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老又潮」的英歌舞為何能「二次出圈」?

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今年春節,英歌舞又火了。

早在前年,潮汕英歌舞就被冠以「中華戰舞」之名迅速走紅。洒脫陽剛的動作,讓國人精神為之一振,帶火了這項已經起舞超過300年的非遺藝術。

今年春節,英歌舞不僅再次「出圈」,還順利「出海」——倫敦街頭,短短6分鐘的英歌表演在當地新春慶典里率先開場,一氣呵成,吸引了七十萬人現場圍觀。

熱點迭出的時代,走紅不易,長紅更難。所謂「風口」,往往短暫。即使有文化「家底」支撐,一項民俗能「火了再火」也實屬罕見。英歌舞何以能在短時間裡,從借勢起舞到自帶流量、二次出圈?

要出圈,得先出新。英歌舞融合大量武術元素,表演不設舞台,走街串巷就是一番天地。是技術活兒更是體力活兒。因此,「舞英歌」就需要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在當地,英歌表演隊更多的是靠年輕愛好者們擠出時間、業餘自發組織,自願堅持練習。所以,每一年英歌舞表演,一個個色彩濃厚、角色分明的臉譜背後,都能保有一張張永遠年輕的面孔。

今天,不少非遺仍面臨著表演者多,「守藝」者少,保護者眾,傳承者少的問題。英歌舞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些年來,這項非遺並沒有變成文物,封存在櫥窗里供人觀瞻,而是發展為一項更具自發性的群眾活動,新人輩出,「復活」在大街小巷。在有人感慨年味漸淡的當下,廣東汕頭,今年最小的英歌舞者還不到30個月大……英歌舞正頑強地展現出傳統文化承繼的另一種生命力。

要出圈,得出招。只靠傳統技藝展示難以「一招鮮吃遍天」。讓英歌舞火起來除了要有傳承人,也需要有順勢而為的助推者。新一輪「英歌熱」既然發軔於網上,相關部門也從善如流,在過去一年多推出一大批便於網路傳播的新媒體產品,表現上與現代舞蹈結合,主動適應新的傳播平台,讓年輕人用新表達豐富古老舞蹈的「打開方式」。也難怪不少人用「又老又潮」來形容英歌舞發展現狀。

要出圈,還得出彩。鼓槌聲起,萬人引頸。無論何時何地,只要英歌舞的扮相亮相街頭,就能迅速聚攏大批擁躉。一言以蔽之:英歌舞「火與不火」,都不會打亂舞者探索創新的節奏,都不會影響人們對優質英歌舞持續不斷的期待——這是一個根植於當地濃厚風土人情、又極具群眾基礎的活動。流量不請自來,最強氛圍組實至名歸。

尊古而不泥古,古韻煥新聲。今年春節,國貨熱賣,國潮興起成為新現象。在清脆而密集的英歌鼓點裡,有著中國傳統品牌、傳統藝術復活的密碼。這項「老非遺」摸索出的重生之路,又是一個值得探討深思的「新故事」。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