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錦《繁花》里,這位腔調蓋過胡歌的「90後」,帶給每個孩子三點成事「須知」

 看點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繁華》中,已經九十多歲高齡的游本昌,在繼「濟公」之後,再次為熒屏獻上了一個經典的「商業教父」的形象。游本昌老爺子本人也有太多的優秀品質,值得新一代的孩子去學習。

文丨柯察金    編丨lulu

王家衛還是那個王家衛。一出手,擠爆了上海黃河路,掀起了全民追劇潮。

不過要論《繁花》選角給人最大的驚喜,還得是「爺叔」。有了爺叔,《繁花》方能「似錦」。

由游本昌出演的「商業教父」爺叔,被網友稱作全劇的「定海神針」。其他演員雖然也很出彩,跟他一對比還是明顯嫩幾成。

電視劇《繁花》劇照

矍鑠,幹練,不用什麼多餘的動作,一個眼神、兩三微表情,渾身是故事和派頭。

「男人要有三隻皮夾子」、「紐約帝國大廈,爬上去要1.5小時,跳下來只要8.8秒」……類似的爺叔語錄,也迅速成為互聯網金句。

游本昌老爺子剛出場,即令人印象深刻:

爺叔看到「人靠衣裝」後的阿寶,短短几秒,神色經歷了震動、悲戚、坦然與欣慰……有評論說,「一個眼神,彷彿讓我看到上海的一個世紀。這種角色是修來的,不是演來的。」

動圖出自電視劇《繁花》

如此爐火純青的演技,背後靠的正是數十年如一日的修持與苦練。《繁花》也讓人們再一次關注到,這位曾因扮演「濟公」而火遍大江南北的老戲骨。

轉眼間日曆翻新,游本昌居然都91歲了。他幽默地調侃,也加入「90後」的行列啦。

幾年前王家衛找他時,游本昌說:「我是喜歡迎接挑戰的。聽說王導十年磨一部戲,那剛好趕上了,就干唄!」

最近談及游本昌,挺多人惋惜他。覺得這麼好的演員,長期以來沒啥資源,甚至曾為好劇本賣房子,可謂「大器晚成」。

其實沒必要多想,游老爺子自己都不一定這麼覺得。一生都在所熱愛的事業里耕耘不止,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若以現在流量明星的標準來衡量一位表演藝術家,倒是「小器」了。

最近看了游本昌的諸多傳記和採訪後發現,游老爺子的人生固然並非平順,但不管做人、做事,他絕對稱得上成功;他淡泊、超逸,但絕不消極,反倒敢於挑戰、時有突破。身上值得後輩參考和學習的點,真的太多太多。

「寶總」想叱吒上海灘,跟著爺叔走;而今天00後的孩子欲成事,不妨學學「90後」的游本昌。

沒面子,就爭取做個「硬里子」

游本昌其實不是上海人。於戰亂年代,生於江蘇泰州。他與上海最初的緣分,源於幼時身體羸弱。父母基於那時的信仰風俗,把他送到上海法藏寺生活。或許是晨鐘暮鼓的規律作息,身體竟逐漸康愈。

小時候便喜歡聽書和表演,在崑山上四年級,每天放學都要跑去聽號稱「江南活濟公」的沈笑梅先生講《濟公傳》,聽完回到家,還迫不及待在家人面前露一手;

因為太喜歡演戲,在老師的推薦下,高中畢業加入了南京的文工團,十幾歲就開始通宵達旦研究劇本,仔細琢磨角色。雖然演的都是小角色,也算經歷一番歷練。後又進入上海戲劇學院深造,堪稱胡歌的爺輩校友。

然而,演藝這道門他剛走進去,就遇到了瓶頸。大學四年時間,他說「前三年半都沒開竅」。不明白在舞台上要幹嗎,只是照葫蘆畫瓢地瞎演一通。

電視劇《繁花》劇照

初到話劇院的時候,游本昌也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演員,先天條件跟其他人比起來差太多。那個年代講究「高、大、全」,而他的身高不夠,形象比較瘦,不夠飽滿。自嘲在菜桌上「不是肘子、不是黃魚,而只是佐料」。因為條件差,很多事情就會被壓著,這個演不了、那個干不得,進入劇院後未得到看重。

起步晚、客觀條件差的游本昌問了自己一件事兒,那就是到底還要不要繼續做表演。得到內心的回應是很乾脆的,因為除了表演,他「確定自己不會有其他更喜歡的東西。」

確認了這樣的答案後,他決定不認輸,把自己定位為「佐料演員」。暫時不想著肘子、黃魚,先把佐料做好。閱讀了很多理論書和演員傳記,對蘇聯電影和演員的名字倒背如流。

別人都有資格在排練廳排練,他卻只能在旁邊看著老演員;當別人在玩兒、在休息的時候,照樣用功。光拿「看」這一項來說,他就很認真,邊看邊琢磨。久而久之,話劇院的同事說游本昌長出一雙刁鑽的眼睛。「從他的面部表情就可以看出台上的戲怎麼樣。誰的戲好在哪兒,不好在哪兒,都躲不過他的眼睛。」

有一次,游本昌在劇目《大雷雨》里扮演一個俄國農奴,連一句台詞都沒有,攏共戲份也不過十多秒。作為「佐料演員」,他看了19本相關書籍,透徹地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衣食習慣,為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打下基礎。

只走個短短過場的農奴角色,在他這裡卻有著立體的性格和自然的心理邏輯,被設計成一個瘸了一條腿,瞎了一隻眼睛,還有咳喘病的「活生生的人」。結尾女主人自殺了,游本昌飾演的農奴則在大幕合攏前,憶起往昔流下了眼淚……演出之後,連《人民日報》都提到說,「這是一個經典的龍套。」

電視劇《繁花》劇照

「用京劇的行話來說,我是里子演員,不是面兒上的演員。既然是里子演員,那我就要爭取做一個硬里子」游本昌曾如此說過。在年輕時的他看來,自己不是一個天才演員,只是熱愛戲劇。而在戲裡,哪有什麼小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物啊」。

游老爺子「佐料演員」的精神,重點也許不在於做綠葉,而是當一個人開竅晚、先天條件不足的時候,究竟應該做些什麼——首要,確定自己的熱愛;如果確定了,就不斷地思考並行動。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變成「硬里子」的游本昌,迎來了他人生中重要的機會。

面對機會:一靠爭取,二靠積累

游本昌演過數不清的配角,小兵、農民、群眾、地主……很多角色連個名字都沒有。雖然他的個性可用淡泊甚至佛系來形容,但老爺子其實並非一個消極被動的人。當機會來臨時,他也會儘可能地去把握。

有一次在話劇院的排練廳,看著主力演員李丁走出來,還很年輕的游老爺子走上前跟他說:「總有一天,我要演你這個角色。」 儘管在劇團是小透明,心裡卻充滿鬥志。游本昌後來跟學生說過,「已經發生的是必然的,還未發生的是可以改變的。」

80年代初,歐美一種新奇的演繹方式傳入國內,引起了游本昌的興趣,這就是「啞劇」。此種「沉默的藝術」,在當時的中國幾乎是空白。四十多歲的游本昌當即決定,要在這個新門類上下功夫。

圖源:央視《吾家吾國》節目

在這片新土壤里,他壯志勃勃,要「表人所未表,演人所未演,寫人所未寫。」為了做好啞劇,每天的神經基本處於緊繃狀態,挖空心思創作出好的包袱和故事情節。

始終處於劇團邊緣的游本昌,除了妻子的鼓勵和支持,沒人願意跟他干。夫妻倆勒緊褲腰帶,有了他的第一台啞劇。

雖然啞劇困難重重,但這次大膽的創新,給游本昌帶來新的機會。1984年,游本昌的啞劇節目《淋浴》登上了春節聯歡晚會,整個舞台只有4分鐘,卻以精湛的演技折服了台下所有觀眾。這也是中國藝術史上的第一台啞劇。

啞劇小品《淋浴》

也是那時候,上海電視台籌拍《濟公》選角,已經年過半百的游本昌很喜歡濟公這個角色,沒想到學生嚴順開已經被導演看中了,這已是繼《阿q正傳》後,老爺子第二次與自己的學生撞車。不過,謙讓過多次角色的他此次決定斗膽一試,在心癢難耐下鼓足勇氣給導演寫信。

機會垂青有準備的人。導演上門到游本昌家裡,問他濟公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游老師擠擠眉、弄弄眼,哈哈大笑起來。導演眼前一亮,「好,濟公就是這個樣。」

機會來了,游本昌無比珍惜,在劇組裡無時無刻不琢磨,力求把濟公演活。每天不光要背劇本,揣摩人物,晚上還要總結一番,廢寢忘食。

《濟公》里的很多東西都是他自己加入的,「耗盡了一生所學。」遇到劇本不合理的地方,他自告奮勇地嚮導演提建議,比方說把「濟公吃饅頭不給錢」的情節改掉;親自為扇子和衣服做舊,隨手抓兩把灰就往臉上抹。

電視劇《濟公》劇照

來自過去的經驗,給游本昌帶來源源不斷的靈感。比如濟公有大量喝酒的狀態,但是演戲的時候就是假裝做一個喝的狀態,用到的就是啞劇訓練的元素。類似這樣的動作設計不勝枚舉。

游本昌不僅習慣觀察生活,還始終要求自己多讀書,多看戲,多習練。那時候在劇組裡,他也一直捧著勞倫斯·奧利佛的傳記;畢業幾十年後,依舊堅持年少時的習慣,每天都起來練功再去吃早飯,練聲和練形體像洗漱一樣堅持。

游本昌常跟自己學生說的一句話是:「只有長期積累,才能偶然獲得。」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伴隨著歌聲,一個活靈活現的濟公形象躍然熒屏。游本昌身穿破僧袍、手搖破蒲扇,放浪形骸、口無遮攔,又打抱不平,《濟公》成為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游本昌的家裡,據說永遠都是一疊一疊的報紙和雜誌;自從會玩智能手機後,也從上面看各方面的新聞,看完還跟別人交流;學著做新媒體賬號,跟年輕人打成一片,在抖音有一千多萬粉絲。他說,積累無處不在,永遠都積累不完。要真正地做好文藝工作,一輩子的時間是不夠的。

游本昌給「娃娃」們的「敲鐘祝福」

前幾年,在出演一部電視劇時,游本昌看到台詞「寒水寺只是你一個暫時棲息的地方」,馬上提出可以將「暫時」改為「一時」。一字之差,意境更上層樓。這無疑是閱歷帶來的底蘊。

「作為一個演員要時刻準備著。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老師知道,三天不練觀眾就知道了。」這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使老爺子八十多仍是演員標杆。

拍攝《繁花》時,他每天最早一個到片場,堅持將近10小時的工作,在沒有他的鏡頭時,依然堅持為其他演員搭戲。胡歌說,在戲裡他是我的師父,生活中更是人生導師。

面對機會,一靠爭取,二靠積累。前者需要一點勇氣和運氣,後者靠的是扎紮實實的、長期主義的堅持。

成事的核心,是做事

《濟公》播出後,用現在的話說,游本昌瞬間成了全國「頂流」。然而他接下來的舉動讓很多外人不理解——人大紅大紫,接戲卻更慢了。無論多高的片酬,只要他判斷是粗製濫造的劇本,都會一口回絕。

在別人做「手撕鬼子、穿越雷劇的時候,他為了啞劇的火種不熄滅,仍堅持做啞劇。拿出家中所有積蓄,拍了一部啞劇電視劇《游先生啞然一笑》。儘管沒有一個電視台願意購買,還是怡然自得,至於錢財,他說「反正也是濟公『給的』」。後來,上海戲劇學院要走了這部影片作為學習資料,他欣然答應再無遺憾。

76歲時,游本昌研讀了李叔同的資料,心底又升起一股熱情,想要以話劇形式演繹這位「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傳奇的一生。多方詢問,資方鮮有興趣。他和家人商量之後,賣掉了北京的房子,從搭建團隊到劇本創作再到排練,傾盡心血,甚至在2009年為參悟角色再次剃度出家。

話劇《弘一法師》劇照

努力未白費,話劇大獲好評,到2018年已經演出一百多場。而游本昌以高齡之軀體,在舞台上扮演弘一法師,一站就是幾個小時。

在快節奏的時代,多數人更喜歡「年輕有為」;且「有為」的標準,往往又是名利兼收,否則便是幾乎等同於失意和失敗。但由此惋惜游老爺子,卻是對他最大的誤解——他沒有什麼好可惜的,要成的事,一直在做。

經濟學家何帆去年寫了本新書,核心觀點是,找工作和找事做,其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路。

找工作,要看很多外部標準,是別人給的offer;找事做,則一定是以自我為中心,認清自己的熱情在哪裡,「要找的不是一個職位,而是一條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會遇到未知的挑戰,但那些都是路上的風景和奇遇。可能走得快,也可能走得慢,但一定會更充實、更自信。

用這個思路再看游老爺子,能說他的人生不精彩、不成功么?

如果他覺得多炒點熱度、多掙點熱錢是正經事,早就這麼去做了。然而,他沒有把表演當作一份「工作」。家中放了一塊匾,上面寫著:「以文藝化導人心」。每天都看一遍,以此激勵自己。可以說影視劇行業辜負過游本昌,但不能說游老爺子辜負過文藝事業。

圖源:央視《吾家吾國》節目

成事的核心,不看任何外部標準,簡簡單單,就是做事、把事做好。所以在游本昌看來,寧願演100個好戲的龍套,也絕不演1個爛戲的主角。

在人心浮躁的快節奏時代,踏實、堅守這些詞看起來似乎有些「過時」。然而仔細想想便知道,投機、一步登天,絕大多數時候是輪不上普通人的。反倒是游老爺子,一生通透,常說「境隨心轉」,意思是只要初心對了,路就錯不了,初心失之毫釐,路則差之千里。

在拍攝《濟公》時,游本昌基本每天睡覺不超五個小時,開拍兩集後,還在天天琢磨濟公的走路方式。有一場濟公挨打的戲,剛開始機器里顯示的畫面特別假。他就讓群演真打,拍了12次總算通過,之後他卻完全站不起來了,趴在地板上痛不欲生。

動圖自安徽衛視訪談節目

「我有一條原則,只要是為了作品質量,讓我重複100次也不會有怨言」,這是老爺子做事的態度。

拍《繁花》時,因為年事已高,游本昌的肺活量變小,邊說台詞邊做動作常會喘不過氣。大家勸他可以不用一條過,但他仍盡全力,關機後只能一直撫著胸口坐在旁邊大口喘氣。

多年來游老爺子一直在演出、學習,保持演員的自覺和狀態,表示「只要觀眾願意,會一直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

王家衛導演拍得如此美的一部劇里,游本昌可謂其中最令人動容的演員之一。做人做事,都無比切中劇名——繁花。

如此做事,方能成事。

參考資料:

游本昌學生所作傳記《「濟公」游本昌的智慧人生》,許晉杭著;

《名人傳記》(2023年第8期);

央視《吾家吾國》游本昌專訪;

90歲游本昌的人生下半場:繁花未落,渡人渡己。紅星新聞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