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龍年「春晚」像以前那樣排,我斷言:觀眾,將重回電視機前

龍年春晚,還沒開播就招致了諸多吐槽聲。

先是晚會主題公布的時候,因為「龘」字過於生僻,被網友吐槽教育意味太濃,寫個會標都要普及一下漢字文化。

之後綵排陣容曝光,一眾流量明星和「春晚老臉」的露面,又被網友群嘲:該來的沒來,不該來的全來了。

從網友們的反應來看,龍年春晚顯然有「未播先撲」的趨勢。

01、6個畸形現象,導致春晚陷入「年年舉辦,年年被吐槽」的怪圈

光是看「預告」,就做出龍年春晚不好看的推斷,是因為網友們在「無腦黑」嗎?答案是否定的。

早在之前,春晚就已經陷入了「年年舉辦,年年被吐槽」的怪圈當中。

而這種狀況之所以會出現,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春晚這場國人心目中的「年度盛宴」,已然存在太多的畸形現象。

首先來說,第一個畸形現象,也是最能招致觀眾反感的現象:「爛梗」太多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春晚中的語言類節目。

相聲《我要變變變》中的凍成「孫子」,「椅」高人膽大,膽大望「維」,玩的都是網友們再熟悉不過的網路包袱和文字遊戲。

在首登春晚的脫口秀節目《給我一分鐘》裡面,善於創梗和玩梗的徐志勝,也成了網路熱梗的搬運機。

按照這種依靠網路熱梗拼湊節目的創作風格,有網友已經預測出了,今年將在春晚中出現的年度「爛梗」。

比如:「我聽過大米小米,哈基米是什麼米?」、「尊嘟假嘟」、「什麼i人,什麼e人,我們是相親相i的e家人!」

而已經登上了多家衛視跨年晚會的「科目三」,是否會現身春晚舞台,也早就被網友們當做笑談。

第二個畸形現象:強煽情

如果說以前的春晚,主打的是歡樂是讓人笑,那麼近些年的春晚,主打的則是煽情、是讓人哭。

更讓人無語的是,這些煽情,還不是情到深處的自然流露,而是強行加戲後的刻意烘托。

周深的《花開忘憂》已經夠治癒了,但舞台上偏偏要安排一對老人在那尬演,演到最後還要哭著笑著擁抱著。

黃綺珊的《是媽媽是女兒》原本就有極強的感染力,但還沒開始表演,主持人就開始強行製造淚點。

開場以後,歌手表演中的催淚成分也遠大於歌唱本身。

不過,這些都不是春晚上最尬的煽情手段。

遙想12年前,觀眾就在《好久沒回家》中,見識過更讓人驚訝的催淚戲碼。

陳坤在中間唱的好好的,兩邊的伴舞突然就給跪下了,哭著說:爸媽,今年我回家過年。

如此操作,真的被肉麻到了,也讓人尷尬到了極點。

第三個畸形現象:硬搞笑

春晚不好笑,早就成了觀眾的共識,特別是在去年的一些節目中,春晚不搞笑還要硬搞笑的風氣,更是達到了一個小高峰。

率先登場的相聲《我要變變變》,通篇都是生硬的自嘲和諧音梗,表演者自己都知道不好笑,還要強行追求「笑果」。

彷彿岳雲鵬變個燒雞,張若昀啃個雞腿,就真的能讓人笑出聲一樣。

而後登場的《初見照相館》,也缺乏真正的幽默感和創意。

于震和孫茜這對夫妻,從莫名其妙地吵架,然後又莫名其妙地和好,前因後果毫無邏輯可言,觀眾也是看得一臉懵。

至於節目的笑點,也精準對應了尬點,咱也不知道,有哪對正常的夫妻去拍結婚登記照,會站成這樣?

但這並不影響演員們的自娛自樂,從頭玩到尾的文字遊戲,還有那些浮誇刻意的拍照姿勢,竟然把他們自己給逗樂了。

反觀台下的觀眾呢?

除了明星們會禮貌地笑上一笑,其他人的表情,完全可以用「笑點做了全麻」來形容。

第四個畸形現象:流量明星扎堆兒。

春晚的名額有限,流量明星一多,自然會搶佔了老藝術家的資源,而部分流量明星的實力自然不能和前輩們同日而語。

如此一來,勢必會造成表演效果不佳、節目質量不高的後果。

第五個畸形現象:「說教味兒」太重。

春晚創辦的初衷是與民同樂,是為國民提供一種新的娛樂形式。

但近些年的春晚,早就成了一節思想教育課,不管是歌手的唱詞、演員的台詞,還是主持人的串詞,全都瀰漫著濃重的教育意味。

第六個畸形現象:缺乏「煙火氣兒」。

如今的春晚,「錢味兒」十足,我們能看到滿屏的廣告和商業元素,甚至還能在小品中,看到開著敞篷車的網約車司機。

卻鮮少能窺見,反映普通人生活現實的「煙火氣兒」。

02、觀眾為什麼對以前的春晚念念不忘?

這樣的春晚自然是不討喜的。

因此,今年春晚的相關消息剛一曝光,就有網友笑稱:還不如把以前的春晚拿出來重播,效果絕對比新排的要好。

可見,觀眾對於以前的春晚,還是念念不忘的。

以前的春晚,堪稱「造梗機器」。

即便是在大眾記憶普遍只有3秒鐘的現在,大家依然牢記當年春晚中的熱梗。

比如,趙本山的「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人民真爭氣」,

趙麗蓉的「宮廷玉液酒,180一杯」,

《巧立名目》中,那句諷刺意味爆棚的:「領導,冒號。

還有宋丹丹穿的「馬甲」,蔡明自封的「追星族」。

它們在當今的話語體系中,仍佔有一席之地,分別代表著「id名稱」和「追星人群的稱呼」。

以前的春晚,好笑。

總導演黃一鶴力排眾議,讓陳佩斯《吃麵條》登上春晚,唯一的目的就是讓觀眾樂呵樂呵。

楊潔導演在被告知《齊天樂》太俗的情況下,依然保留了節目中八戒討好娘子、吐槽老丈人的設定,為的就是逗笑觀眾。

「賣拐三部曲」中的趙本山,也是不惜讓自己背上了「大忽悠」的罵名,才連續多年讓觀眾捧腹大笑。

以前的春晚批判性強,卻很少說教。

《巧立名目》講了一個領導用公款吃喝的故事,《電梯奇遇》諷刺了相關單位人員只會喊口號、糊弄工作的不良現象。

他們重在以搞笑的形式諷刺現實,並沒有在結尾處,強行加上一個大快人心的結局。

反觀去年春晚中沈騰馬麗主演的《坑》,藉由職位更高的領導對「躺平式幹部」的懲罰,直接把一個幽默小品,給包裝成了一個教育意味濃厚的作品。

以前的春晚,演員很專業。

《評書貫口》中,劉蘭芳口若懸河地說台詞,觀眾不看字幕,也能聽清楚她吐出來的每一個字。

《急診》中,游本昌可以駕輕就熟地,演出一個南方人所具備的神情舉止。

趙麗蓉能把一個失誤的跌倒動作,化為舞台上的名場面;趙本山也會因為說錯了一句無傷大雅的台詞,而直接在後台上流淚。

而那些沒有任何花樣,單憑唱腔就能讓歌曲傳唱至今的歌手們,同樣讓觀眾難以忘懷。

反觀當下不少充斥著春晚舞台的流量明星,有幾個人能在專業能力上,媲美這些前輩呢?

以前的春晚,有濃濃的「煙火氣兒」。

馬季會穿著從工人那裡借來的廠服登台,陳佩斯會跑到河南的鄉村調研,春晚的後台會接聽觀眾的來電,還會去街上買一些筆記本,作為抽獎的禮品送給觀眾。

那時候的創作者們,主打的一個創作原則,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所以,觀眾看春晚,就像是在看自己的生活,滿是親切和共鳴。

只可惜,這些讓人懷念的「煙火氣兒」,早就在動不動就「包餃砸」的大團圓結局中,沒了蹤跡。

03、如果龍年「春晚」像以前那樣排,我斷言:春晚將重新成為「年度盛宴」,觀眾將在年三十重新回到電視機前

以前的春晚,舞台狹小,布置簡單,演員也樸實無華,但它的節目是有感染力的。它能讓觀眾放鬆,能讓觀眾歡樂,它是有靈魂的。

現在的春晚,舞台大了也多了,布置複雜了也華麗了,演員們也濃妝艷抹、璀璨奪目了,但它的節目卻是空洞乏味的。

觀眾們看春晚的時候,少的是放鬆和歡樂,多的是緊繃和尷尬。

如果造成這種局面的6個畸形現象不改,我斷言,不止2024年,以後的春晚,也將持續散發「焦慮」。

希望春晚的創作人員,讓春晚這個全國性的聯歡晚會,重回「聯歡」的本質。

就像曾經三次執導過春晚的哈文導演說的那樣:多一些真親小,少一些假大空,純粹地讓全國人民在年三十晚上,樂樂呵呵地放鬆一下。

唯有如此,歷時41年的春晚,才能重新成為我們年夜飯中的一味「精神大餐」,觀眾才會在年三十重新回到電視機前。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