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張家輝:一個好演員,演自己最差

  中新網北京1月16日電(記者 王詩堯)入行34年的張家輝,從跑龍套到影帝,就花了20年時間。然而拿獎從來不是他的目的和目標,「一個好演員」才是他為自己寫下的註解。

  警察出身的張家輝,第一部電影就是在《壯志雄心》中出演少年警校學員。巧合的是,他的第一次熒幕亮相,就是飾演「張家輝」。

  從此,正式轉變為演員身份的張家輝,為觀眾們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角色:他是《賭俠》系列裡到處招搖撞騙的小賭仔「化骨龍」,是《金裝四大才子》中風流倜儻的唐伯虎,是《證人》里心狠手辣的職業殺手洪荊,是《激戰》中負債纍纍的香港拳王程輝……

  披上角色的外衣,他可以自如地演繹不同的人生故事。但對於扮演「張家輝」,他自認演得最差。這裡的「張家輝」不再是角色名,而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張家輝。

  「在鏡頭裡,你想幹什麼事情都可以。可現實里,從來沒有人能提前告訴你劇情要怎樣演、故事要怎樣發展。」

  生活是不能重來的劇本,所幸電影可以反覆打磨。平日里不愛是非、遠離喧囂的張家輝,將一切複雜、吵鬧的聲音和情緒,都傾注在角色中。

  在近期上映的電影《怒潮》中,張家輝飾演神秘殺手陳安,這是一個無法簡單用好壞評價的複雜角色。「我沒有界定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我把他當作一個普通人。」

  演員張家輝在電影《怒潮》中飾演陳安。片方供圖

好電影,沒有標準答案

  怒潮,形容迅急、洶湧的浪潮。電影《怒潮》中,原本陳安和妹妹陳樂過著平靜、溫馨、幸福的生活,但是一次看似平常的捐血活動,猶如在深不見底的湖中投下一顆石子,掀起的「怒潮」將三位主人公卷進與洪泰集團的犯罪漩渦中。

  陳安這個角色對於張家輝來講不算難,警匪、犯罪、動作片,這些電影元素本就在他的舒適區。因此,他用「享用了一頓美味的晚餐」形容這次拍攝。

  晚餐的「食材」美味,但與誰共進晚餐同樣重要。張家輝與導演馬浴柯相識於十年前的電影《掃毒》,當時馬浴柯飾演的段坤給張家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樣都是「電影痴」,在聽聞馬浴柯準備首次挑戰導演角色後,看過劇本的張家輝欣然加入。

  至於片中另外兩位主演阮經天和王大陸,雖與張家輝系首度合作,卻也都是他非常看好的後輩演員。前不久,張家輝在香港觀看了阮經天主演的另一部電影《周處除三害》,看完他立即給馬浴柯打電話誇獎:「這是我最近幾年看過的最好看的電影。」

  張家輝又擔心如此高的評價會給阮經天造成壓力,他讓導演不要告訴小天,「等我們見面時再說」。

  《怒潮》和《周處除三害》都是動作、犯罪題材電影,同時這類影片也是張家輝個人偏愛的題材。但他也承認,現在電影題材對於觀眾的影響力正逐漸下降,好看才是能夠吸引觀眾的重點。

  「現在的觀眾不管你是什麼題材、什麼演員、什麼故事,片方是沒有辦法硬推銷的。電影好看,自然有人去看;不好看,做再多也沒用。好像這樣說很殘忍,但消費者就是花錢買娛樂,如何能吸引到觀眾才是重點。」

  那麼,讓觀眾買單能否作為一部好電影的評價標準?

  「好難說,如果真的有一個標準,那大家拍電影就容易多了。」

  演員張家輝在電影《怒潮》中飾演陳安。片方供圖

不要老是回頭望過去

  上世紀80年代末,辭去警察工作的張家輝通過朋友介紹,進入一家影視公司做幕後工作,意外獲得出演電影《壯志雄心》的機會。巧合的是,張家輝首次亮相大熒幕,就是飾演一名叫作張家輝的警校學員。

  作為片中的小角色,這部出道之作並沒有為張家輝帶來多少影響力,但命運的齒輪已經開始轉動,新的職業大門正式向他開放。

  然而無論何時,轉行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成為演員後,張家輝曾度過一段漫長的無名時期。不過他對此卻看得很開,「我出道的那個年代,每個人都跑龍套,巨星也都是從跑龍套過來的。」

  即使是龍套時期,張家輝也是最能吃苦、最有堅持的那一個。因為過去的警察身份,起初他經常被安排一些挨打的角色,搞得自己渾身是傷。皮肉上的苦,他咬咬牙就能挺過去,但某些事情卻無法輕易妥協。

  或許是性格里天生自帶的叛逆,從入行起,張家輝就不是一個特別「聽話」的演員,尤其對於那些已經形成模式化的套路表演,最是反感。剛開始拍電視劇時,面對一些導演提出的要求,張家輝既難受又難過。

  「比如當我演一個壞人,導演會要求我講完一句台詞後就『哈哈哈哈哈』地大笑,那個我真的沒辦法(演)。」時至今日再講起,張家輝仍舊皺著一張臉,渾身散發出拒絕的信號。

  有前輩演員以為他不知道如何表演,還好心示範一遍給他看。「那個時候我很尷尬,因為人家是真的想幫你,怕新人不懂如何做。但他不知道,我是不想演。」可新人演員哪裡「有資格」說不,最後張家輝還是尷尬地「哈哈哈哈哈」拍完了那場戲。

  雖然這種情況沒有頻繁發生,但碰到的時候,張家輝心裡還是難過。「有時想說,我求你們了,我賠錢走,可以嗎?」

  儘管一直在飾演別人,但張家輝始終記得自己想要什麼。性格上的叛逆,或許恰恰就是為了保持真我。

  再後來,他拼了命地挑戰不同的角色,完成一次次突破。外界評論說,他卯著勁想拿影帝證明自己。張家輝也不矯情大方承認,「每一個人都想拿獎,對我來說(獎項)是一劑強心針的作用。」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其實張家輝從未對獎項產生過於強烈的野心。能被獎項認可固然是好事,但就算沒有,同樣要做好自己。他不解,為何一定要別人認同才會做事?拿不拿獎都要往前走,「不要老是回頭望過去」。

  資料圖:2014年4月13日晚,張家輝憑《激戰》奪得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中新社發 張宇 攝

扮演張家輝最差

  2009年,張家輝憑藉電影《證人》一舉斬獲7個影帝。無限風光的背後,是一條默默跋涉了20年的演員之路。此後,張家輝經常被歸類到「大器晚成」的演員行列里。

  「演員這個職業,需要耐得住寂寞嗎?」

  「最起碼要喜歡寂寞。」

  身處五光十色的娛樂圈數十年,張家輝似乎依舊沒有習慣喧囂的社交場,他是一個不喜歡聽閑言閑語、是非八卦的人。「好多人喜歡講這些,但我不想聽,最好一個都不知道。」

  他也清楚,那些「八卦」是旁人用來拉近距離的秘密武器,有時拒絕了他人的「好意」,還會被吐槽不識貨,「這個秘密都沒什麼人知道」!

  喜歡寂寞又怕人多的張家輝,習慣了獨行的滋味。「當許多人環繞在你周圍,我不敢說每一個人都會這樣,但總有那種嫉妒你過得好的人。所以你要懂得,當你無論開心與否都好像找不到人來分享,你距離成功就又近了一點。」

  「其實我是i型人。」或許是感覺話題太過嚴肅,張家輝冷不丁地拋出了一句時下流行的「梗」。當記者追問他具體的「mbti」類型時,他卻又明顯一臉茫然地回答:「我也不清楚這是什麼。」

  雖然搞不懂mbti,但張家輝享受獨處、善於從自身汲取能量,「i人」屬性無誤。在生活中開啟「節能模式」的張家輝,將自己儲藏的能量全部釋放在角色里。

  「我很熱愛自己的工作,也認同自己是一個好演員。但我覺得自己演張家輝,演得最差。」

  在演員的身份里,張家輝自認每次都能將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可一旦轉換到現實生活中,他對自己的表現並不滿意。

  「在鏡頭前,你想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可現實中,從來沒有人能提前告訴你劇情要怎麼演、故事會怎樣發展。」張家輝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