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主理」 傳統文化出圈

    這個春節,國潮奔涌,傳統文化的亮眼「存在感」令人印象深刻。不少年輕人做起了新一代過年「主理人」,不僅自己精心挑選了新中式「春節戰袍」,還手寫新春祝福,用燈籠、糖畫、手作龍頭帽等裝飾營造過年氛圍,將儀式感直接拉滿;春晚《年錦》等節目展現的中國傳統服飾燦若雲霞,讓網友直呼「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式審美」;還有那些推動傳統文化走出去的年輕人,他們或是自信地站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用傳統華服點亮世界地圖,或是對打鐵花、壁畫、漆藝等非遺進行創造性傳播,言辭間無不洋溢著珍視與自豪之情。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充分而深入的文化自知。近些年,傳統文化早已不是只可遠觀、束之高閣的抽象概念,而是融入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之中,熟悉而可親的日常元素。「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在天朗氣清的時節,搭一班高鐵前往蘇州,沉浸式體驗一場實景版《遊園驚夢》,生活中的疲憊和煩惱都隨著婉轉的唱腔而逝。冬日大雪紛飛,約上三五好友圍爐煮茶、敘舊閑談,愜意自如。穿上馬面裙「出街」,將簡約的明式傢具納入生活空間,肩頸僵硬時練上一段八段錦……

    正如不少人感慨的那樣:總有一個時刻、一個入口,會讓你意識到自己「傳統文化的dna動了」。在不知不覺中,傳統文化已融入年輕人日常的點點滴滴,談論分享起來自然如數家珍。這種基於了解認同所生髮的雀躍歡欣之情自然而真實,他人聽來也會饒有趣味,感染力十足。

    傳統文化浩如煙海,有時僅取一瓢飲,便足以讓人心醉神迷。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如今,年輕人推動傳統文化走出去,並非只是簡單直白地展現視覺美感,而是以器物、服飾等為切口,延展至對中國茶道、園林營造之道、東方美學、自然哲學等層面的解讀,充分展現了傳統文化的豐富意蘊。

    以近年來備受追捧的漢服為例,除了對傳統華服的生動演繹,年輕人還會興緻盎然地分享布、紗、綾、羅等多種服飾面料的質感和織法,各類紋樣對日月星辰、山川風物的精巧化用,鵝黃、松花綠、棠梨褐等中國傳統色彩的「養眼」搭配,以及服飾背後餘韻悠長的典故傳說和禮制文化。與外國友人共烹一壺茶,他們可以從中國茶的基本分類,談到點茶、鬥茶、茶百戲等傳統,從兔毫盞、龍泉青瓷等各地特色茶具,聊到「吃茶去」背後的禪理故事,可謂大有乾坤、妙趣橫生。

    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賦予了年輕人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面對世界,他們無須刻意迎合,用平視的姿態真誠分享、大方交流就好。就像一位外國友人在完成一幅木版年畫後所說的:「中國文化真是太神奇了!」詩詞、典籍、古建築、曲藝……中國傳統文化就像是取之不盡、永遠都會給人帶來驚喜的寶藏,其自身具有的迷人魅力,足以令人心馳神往。而青年發自肺腑的熱愛和認同,以及他們敏銳的感知力和活躍的創造力,也會進一步助推傳統文化走出去、走得更遠。

    有年輕人打趣地說,最近幾年,隨著對國風舞蹈、文博展覽、崑曲評彈等越來越「上頭」,生活不僅愈發多姿多彩,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修鍊成了傳統文化「十級學者」,分享起來頭頭是道。還有一些有情懷、有想法的年輕人更進一步,有的「爆改」糖畫,將古老手藝玩出新潮感,有的用心傳承沉寂已久的技藝,使其煥發新的光彩,也有人用創意十足的傳播方式,使中國的一座古鎮、一個景點爆火出圈,吸引海內外無數遊客慕名而來。

    在推動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進程中,逐漸擔綱「唱主角」的年輕人,以自然流淌的熱愛,向傳統文化致敬,也向世界自信地展示多彩中國。這種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定會跨越時空、超越國度,讓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不斷走向世界,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在交流互鑒中不斷增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