鮮肉的現象不太公平,需要給他們成長時間」,但很快得到了輿論的群嘲,人們反駁稱「憑啥拿我電視屏幕學演戲」。

要知道就在前幾天何冰剛剛拿到了白玉蘭獎的視帝,這足以證明人們對小鮮肉的反感情緒,完全已經掩蓋了「來自的專業認可」。

還有吳京。吳京曾經在採訪中明確表示「不要總要去貶低這個辭彙,他們只是缺乏引導」,但有輿論認為這似乎是吳京在成為電影出品人、導演之後,向「流量」妥協的表現。

所以即使李銀河把易烊千璽奉為「打破小鮮肉刻板印象」的「意外驚喜」,甚至在自己的微博上撰寫長文實名推薦電影,人們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這並不是一篇「推廣投放」,而是一篇名副其實的「自干五」,從而全心全意地被人們捧上熱搜:

畢竟小鮮肉現象及其背後可以引申的一連串中國影視業的問題,太值得被重新討論,《少年的你》的走紅也是個再合適不過的契機。

《少年的你》替易烊千璽提問

從柏林退圍、六月撤檔到低調的幾乎是「零宣傳」的空降定檔,《少年的你》可謂命途多舛。與一路下沉的壞運氣相對的是一路飆升的票房和持高不下的口碑——截止寫稿,《少年的你》已經斬獲超過12億的票房,豆瓣評分也穩居8.4左右。

許多名人大V也「自干五」式地點贊這部影片,比如李銀河在微博撰長文為《少年的你》蓋章認證實名打call,並直言易烊千璽給她以意外的驚喜,打破其對小鮮肉矯揉造作的刻板印象;演員馬伊琍則讚揚易烊千璽不像一個初出茅廬的演員,處處透出成熟和穩定。

總之拋開後期「有關於原作融梗」的爭議,無論在輿論層面還是數據層面,《少年的你》作為一部商業電影都是相當成功。有人誇它是「中國式的《熔爐》」,也有人稱它是繼《我不是葯神》後一部能「改變國家的電影」,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少年的你》身上確實承擔著引導大眾關注和反思校園霸凌的責任。

但值得注意的地方也在這裡:雖然最近一段時間《少年的你》熱搜不斷,但熱搜的方向卻似乎正在偏離影片最初的底層邏輯和社會意義,十之八九都是有關易烊千璽,關於易烊千璽演技的討論更是已然成為《少年的你》最大的話題。

比如熱搜中發酵最快最廣的話題#易烊千璽談流量標籤#,是以《親愛的》編劇張冀在《少年的你》首映禮現場一句對四字弟弟演技的肯定為中心迅速輻射:「千璽,你是一個演員,不是一個偶像。」

當然誇讚演員的演技好,對於一部電影來說並不算什麼壞事。但當一部電影的主旨在「推動社會議題的解決」,這種現象就另當別論了,去年楊冪與其主演的電影《寶貝兒》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即使是現實題材,楊冪過於凸顯的個人作用直接掩蓋了電影本身的意義。

某種程度上易烊千璽開始頻繁登上熱搜,《少年的你》也面臨著同樣的風險:好的內容如果被粉絲文化過度消費,真正值得被思考的內核太容易被傳播的半衰期中被掩蓋,最終被白白流失。

但好在與《寶貝兒》不同的是,易烊千璽與《少年的你》共同完成的並不是一次簡簡單單地資源置換(即流量換作品),而是一次相輔相成。

首先在劇情推動層面上,如果說導演曾國祥極盡鏡頭控情之能,在飽滿的敘事中將所有細膩又複雜的情感無限放大化的同時,又以偏紀實甚至可以說是更殘暴、更歇斯底里的方式揉碎臆想中青春的樂園,撕開了校園暴力的一隅。

那麼金馬影后周冬雨穩中求進的演技發揮和初露熒屏的易烊千璽意料之外的演技爆發才徹底將《少年的的你》引回校園欺凌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正道」上。

如果沒有眾人眼中站在對立面的流量小生易烊千璽,《少年的你》「現實題材+影視化表達」的組合拳恐怕只會打在棉花上——美型和話題熱度或許能夠支撐起來用愛情、友情這樣普世面更大的話題,但要強行引申到更深維度的話題最終鎩羽而歸——《上海堡壘》和《誅仙》就是現成的前車之鑒。

其次在流量的參與方式上,卡司、班底或許可以吸引首日票房,狂熱的流量粉絲到處控評營銷也能勉強維繫帶動後續幾天的熱度,但沒有內容為基石就沒有口碑,沒有口碑就會缺乏後勁,票房最終只會呈斷崖式跳水。復盤來看,也不過是粉絲的圈地自萌。

易烊千璽是這場賭博里最大的變數。

毅然決然放下偶像包袱敢於剃寸頭敢於還原最真實的「臟」,易烊千璽的眼神里有決絕有狠戾也有希翼,是易烊千璽賦予了小北獨有的少年感,有街頭混混獨有的痞氣和叛逆,卻又透出血性少年的重情重義。

如果說《長安十二時辰》的易烊千璽仍然保留著大家心目中高大上的偶像形象,那麼《少年的你》里總是滿臉傷,一身臟卻眼神堅定的他至此已經完全對得起「演員」這個稱號。

《少年的你》見證了易烊千璽如何更進一步的靠近自己17歲在《快樂大本營》的時光機為十年後自己定下的目標「實力演員」;而有「流量小生」的背景墊底,有了下限基本保證的《少年的你》劇組,也有機會儘可能地擺脫資本投資帶來的壓力,一步步跳出了原著內容的局限性,達成了作品和工業化商品的和解。

所以與其說易烊千璽的個人偶像光環掩蓋了《少年的你》本身的社會意義,不如說易烊千璽「恰到好處的演技在線」與《少年的你》相輔相成,擊中了另一部分也急需推動解決的「公共議題」:

「流量」與「內容質量」、「明星」與「演員」、「偶像」與「專業」是天生的反義詞嗎?「唯流量論=流量+IP=爛片」是一個無法得出第二解的等式嗎?非此即彼的背後,對流量小生的解構本質基於什麼?流量小生真的是流量+IP這個組合拳飽受詬病的原罪嗎?

唐國強和陸毅們早就知道答案

如果說《少年的你》是一場華麗的賭博,那麼易烊千璽就是打破僵局的那個意外砝碼。

意外在於他本身所擁有的無需刻意打磨卻又不可複製的少年感,意外在於少年沒被懸空在頭頂的那把「人氣與流量」達摩克利斯之劍所迷惑,敢於掙脫鎂光燈後身份的桎梏,重新定義自己的宿命。

意外還在於《少年的你》爆紅後對流量和IP的組合拳提出了一個新的議題:拋開基於偶像身份附帶的粉絲紅利,流量在公式里存在的必要是什麼。

其實放進歷史的長河來看,流量小生的轉型之路早已是殊途同歸,儘管那時候還沒有流量的說法,也沒有小鮮肉的稱呼,但歷史早已給出相應的答案。

流量小生看似是六七年前一夜間蹦出來的新名詞,實際它的源頭卻來源於上個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奶油小生」,他們都泛指那些有著俊美長相的小鮮肉。

無論是流量小生還或是奶油小生,本質來說都是當時社會多元結構不斷得到媒介釋放的自然結果,是時代思潮對華人流行文化現象的映射。當然他們還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在不同的語境中都逐漸演化成了「空有皮骨沒有演技」貶義詞。

當時,奶油小生是華人文化圈總體的一個審美傾向,上到演藝圈下至音樂圈相聲圈,都流行小生。

大陸的第一個「奶油小生」是如今早已能駕馭各種戲路的人民老藝術家唐國強。因其生的俊美不粗獷,又好吃奶油而來(是的,老戲骨如唐國強也是從被詬病除了「鮮」就一無所有的流量小生一步步進階過來的);「你就像那冬天裡的一把火,熊熊火焰溫暖了我的心窩。」渾厚而充滿磁性的男高音再加上俊美的微笑,費翔成為了第一個從央視春晚走紅的真正意義上的偶像歌手;就連70年代末出道的姜昆,也是因為踩住了相聲圈裡小生的角色而得以嶄露頭角。

不過比起當下掀起的偶像風,80年代的奶油小生風潮來得快去得也快——改開初期物質匱乏,低下的社會生產力決定了那時候的大多數人們沒有那資本和閑暇去追求"奶油小生"。

這也註定的奶油小生們誓必要走上轉型的道路,而唐國強算是成為了轉型路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得益於英俊的外貌,「奶油小生」唐國強以主角的身份出演了《走在戰爭的前面》《今夜星光燦爛》《孔雀公主》等多部電影。可與俊俏的神顏相對的是始終激不起水花的演技,儘管他在拍攝《孔雀公主》時墜馬摔傷了胳膊,但在觀眾眼裡,他依然只是個花瓶演員。

顏值巔峰時期出演《孔雀公主》,進一步坐實「奶油小生」稱號

偏禍不單行,那時正逢文革結束,看膩了「八個樣板戲」和屈指可數的革命題材影片的大陸觀眾迫切的想要接收新鮮的與以前截然不同的文化輸出。

1978年,一部由高倉健、中野良子主演,上海電影譯制廠譯配的日本電影《追捕》在中國大陸公映。作為文革後引入中國的第一部外國片,《追捕》對一代中國人造成了難以言說的文化衝擊和震撼,乃至其構成了標記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社會整體轉型的文化符號,這其中就包括審美風格的陡變,「奶油小生」的市場瞬間被高倉健這樣剛毅勇敢的硬漢派取代。

《追捕》有多火爆?影片內著名傻子「橫路敬二」甚至成為了國罵

年近不惑的唐國強陷入了無戲可拍的窘境,這也帶領他走向了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徹底結束演藝生涯,還或是苦練演技撕下「奶油小生」的標籤重新出發?這也是當下大多偶像和演員正面臨著的歸零抉擇。

即將邁入古稀之年的唐國強回顧那段低谷期,輕描淡寫地說出三個字「扯平了」,說自己既沾了外形的光,也吃了外形的虧,但也正是從那時開始,他決心好好鑽研演技。

唐國強的轉型之路緣起央視斥巨資投拍、王扶林制導的電視劇《三國演義》。本是作為周瑜候選人的唐國強當時到劇組報到,導演讓他粘上鬍子看一看,結果,諸葛亮的人選就這樣敲定了。

當外界知道一個「奶油小生」要去演繹「諸葛孔明」,質疑是避不了的,最嚴重的時候,廣電部每天都能收到滿天飛的告狀信。

好在最終唐國強還是把諸葛亮給咬下來了,初出茅廬的諸葛亮意氣風發足智多謀,晚年遲暮後悲壯的孤獨感也被刻畫得入木三分。當初極力反對的人不得不承認,唐國強版的諸葛亮已然成為無法超越的經典。

而後唐國強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飾演的雍正,徹底的撕掉了他身上「奶油小生」的標籤。從此以後,無論是《雍正王朝》里愁眉緊鎖的雍正皇帝, 《建元風雲》里驍勇善戰的成吉思汗,還是《開國領袖毛澤東》里的指點江山的毛主席,唐國強都得以勝任。從「奶油小生」到老藝術家,唐國強成為偶像演員轉型成功的標誌性人物。

唐國強在轉型路上不斷抗爭的幾十載里,大陸審美風向也在瞬息萬變。

《追捕》掀來的硬漢風一直持續到了90年代,那段時期里大陸熱播劇的男主角大部分都是大叔,比如50年代出生的周潤發。相較於高倉健,周潤發同樣身材高大,能給人滿滿的安全感,不同的是瀟洒而深沉的背後卻又多了一抹柔情。

當周潤髮飾演的許文強帶著白圍巾、風度翩翩地在雪夜為馮程程撐傘時,無數少女為之傾倒。介於男子魄力和奶油小生之間的二元紳士形象很快幫他在當時的「愛豆領域」闖出一番天地。

隨著與媽媽輩生活背景截然不同的90後逐漸成為電視劇的另一批收視群體,審美風向已經完全從硬漢風中抽離,並逐漸從剛中夾柔的男子漢向美男子靠攏。

1998年《永不瞑目》的熱播,讓飾演肖童的陸毅一夜之間紅透大江南北,拿下金鷹節影帝的他以旋風之勢橫掃了內地的女性觀眾們,也正式標誌著奶油小生重歸大眾主流。有作品的顏值派成為90後粉絲pick的首選,在這段時間內崛起了一批小生,也就是現在我們俗稱的第一代四大中生,分別是1976年的陳坤、1977年的黃曉明、1978年的劉燁、1979年的鄧超。

進入21世紀後,在台灣本土文化和日韓偶像文化的夾擊下,偶像文化開始興起並逐漸蔓延到大陸,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小虎隊迅速走紅,「追星」一詞就是源自他們。陳志朋和蘇有朋主演的偶像劇《還珠格格》也是紅到不可理喻。在這段時間也孕育出了現在粉絲文化的雛形。

如果說小虎隊加速了大陸審美風向從實力派到偶像小生的轉變,那麼胡歌的一夜爆紅則見證了偶像文化從漂洋過海到落地生根的初過程。儘管這些年來,胡歌早已從偶像小生轉型實力派,但關於仙劍電視劇一直有個說法:無胡歌,不仙劍。

但現在回過頭看,不禁讓人想起劉慈欣在《三體》英文版後記里寫道的:「每個時代都給生活於此的人戴上了無形的枷鎖,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戴著鐐銬起舞。」

一代代老去、一代代長成,無論是之前流行的硬漢派還是如今風靡的偶像派都不過是在時代風向的裹挾下催生出的產物。這也註定了他們的命運:最初成功的定位無法代表永久的成功。時代的潮水總會退去,而避免裸游的唯一方法是趕在時代變遷前歸零暫能傍身的顏值優勢,轉型成為真正的演員。

有人明白了這個道理,如唐國強一般成為了時代的前行者,也有人後知後覺中開始尋找破局的關鍵點,試圖掙脫偶像劇和言情劇的桎梏。但隨著邁入流量時代,更多的小生正在被流量的糖衣炮彈所迷惑深陷轉型困局,被時代的後浪推搡著艱難前行。

流量江湖的華山論劍

2014年以前,「流量」還是一個極其陌生的辭彙,至少媒體訪談間還不興使用「流量」這個詞。轉折在於陸續與韓國SM娛樂公司解約的「歸國四子」。

2014年5月,吳亦凡與韓國SM娛樂公司解約,成為第一個回國發展的「歸國四子」。一個月後,便宣布參演電影《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就此開啟在了國內娛樂圈的頂流之路。

鹿晗、黃子韜相繼解約回國發展,張藝興雖不解約,但也於2015年回國發展並成立個人工作室。

四子趕上了最好的時代,也引領了一個長達五年的流量時代。

在那個時代里鹿晗轉發的一條來自曼徹斯特聯隊球迷俱樂部的微博,評論數動輒過億,還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在那個時代里吳亦凡的歌曲頻頻登上國外的音樂榜單,和賈斯丁·比伯等「談笑風生」只是家常便飯;在那個時代里,四子就算只拍爛片,也有看的過去的數據和票房;在那個時代,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四子輕輕鬆鬆就能在娛樂圈掀起腥風血雨。

可五年過去,隨著影視行業流量邏輯失靈,流量藝人光環迭代,剛到而立之年的四子無一不面臨著被流量反噬的壓力。他們曾經享受的頂流豁免權在今年夏天已經移交給了李現、肖戰、王一博、易烊千璽等新一代流量。以歸國四子為代表的一代流量在流量的泡沫褪去後發現轉型之路道阻且艱,而更可嘆的是或許他們本身就是原罪的泡沫。

這一切是他們的錯嗎?是也不是。

「流量」本質介於「偶像」和「演員」之間。它既承載著粉絲對「完美人設」的期待,也承載著來自大眾審美的壓力,這註定走到最後勢必要二擇一。可坐享數據寵溺的他們即不舍放棄食用敗絮其中的流量蛋糕,又不願花時間沉下心打磨演技。

可另一方面,流量藝人作為其背後商業團隊變現的工具,長遠發展往往被忽略。在短暫的保鮮期內,公司割韭菜並非只針對粉絲,藝人的商業價值在公司在資本和觀眾的博弈戰中同樣被壓榨的一滴不剩。

終於,由粉絲虛無的熱情所堆積起來的蜃樓在2019年分崩離析。

不破不立,流量洗牌還在繼續。一邊是造星窗口的縮短,一邊是流量反噬後粉絲經濟的迭代,當這一次潮水退去,只有明晰定位轉型成功的流量才能成為最後洗盡鉛華的贏家。

新舊交替,如同金庸筆下的華山論劍,一時的名次其實並不重要,《九陰真經》也不是結局,關鍵在於不要像歐陽鋒般誤入歧途,難以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