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老年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如今,養老需求已不滿足於老有所養、老有所醫,還希望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日前正式印發,這是國家出台的首個支持銀髮經濟發展的專門文件,其中提出要豐富老年文體服務。近年來,各地整合政府、社會機構資源推動老年文體事業快速發展,努力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在傳統節日組織活動,端午節做香包、中秋節猜燈謎;聯合轄區單位舉辦公益活動,測血糖、量血壓、按摩,冬季防摔倒講座……在北京市丰台區的芳城園三區,老年人們的退休生活可不只是菜市場和廣場舞。
排練有動力 演出獲得成就感
「過了臘八就是年」。春節將至,芳城園三區的崔阿姨最近忙壞了,可她忙的不是籌備年貨,而是舞蹈《紅色娘子軍》的排練。「我們馬上要參加市裡迎春杯舞蹈總決賽了!」1月23日這天,記者見到了剛剛結束排練的崔阿姨。她很自豪地表示,有100多支隊伍參加初賽,只有24支進入總決賽。
年過六旬的崔阿姨是城三藝術團的現任隊長。據她介紹,藝術團成立至今已有6年,團內現有團員約30人,平均年齡65歲。
「《紅色娘子軍》是我們團的代表作之一,我們把原版的芭蕾舞改編成了適合老年人跳的動作,舞步很乾練。去年參加『銀齡杯』全國線上春晚大賽,我們從全國千餘個作品中脫穎而出進入總決賽,最終獲得專業評委評分第五名的好成績,我們藝術團還被選為全國前30強。」一說到成績,崔阿姨就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和驕傲。
除了舞蹈,城三藝術團還演話劇,《長征》《半條被子》《掉包》等話劇作品在市級、區級的比賽里拿了不少獎。
值得一提的是,話劇的劇本都是團員們自己創作的。1月18日,一年一度的芳城園三區新年聯歡晚會如期而至,藝術團的原創話劇《愛在社區》暖心上演。
年過八旬的汪阿姨是演職人員里年齡最大的,她年輕時從事過文藝工作,因此擔任《愛在社區》的藝術指導兼主演。雖已頭髮花白,但汪阿姨容光煥發、動作輕巧,念起台詞來中氣十足,演出了社區工作者的責任感和精氣神。
城三藝術團只是芳城園三區社區老年文藝團隊的「冰山一角」。據社區宣傳委員王青介紹,社區最早成立的老年文藝團隊是美娘合唱團,目前擁有近60名成員,後來陸續成立了城三藝術團、京劇隊、健身隊、模特隊等團體,吸引越來越多小區里的老年朋友們加入。社區為文藝團隊提供場地和經費支持,會定期舉辦各種表演活動。
「組織這些活動相當於搭建平台,儘可能給他們提供演出機會,往小了說是展示給社區居民,往大了說是希望更多人能看到他們的風采。光排練不演出就沒有意義,要有動力、有成就感。」王青說。
學習有熱情 不想被時代拋棄
除了搭建展示才藝的平台,芳城園三區社區還定期組織各種培訓班、公益諮詢等活動,「手機班」就是其中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王青回憶,去年5月第一期手機班開課的時候,有個阿姨就一直在問怎麼開美顏拍照、怎麼修圖。「我感覺現在的老年人不再像以前了,用手機會打電話就行。實際上他們需求挺多的,出門打車、掃碼支付,他們都很想學。他們其實也不希望被年輕人落下,不想被這個時代拋棄。」
手機班開課至今已舉辦8期,每期都有20多人參加,老人們學習熱情非常高,下課了還要追著老師問問題。王青說,未來手機班將作為長期活動繼續辦下去,還將探索開設讀書班、手工班等各類學習互動活動。
「我們還發動居民自己來教,發揮特長會讓人很有成就感的。」王青記得,小區2號樓有個非常擅長做布貼畫的陳阿姨,但因為子女不在身邊,性格內向的她很少與人來往,「今年我們打算讓她過來幫忙,帶著大家一起做布貼畫,這樣她也可以接觸更多的人,心情也會好一些。」
芳城園三區是方庄街道所轄的17個社區之一。1984年8月24日,北京市正式啟動方庄住宅區建設工程。方庄是丰台區第一個完成城市化的地區,是改革開放後北京市首個「成片規劃、成片建設」的大型居住區,也曾是亞洲第一大住宅區。經過近40年的發展,曾經輝煌的大型居住區,成了丰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地區,適老化更新勢在必行。
「原來是社區搞什麼,大家就來參加什麼。現在的理念是大家需要什麼,我們就去組織什麼。現在物質層面啥都不缺,很多老年人因為孩子不在身邊,他們其實挺無聊的。參加社區的活動,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還能認識更多朋友。我們希望真的給大家帶來體驗感,老有所樂,讓老年人們感受到社區就是家。」王青表示。
文 | 記者 王莉 劉克洪
圖 | 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