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容易出頭難,為什麼賠本也要給上升期藝人做演唱會?

作者 | 朋朋          編輯 | 范志輝

「當我合上書準備出發,熱愛剎那就已經到達。」

發行新專輯《造夢日記》以後,於貞在微博上講述了歌曲《啦啦啦》背後的故事,她將這首歌視為過去五年來的總結。

五年前,她發行了自己的第一首單曲《西遊頒獎禮》,她把自己比作孫悟空,預想自己要有石破天驚、大鬧天空的反叛;五年後,她用音符鋪成鐵軌,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一風一浪地度過,終於站在了演唱會的聚光燈下。

2023年11月18日,於貞在蘇州開了一場名為「奇蹟」的演唱會。在舞台上,她數次淚流滿面,在舞台下,數千名樂迷大合唱,承接住一直以來於貞帶給她們的感動與震蕩。

在幕後,氧氣娛樂創始人kenn wu與廠牌負責人何坤見證了於貞一路走來的成長,也分別擔任了這場演唱會的音樂總監和製作人。因為此前的承諾,這一次,即便可能賠本,他們也選擇力挺於貞,給她辦人生中的第一場演唱會。

從《造夢日記》到「奇蹟」演唱會,對於上升期的藝人來說,一場演唱會到底意味著什麼?又能給行業帶來哪些思考?

從「造夢」到「奇蹟」

一頭藍色長發、一身皮衣、一朵黑玫瑰在胸前綻放,於貞出現在舞台上感覺就對了。她全情投入,享受著舞台的一分一秒。唱到《遺書》時,於貞在舞台上掩面流淚、哽咽失聲,而和聲與觀眾們一同完成了這首歌。

作為經紀人,何坤見證了於貞一路以來的心態變化。當何坤剛剛加入氧氣娛樂時,於貞告訴他自己喜歡在livehouse里演出,喜歡與觀眾產生互動和共鳴的感覺,不太喜歡音樂節,感覺觀眾太遠了,互動不足。但何坤告訴她,要先用作品「感動自己」,觀眾才會被感染。

走過五年,於貞用歌曲推出一圈圈漣漪,感染了越來越多的人。整場演唱會的最後一首歌是《啦啦啦》,在這首歌中,於貞與所有有夢之人分享因熱愛而創造奇蹟的故事。

在「奇蹟」演唱會前的一整年,於貞都在忙於創作自己的新專輯《造夢日記》,這也是她加入氧氣娛樂後的第一張專輯。

一開始,於貞沒有明確的創作主線。kenn wu便建議她不要給自己任何限制,隨便去寫。後來,於貞從自己的日記本中找尋到靈感,一股腦交給kenn wu 20多首歌,最終兩人一同挑出11首製作成新專輯。

巧合的是,這些新歌中,於貞總是一遍遍地使用「夢」這個意象。於是,製作團隊決定將《造夢日記》作為新專輯的主題,記錄下每一次為夢想勇敢出發的樣子。而專輯的主打歌和演唱會的主題則選擇了《奇蹟》這首歌,對於一個造夢之人而言,奇蹟又何嘗不是夢想所追求的璀璨瞬間呢?

「對我來說,創作的音符穿越於貞的聲音,在那個舞台上感染了無數人,這真是太神奇了!」kenn wu告訴音樂先聲,作為氧氣娛樂製作第一場演唱會,「奇蹟」是音樂或者舞台的奧秘所在,「一個音符能改變一群人的命運,一場舞台能夠扭轉一個藝人對自我的認知。」

為了能呈現出於貞最好的狀態,何坤和kenn wu特地邀請了海外知名導演及製作團隊作為主要班底。其中,演唱會的導演金聖柱來自韓國,曾執導過super junior的演唱會。「我說我們是小體量的藝人,金導說我也想要我的作品,我說但你會虧錢,他說這個不能用虧錢來說,這叫投資。」何坤回憶道。

在整個籌備過程中,金聖柱已然將這場「奇蹟」演唱會視作自己的重要作品,才不計成本地精細打磨著每一個細節。「他是一個藝術家,他執意接過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也是因為看中了這一點——他也在造他的夢。」何坤也感慨道。

而作為業內知名的製作人,kenn wu對於音樂品質有著近乎執拗的堅持。

在演唱會紀錄片中,可以看到他們在幕後的工作狀態,他倆會一遍又一遍地看於貞的綵排錄像,一一復盤每一首的演出情況,他們是容不下半點瑕疵的,甚至演出當天kenn wu每天都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然後整個團隊去逐一解決。

為了解決演出中的票務問題,kenn wu和何坤二人甚至還以直播的方式,這在整個行業中都是少有的舉動,由一家公司的負責人直面樂迷的質疑,好在最終效果意外不錯,以真誠的態度換得了粉絲的諒解。

在演唱會結束後,於貞將這場造夢之旅進一步延續。她匆匆趕往雲南山區里的八所小學支教,教那裡的孩子們生理衛生知識,教她們愛自己,教她們安心成長。對於於貞而言,造夢與奇蹟的故事似乎並不僅僅停留在歌詞中,她選擇用雙腳去踐行自己的歌詞與態度。

從「造夢」到「奇蹟」,他們預見了夢中的場景,並親自讓夢想照進了現實。

對於上升期藝人,一場演唱會意味著什麼?

過去一年,演唱會市場的火熱程度無需贅言。

《2023年中國演出票務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僅2023年前三季度的演出票房收入已超過2019年全年,實現收入315.40億元,相較於2019年同期,增幅達84.2%。但在所謂繁榮之外,行業也不得不開始思考高品質演出內容供需失衡的問題。

一方面,伴隨著演唱會供給數量的激增,觀眾對於演唱會的舞台呈現、現場體驗、藝人表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量法則開始失靈;另一方面,追求票房穩定收益的主辦方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少量頭部藝人上,相伴而來的是演出市場趨於窄化和同質化,導致畸形發展。

一場演唱會要想得到市場認可,更需要以優質的作品、過硬的實力打底,並以此形成差異化的演出內容。這一點,足以篩選掉大量想靠演出賺快錢的團隊,對於上升期藝人來說,更絕非易事。

於貞作為氧氣娛樂簽約的第一個藝人,也是kenn wu第一次涉足藝人經紀,「奇蹟」演唱會也是他和公司在演唱會領域的第一次嘗試。這麼多個第一次碰在一起,氧氣娛樂無疑要付出更大的投入,承擔更高的風險。

但選擇為於貞開演唱會,絕不是拍腦袋的決定,更多是基於她自身成長階段的考量。

從《說唱新世代》出道以來,於貞成長得很快,業務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kenn wu和何坤看來,她已然能夠掌控更大的舞台,現在需要一場高標準的演唱會來擴大她的影響力。

「在小場館裡做一場這麼大量級的演唱會,其實很難賺錢。」何坤告訴音樂先聲,在這場演唱會中,氧氣娛樂前期投入的成本遠遠超出預算。但在kenn wu看來,這不是心血來潮,哪怕會虧本,也是藝人成長的過程中不得不經歷的一步,「將藝人的收入投入到內容搭建中,是最值得的投資」。

kenn wu 強調,「我們不是想要一輩子做場場虧本的生意,但採用這樣的理念,是希望在內容搭建上做到極致,讓藝人的表現更突出,更能夠讓他們在這個行業茁壯成長。因為,也許未來的利益不止於這一兩場演出。」

在何坤看來,這一場演唱會也在歷練氧氣娛樂的演出團隊。「這場演唱會也讓我有了挑戰各種不可能任務的勇氣,任何事情你只要努力去做,不管結果怎麼樣,都會給到我們一些反饋。」

而在愈加浮躁的行業環境下,一場全情投入的演唱會更關乎歌手的身份認同。

當一個上升期藝人被迫躋身於逐利的浪潮中,公司會為藝人選擇綜藝節目或者直播項目。相較於音樂上的延時反饋,綜藝上頻繁刷臉、在直播間現身帶貨的反饋是即時的,藝人們可能在短時間內就獲得了相當的知名度。

但長此以往,音樂人的身份將變得無足輕重,再花費時間打磨作品顯得不經濟也不划算。最後,藝人難免被貼上「綜藝樂子人」或「帶貨主播」這樣帶有刻板印象的標籤,而當行業的一波浪潮褪去時,沒有有實力的音樂作品傍身,音樂人往往只能身處岸邊陷入「裸泳」的尷尬。

何坤認為,對於一個從小離家追逐音樂夢想的女孩來說,演唱會就是她人生中的「奇蹟」,能讓她擁有在音樂行業里的歸屬感。在何坤和kenn wu的藝人培養理念中,「我們衷心地希望,歌手首先是歌手,然後他/她可以再是其他的任何身份。」

換句話說,新人除了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精力進行培養,在個人精神層面上同樣需要「支柱」,而公司的堅實支持和粉絲的無限熱愛,能夠激勵他們創作出更多優質的內容,成為一個真正的artist。

一場理想主義的冒險與堅持

當音樂行業進入流媒體時代,每一次收聽行為都被記錄在大數據中。數據匯入流量池,利潤與損失、投入成本與經濟回報的計算變得十分容易。

這確實也是當下很多唱片公司和經紀公司的運營理念。他們往往尋找具備明確流媒體數據表現的人才,快速收割流量價值,消耗他們的才華,中間的培養過程卻被忽略了。

在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下,音樂人的生命周期被壓縮,經歷短暫的爆紅之後迅速隕落,直至被市場淘汰。

但要知道,這些特質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不斷的努力和投入,才能幫助潛力新人展現光彩。而想要擺脫爆紅與速朽並存的宿命,音樂人的內容和運營顯得尤為重要。

入行20多年,kenn wu看到了太多在行業中無所適從的、有才華的年輕人。在他看來,有才華的年輕人應該得到重視,要將他們的內容好好經營,而不是一味消耗。帶著近乎理想主義的堅持,他決定投資有才華的新人,好好栽培經營,雖然短期內不見得會獲得高回報,但將內容做到極致,其中依舊蘊藏商機。

「有一件事令我感到幸福,那就是在一生中能夠經歷並實現自己的夢想之路,同時幫助他人實現夢想。在我們的行業,如果能夠堅持到最後一口氣,可能就是一種幸福。這是一個會做音樂的ceo的心理優勢吧!有音樂的支撐,有意義的事情。」他說道。

而於貞能與氧氣娛樂走到一起,某種程度上正來自於這種音樂態度和想法上的契合。一直以來,無論是在公開採訪中,還是在歌詞中,於貞從不掩飾她對於音樂的熱愛、對於「想紅」的野心,「我一直知道我要做專業音樂人,這是我的目標」。

在五年前,於貞還是個小鎮女孩,她可以花兩個月工資買一首完整版權的伴奏;五年後,她輾轉多個城市,嘗試各種工作只為存錢做音樂,始終在音樂人的身份上沒有搖擺。當人們將她的成功歸因於天賦時,她只回答「我的天賦是熱愛」。

那麼,回到問題的核心,理想主義的音樂廠牌是否能夠趕上流量時代的速度?

對此,kenn wu表示,理想主義和流量時代的步調並不矛盾,「我們與合作的藝人們一同託管著他們的夢想和理想。我們的任務是如何把理想轉化為音符,讓音符被人聽到,甚至看到,最終才是實現變現。」

與行業大趨勢不同的是,kenn wu和何坤始終帶著一種唱片時代的匠心精神去做藝人培養和孵化,更有耐心和信心地去卷細節、卷標準,通過長期的沉澱來引起更大的市場反響,延長音樂人的生命周期,並釋放更大的價值。

當被問及傾向於跟什麼樣的音樂人合作時,kenn wu的回答是「與需要自己的音樂人合作」。

對於氧氣娛樂來說,它追求的也正是與音樂人「彼此需要」。通過價值觀的契合與內容作品的累進,拋棄短期利益的成敗得失,實現音樂人與公司的共同成長,從「彼此需要」進階到「相互成就」,讓有才華的、上升期的音樂人一步一個腳印去成長,最終收穫長期價值。

而在2024年,還會有很多這樣的新人加入氧氣娛樂,繼續跟他們走完這條路。

正如kenn wu在「奇蹟」演唱會紀錄片中所言:「我們在做音樂時可能會擔心,做完音樂沒有人聽,登上了一個舞台可能沒有人看,跳完了舞可能沒有掌聲。但是這是這個行業很可愛的一面,因為它會給你驚喜的,你付出的努力也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排版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