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年度考古放榜,長沙「成績單」亮眼

  長沙晚報1月29日訊(全媒體記者 任波)湖南年度考古「成績單」放榜了。2023年度湖南考古彙報會28日、29日連續舉行,會上,長沙彙報的考古成績非常耀眼:嶽麓區北津城(三石戍)遺址新發現商周遺物、望城團頭湖新發現十處先秦遺址、寧鄉向家洲發現戰國遺址、天心區碧湘街南發掘出五代馬楚王朝碧湘宮遺址、天心區朝陽巷遺址發現戰國至北宋時期遺存及約二百枚秦漢斷簡殘牘、雨花區小林子沖71座戰國至明清時期的古墓群,考古勘探和發掘出的遺址遺迹、出土器物,讓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形象更加立體,考古的長沙故事也越來越精彩。

  溈水河畔的戰國很「陶」氣

  2023年8月至10月底,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北津城(三石戍)遺址部分區域的考古調查發現,在城內多處分布有商周至西漢時期的遺物,如發現有商周時期的夾砂鬲足,雲雷紋、回字紋陶片;西漢時期的泥質繩紋陶片、方格紋硬陶片等。

  位於寧鄉市老糧倉鎮一處名為向家洲戰國遺址的考古也公布了新發現。

  向家洲考古項目負責人曹棟洋介紹,經過3個多月的考古發掘,共清理各類遺迹102個,其中灰坑56座,水井26座,溝9條(灰溝3條、建築基槽6條),房址10座,陶窯1座。出土了大量器物,包括陶器、銅器、鐵器、石器、木構件等,出土器物以陶器為主,根據功能用途可分為生活用器、建築材料和生產工具。其中生活用器類主要有鬲、盂、豆、罐、盆、缽等,質地主要為夾砂陶,也包含少量泥質陶和印紋硬陶,建築材料有板瓦、筒瓦等,生產工具為陶紡輪。青銅器類有箭鏃、刮刀、帶鉤等。鐵器器類有鍤、斧、錛、钁等。石器器類有斧、錛、鏃以及礪石等。

  曹棟洋推斷,寧鄉老糧倉向家洲遺址是一處時代單純、遺迹類型及堆積包含物豐富的大型聚落遺址,這裡已出土的遺物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徵,另有少量越文化因素共存。根據已發掘清理的典型陶器特徵,可推斷這處遺址主體年代為戰國中晚期。

  向家洲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溈水流域乃至長沙地區楚文化居址材料的缺環和空白,對於認識長沙地區戰國中晚期居址文化特徵具有重要意義,完善了溈水流域先秦時期文化序列的缺環。

  古代長沙城也考慮城外空間使用

  考古彙報會上,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在碧湘街南發掘出五代馬楚王朝碧湘宮遺址。

  該考古項目負責人王傳明向記者介紹,此次發掘工作已經發現各類遺迹包含墓葬、灰坑、溝、水井、房址、道路、柱洞等100餘處,發掘出土器物190餘件,陶瓷片90餘袋。

  王傳明稱,該考古發掘區域文化堆積較厚,遺迹現象複雜,出土遺物豐富,時代跨度較長,包含有西漢、南朝、隋、晚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時期的遺存。五代時期古人修建了歷史上著名的碧湘宮。其南側有民國時期修建的天符宮,或可說明此大型建築可能即為天符宮。

  碧湘街西漢至明清遺址的發現和清理,為人們了解西漢至明清時期古人對長沙城外空間的使用,以及該區域功能的轉變,特別是五代至南宋時期碧湘宮的興建和延續使用、明代至民國天符宮的位置變化等情況,提供了考古證據。

  穿越到宋元時期,也能去「解放西」蹦迪

  在解放西路朝陽巷考古工地上,考古工作者從一口秦漢古井中發掘出約200片秦末漢初殘牘斷簡,同時還清理出漢代夯土建築基址、五代末大型木質溝渠等遺址及大量珍貴文物標本,在一口宋代古井中出土了宋元時期造型別緻且保存較好的銅質投壺及其他銅器,再現了宋元時期長沙解放西路一帶的歌舞繁華、娛樂興盛。

  現場負責人夏笑容介紹,此次發現的秦漢簡牘,從這些明顯帶有篆隸體歷史墨痕的文字中可辨識出秦始皇「三十一」「三十二年」等紀年及「蒼梧守」等官職,顯然是當時的政府檔案文書。在這數百枚秦漢簡牘中有一枚斷簡可見清晰漢隸墨書「長沙胡宜受之」的六字簡牘。

  夏笑容介紹,朝陽巷考古工地陸續發現多座五代至宋代大型建築基址、木構涵渠遺址及兩漢建築夯土基址等。其中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在工地西側發現的五代具有長沙特色的大型木構溝渠遺址,其建造形制與2004年坡子街考古工地發現的南宋大型木構涵渠完全一致,說明該類建築從五代末至南宋時期一直是作為長沙古城內大型水利設施而存在,見證了該時期長沙城市的統一規劃與繁榮,為古代長沙城建史留下珍貴實證史料。

  2023年的考古工作中除在古井中繼續清理出元軍攻打南宋長沙城時發射的石球外,還新發現了一大批戰國至明清時期的陶器、瓷器、青銅器等重要文物。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工地西面此次發現有五代至北宋初期具有長沙特色的大型木構溝渠等,這為古代長沙城建史留下珍貴的實證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