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條》票房逆跌,正義不應被辜負

□張西紫(山西大學)

近日,由張藝謀導演,雷佳音、馬麗、趙麗穎、高葉等明星聯合主演的新春賀歲片《第二十條》上映。

據燈塔專業版,截至2月14日9時08分,電影《第二十條》排映場次較前日上漲,同時今日上座率13.8%領跑春節檔新片。(2月14日 澎湃新聞)

《第二十條》在題材上不屬於傳統的「春節合家歡」類型,加之前期宣發力度不大,所以在上映前期成績並不亮眼。但隨著觀看的人數增多,其在各大社交平台樹立了不錯的口碑,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被「安利」去觀看電影,票房走勢向好。

「第二十條」即刑法第二十條,其規定了正當防衛的概念及其後果,影片中的三個故事也圍繞此展開講述。有長期遭受村霸凌辱奮起反抗引發血案的可憐村民,有因撞見同學被校園欺凌「拔刀相助」的「正義兒子」,還有當年幫助被猥褻女孩進行正當防衛的公交車司機……三個故事中的主人公皆因自己的行為面臨法律的審判:究竟是正當防衛還是防衛過當,亦或是故意傷害?電影中的人物面臨著這樣的問題,電影外的百姓同樣經歷著如此的人生。

在我國,對正當防衛制度的規定和貫徹經歷了較為漫長的過程。1979年7月公布的刑法第十七條就規定了正當防衛制度。1997年3月修訂的刑法第二十條對1979年刑法的第十七條進行了調整,放寬了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將防衛過當的標準由「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修改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並增設「特殊防衛」。2018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第十二批指導性案例,陳某正當防衛案等四件指導性案例,進一步明確正當防衛界限標準。

長期以來,有人把正當防衛制度稱為「沉睡條款」,實際出於多種現實原因。比如,以「死者為大」主導的思維視角,導致在正當防衛案件中一旦出現死傷情況,防衛一方往往會被認定為「防衛過當」。又如法律審判所講求的「理性思考」,在現實情況中可能無法完全顧及到防衛一方的真實處境。這些都是複雜多樣的現實問題,法律審判也因此面臨著多種因素的層層困境。影片中對王永強一案的艱難認定過程,就彰顯出了這一問題。

「法律,是讓壞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讓好人出手的代價更大。」電影中這一經典的台詞,道出了法律之於正義之舉的真正價值。無論是被村霸強姦欺辱的聾啞母親郝秀萍,還是為當年正當防衛行為討說法卻意外出車禍的公交車司機,他們都是故事的悲劇者,無數的觀眾為他們的遭遇感到悲痛,但與此同時,也對社會的「公平正義」多增添了一份沉重的期待。

電影是人民的藝術,理應為人民正義發出呼聲。《第二十條》在春節期間的熱映,不僅可以向公眾普及法律知識,更喚起了千萬人民心中對正義之舉的肯定和敬仰。正義不應被辜負,「法不能向不法低頭」。只有在人人「敢出手」「肯出手」的正義社會,百姓才會得到真正的健康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