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疆攜手同創共演《天山雪》:全程高能的雜技劇 民族融合的大舞台

歷時三年創排,用雜技語彙講述滬疆兩地人民深情厚誼的雜技劇《天山雪》,3月8日、9日參加2024全國優秀雜技劇目晉京展演,登台中央歌劇院。該劇由上海雜技團、上海市馬戲學校、新疆藝術劇院雜技團聯合出品,是2021年為獻禮建黨百年,上海雜技團攜紅色題材雜技劇《戰上海》赴京演出後,時隔三年又一部探索雜技藝術敘事及人物情感表達的現實主義題材雜技劇。

作為滬疆兩地共創共育共演的大型舞台作品,劇中既有來自上海雜技團、上海市馬戲學校的演員,還有來自新疆藝術劇院雜技團、喀什英吉沙縣阿迪力達瓦孜藝術傳承中心和喀什澤普縣歌舞雜技團的演員,兩地5家團體,共80餘名演員參與其中,共同在舞台上呈現了一幅民族大團結的和美畫卷。作為新疆地區創作的首部雜技劇,也讓許多新疆演員有機會登上全國各地的大舞台。3月10日,《天山雪》在北京召開專家研討會,《天山雪》的創排不僅可映射雜技劇創作的廣闊天地,更彰顯了文化潤疆、民族融合的和諧美好。

無論是千佛洞神女的吊環頂技,還是修建中巴公路,空中飛人以及在高空鋼絲上艱難通過的達瓦孜表演,又或是「抖杠—雄鷹」的舞台呈現,《天山雪》堪稱「全程高能」,但劇中公認的最驚險一幕莫過於「友誼路」這一篇章。國家級非遺達瓦孜(高空走索)在劇中突破了繩索長度、支點、承重等多項難點,大大提高了表演的驚險度、觀賞性和藝術張力。據《天山雪》藝術顧問、國家級非遺維吾爾族達瓦孜傳承人阿迪力˙ 吾休尓介紹,達瓦孜有著2000多年歷史,曾經有過在故宮為乾隆皇帝表演的歷史。「古老的藝術進入新時代,《天山雪》是一個嘗試,這是戶外達瓦孜藝術第一次在舞台上參與雜技劇的表演,使得這門藝術成為有故事的達瓦孜。」

除了險以外,美也是《天山雪》的另一個關鍵詞。在「絲綢路」這一幕時,「飛天」的演員帶領觀眾飛躍天山雪峰、龜茲千佛洞、樓蘭古城,讓觀眾在劇場感受「飛躍地平線」般的體驗,美輪美奐、驚為天人。表演、舞蹈和人物設定充分融合,進一步體現戲劇與雜技的相輔相成。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舞蹈家黃豆豆認為,雜技和舞蹈,前者更凸顯極限挑戰,後者更擅長情感表達,這兩點在雜技劇這個門類中找到了最默契的合力點。「我們在劇中還看到了演員訓練的新成效,特別是其中的一個對手造型,我甚至已經忘記了是在看雜技還是在看舞蹈,這已不僅僅是一個對手造型,而是一次有人物、有美感、有情感、有難度的創新,舞蹈編導已經把雜技的雙人舞發展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可見現在的雜技演員越來越重視舞蹈訓練,舞蹈也成為雜技演員訓練非常重要的一門形體類課程。」

劇中包含21個新創節目,以戲帶技、以技展戲,呈現了空竹、蹬鼓、球技、花壇、單手頂、抖杠、綢吊等傳統雜技技藝。在中國雜技家協會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李恩傑看來,《天山雪》創作之難,是因為《戰上海》已經將團里的絕活悉數用上了,如何突破,還要完成跨度如此之大的敘事,從而實現市場布局和藝術追求的結合,這是主創面臨的最大課題。原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文工團團長、該劇總編導李春燕從2017年開始從舞蹈進入雜技領域,「雜技劇的創作通常都是根據劇情來選擇技術,同時還要考慮道具開發、舞台裝置的改造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劇中20多個節目,一大半都是新練或新學的,這在以往雜技劇的創作中是不多見的。」

全劇以 2017 年上海市馬戲學校新疆班抖杠節目,榮獲第六屆蒙特卡洛「新一代」國際馬戲節比賽金獎為創作切入點,採取第一人稱敘事,以主人公王雪峰的回憶勾勒起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解放軍屯墾戍邊,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全國青年投身邊疆建設,再到破山開路建起友誼之路,一直延續到新時代上海新疆兩地雜技人深化文化教育合作的歷史進程,徐徐展開了一幅跨越70多年的援疆、潤疆的歷史長卷……上海文廣演藝集團副總裁喻榮軍此次擔任了《天山雪》的編劇,從事話劇創作的他在創作中經歷了從史詩劇到舞劇再到話劇、音樂劇的搖擺和遊走,最後雜技界的一句話點醒了他——雜技是一門生死相托的藝術,「雜技界是一個非常有情懷的集體,因此創作最需要的是真誠、情懷和信任。」

此外,主創團隊還在舞美、多媒體上創新運用了虛幻引擎軟體、動作捕捉技術、虛擬拍攝、led廣色域屏幕等技術,營造出沉浸式的跨時空的視聽體驗感。中國評協原副主席毛時安將雜技劇的創作與古典音樂界出圈的指揮家杜達梅爾和鋼琴家王羽佳相提並論,「藝術如何回應時代審美的新需求,《天山雪》給出了答案,這部劇更用藝術回應了行進中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

從《天山雪》創排開始到現在,新疆演員和上海演員同吃同住同訓練,親如家人。令新疆演員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春節因劇目排練留滬,上海市馬戲學校的老師把他們接到家裡吃年夜飯;2023年4月22日,劇目在劇場合成時,正逢新疆重要節日——肉孜節,劇組用熱氣騰騰的烤全羊為新疆的演職員們送上了最真摯的節日祝福,兩地的演職員一起在後台載歌載舞。好幾位上海市馬戲學校新疆班的新疆演員,從小在上海學習、成長,能聽也能講比較流利的上海話;而上海演員通過排練、演出以及深入新疆採風和巡演,對新疆的風土人情有了更深入的體驗,跳起新疆舞蹈也更加得心應手。上海雜技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弘鈞表示:無論是上海演員還是新疆演員,都能從這個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中有所收穫,從交互到交流再到交融,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雙向奔赴。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劉暢

編輯/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