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音樂人包小柏在一次訪談中表示「我的女兒又回來了」,背後原因讓人淚目。
包小柏的女兒包容在2021年因病去世,年僅22歲。女兒去世後,包小柏就沒有理髮了,他說,因為頭髮有一段是曾經天天觸碰過女兒額頭的。女兒去世後,他很難走出失去女兒的陰影,甚至不敢面對親友的問候。此後,思女心切的包小柏決心攻讀博士,希望以ai技術讓女兒在數字世界復活。
包小柏與女兒。
女兒去世後的包小柏。
據報道,日前包小柏在受訪時表示,經過反覆嘗試、訓練後,他如願復刻出了「數字女兒」,不僅可以即時回應對話,前陣子老婆生日時,「女兒」還為媽媽唱了一首生日歌。
包小柏感慨:「對我而言,ai可以讓我明確地知道,能把思念的模式換一種工具來表達。」
「我女兒走的那一刻,我就覺得我的人生的意義蕩然無存,都不存在了。你沒有目標,你沒有努力的動力。走出來?不,我走不出來。」
包小柏曾透露,女兒在醫院治療的那幾年,是自己和老婆一輩子最大的痛。女兒在離世前因氣切插管無法發聲,他誓要用科技重現女兒的聲音及影像,「我要給她一個最完美的形象、最完美的聲音,讓她在美輪美奐的數字世界,繼續生存下去。」
網友熱評
有支持,有擔憂
在電影《流浪地球2》中,量子科學家圖恆宇(劉德華飾演)的女兒丫丫因車禍去世,圖恆宇便試圖將女兒的記憶永存於「數字生命世界」。
有網友感嘆,「看到這個忍不住熱淚盈眶」「包小柏就是現實版的圖恆宇」……
@仿若蝴蝶貪戀著夏花 :在《流浪地球2》中,劉德華對女兒也是這樣……
也有網友表示,支持ai技術用在寄託思念上。
@念石亭:ai技術就應該用在這種情況,而不是詐騙。
@小曼頭ll:我想像過,以後人的墓碑就是這種ai成像,記錄著和ta一樣的性格特點,去祭奠時還可以坐下來聊聊天,而ta是有「記憶」的,每次聊天都能記下來,下次見你時會說,「嘿,好久不見!」
@smiling貓不是喵 :我想,這才是ai存在的意義!
@龍飛鳳舞在五月:我看過他之前的採訪,居然成功了,他是真的愛自己的孩子!
@喬安喬安很漂亮:哈利·波特中會動的照片終於照進現實。
與此同時,也有網友感到擔憂。
@她夏了夏夏夏夏天:真的很難走出來,我表哥是家裡的獨生子,前年在他爸生日後幾天意外走了,我每次想起來都會難過到哭,不敢想像他爸媽會多難過,當時他爸媽一個瘦得皮包骨,一個頭髮白了好多……
@正派的娃:很擔心他會在ai世界裡走不出來。
@鼠小蜜:我覺得這樣肯定不行,這和夢境一樣,回過神來只會更加痛苦……
■此前報道
2021年12月20日,包小柏在個人社交媒體透露愛女離世的噩耗:「今早10:44分我失去了一生最愛,小女去當了天使!謝謝你來到包家22年4個月,此後爸爸將會永遠永遠陪著你。我們回家了!」
女兒患病以來,包小柏一直悉心照料。面對女兒的離世,他十分悲痛,很久沒有走出來。
包小柏是業內知名的音樂人,擔任過很多唱片公司的藝術總監。他曾在湖南衛視《快樂女聲》中擔任評委,語言辛辣幽默,展現了很好的專業水平,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
■媒體評論
ai「復活」親人:
新技術或重塑人類倫理觀念
用ai「復活」已故親人,可以撫慰人心,填補或緩釋很多遺憾,這樣的需求顯然很有市場。
南京一個5人的ai技術團隊,在半年多時間裡,幫助600多個家庭實現「在線團圓」。這項技術蘊含的社會和倫理價值,顯然有著很大的積極意義,無法被忽視。
技術的進步會逐漸消解爭議
現在回過頭去看,對ai技術的應用,大眾心理其實經歷了一個驚訝—懷疑—焦慮—釋然—接受的過程。這也符合人類科技發展的普遍規律。
一項新技術誕生之初,往往缺乏大規模應用場景,甚至會出現一定的非法應用。比如,互聯網出現後,淫穢信息傳播成為一大「牛皮癬」;即時通訊軟體誕生後,曾被用於不良交友;ai換臉也引發虛假信息傳播。這不僅是技術發展的一種特徵,很難完全遏制,甚至也可視為檢驗技術成熟的必經之路。
大多數人接觸新技術,初期的新鮮勁頭過去,面臨滿地的蕪雜亂象,往往感到失望。而新技術真正的社會價值,此時還在醞釀。以ai換臉技術為例,最早可追溯到2017年,經過六七年發展,在經歷各種ai詐騙事件後,它的真正社會價值正在浮出水面——「復活」已故親人只是其中一項。
影視行業,同一演員在不同年齡和場景中快速切換,化妝和特效可以藉助ai技術。在動畫和遊戲行業,動作和表情捕捉已是一個專門行當。真人提供真實的表情動作,ai實現真人難以完成的畫面。在新技術推動下,娛樂行業不僅真實豐富,生產效率也將極大提高。
安防領域,ai技術可用於身份識別和現場監控,大量節約人力,提高安防效果。而在教育和展覽行業,這項技術幫助還原歷史人物,創設文學人物形象,提升教學和觀賞體驗。
醫療領域,ai技術亦有用武之地。該項技術能幫助還原和建模,在面部修復或整容手術時,為醫生提供幫助。目前這項技術還在假想和研究,誰能預判將來呢?一項新技術從誕生到應用,無數突破的節點,可能都迸發出新的應用場景。
當然,ai技術也會打破真實和虛擬的邊界,使人類的存在「失真」;ai「復活」已故親人還可能引發人類情感和倫理方面的爭議。只不過,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看,技術的進步會逐漸消解爭議,重塑人類的新生活、新價值、新倫理。
如何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新問題?
新科技帶來的前景難以想像,明智的態度是鼓勵發展,邊發展邊完善。不視其為科技怪物,也不過多設置條框門檻。只有在技術發展中,才能加深對技術的理解,才能真正認識到它的價值。
著名的英國「紅旗法案」故事,很值得回顧思索。19世紀中期,早期蒸汽機車剛誕生,技術還不太成熟,噪音大速度快,開動起來會驚擾行人和馬車,於是英國頒布法案,要求對蒸汽機車限速,並指令一名人員揮舞紅色旗幟,用來警示車輛附近的行人與旁觀者。
「紅旗法案」看似兼顧各方利益,實際限制了科技發展,此前在現代交通一路領先的英國逐漸落後,錯失了內燃機革命首先出現在英國的機會。「紅旗法案」也被後來的學者反覆提及,要審慎對待新科技的監管。
與此同時,如何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新問題?一個可借鑒的思路是:任何詐騙或侵權等違法事件,都有具體的施害者,把握核心事實,運用現有的法律規則予以追究。在此過程,ai其實只是工具,侵權者受到懲罰,將帶來新的規則示範,並有威懾的效果。
而現有法律難以企及的細微之處,可出台新規則,補充漏洞,通過不斷「打補丁」,形成新領域的規則體系。與事前創設的宏大監管體系相比,這種漸進式「規則補丁」不僅給受害者提供補償,也能給行業發展留足空間。
以ai「復活」親人為例,誰有權採用ai技術「復活」逝者?產生的數據屬於何種權益?任何人都可以被「數據復活」嗎?這些領域此前並無經驗,只能靠一個個爭論,把規則梳理出來。先讓技術快速發展,規則緊隨其後,這是歷史經驗,也是我們面對ai應有的現代化理念。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