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演」了《繁花》的銀行,你注意到了嗎?

在熱播劇《繁花》當中,汪小姐創立的明珠公司的第一個訂單,在一夜之間由負轉正,成為業界傳奇的故事,讓無數觀眾看的心潮澎湃。

「那天是1993年12月31日,直到晚上12點之前,我都想不通汪小姐這麼做的意義。」劇中阿寶的這句話,和范總急到跳起來的背影,代表著他們也代表著更多人的疑問與不解。
但是,汪小姐說:「1994年了,時代在變,什麼都有可能的。」
電視劇《繁花》截圖
汪小姐的話伴隨著劇中熱鬧的慶祝聲,將時間線帶回到了20世紀90年代。在時間從1993年邁向1994年之際,我國的匯率制度發生了一項重要變化。
1994年之前,我國先後經歷了固定匯率制度和雙軌匯率制度。
1994年1月1日,我國完成匯率並軌,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幣浮動匯率制度。
1993年底關於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報紙截圖
汪小姐漂亮的「翻身仗」正是以此為背景。
劇中那一年的歲序更替,伴隨著的是男主人公阿寶的獨白:
「1994年1月1日,國家宣布外匯並軌,外匯差價從此成為歷史。人民幣匯價從1美元兌5塊8人民幣,調整為1美元兌8塊7人民幣。」
這是汪小姐賺得人生第一桶金的關鍵。
在《繁花》劇中,1994年元旦,當新年的第一縷陽光照亮上海外灘時,也照亮了交通銀行古樸的金字招牌。
電視劇《繁花》截圖
那一閃而過的交通銀行鏡頭,在現實中正是坐落於上海江西中路200號的交通銀行營業網點,也是該行於1987年重組後在上海開業的第一家網點。
江西中路200號交通銀行網點20世紀90年代實景圖,圖源:交通銀行
儘管在鏡頭中只有一瞬,但在現實中,屬於交通銀行的故事卻在《繁花》的敘事時代慢慢展開。
1993年12月28日,即我國宣布將於1994年實現匯率並軌後,交通銀行上海分行推出了「個人外匯買賣實盤業務」(即「外匯寶」),並成為上海金融同業中首批開辦該業務的銀行之一。
1999年3月,交通銀行舉辦「外匯寶」業務新舉措信息發布會,圖源:交通銀行
憑藉此項業務,江西中路200號一度成為滬上最活躍的街頭小額外匯交易市場。
匯率並軌當天,交通銀行上海分行營業廳內外人頭攢動,來了很多想搶在下午牌價變動前以較低匯率購匯的客戶。
因客戶人數眾多,交通銀行不得不通過發放號牌來維持秩序。
匯率並軌當日,客戶盈門的交通銀行營業大廳,圖源:交通銀行
同樣是1994年,交通銀行上海分行調整業務思路,將「三資」企業和擁有外匯的個人作為組織外匯存款的重點服務對象,發展外匯存款業務
截至1994年末,交通銀行上海分行外匯存款餘額達10.2億美元,較年初增加7974萬美元,增長8.46%。
如今,30年過去了,我們擁有了比劇中阿寶和汪小姐們更便捷的銀行金融服務。
作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同時具有外幣和人民幣離岸牌照的國有商業銀行,交通銀行建立了「境內賬戶、nra賬戶、ft賬戶、離岸外幣賬戶、離岸人民幣賬戶」五位一體的跨境金融賬戶服務體系,為客戶提供本外幣、離在岸、區內外一體化的跨境綜合金融服務。
交通銀行將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作為主抓工作之一,推出了綜合化的跨境金融服務方案,為服務上海五個中心建設、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等國家重大戰略貢獻金融智慧。
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跨境電商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隨著外貿企業不斷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銀行業金融機構也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創新服務模式。
不斷推陳出新的銀行業,在2013年開發了我國第一套全線上跨境電商支付系統。其開發者中信銀行,也是國內最早經營外匯業務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依託中信集團「金融+實業」綜合平台優勢,中信銀行還在2015年上線了全線上外貿綜合服務系統;於2020年8月上線了國內第一家「創新型外綜服集中收結匯」系統,極大便利了外貿企業的業務往來。
放眼其他領域,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服務同樣在這30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30年前,我們或許不曾想過,有朝一日能通過「雲」認養的方式,實現田園牧歌式生活的願望。
2023年6月,農業銀行聯合北大荒集團,依託物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將稻田搬上雲端,打造「雲上認養」新模式,旨在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農業銀行推出的「我在三江有畝田」農田認養項目,圖源:農業銀行

《金融時報》記者了解到,在該場景下,消費者動動手指就可在線認養一塊真實農田,並通過手機24小時雲端監控,實時查看農作物從插秧到收割的全過程。並且,消費者還可以實地到建三江農場進行田園旅遊、體驗農事勞動等,切身感受農耕生產的樂趣。
「在廣袤的三江平原上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農田是我多年的夢想。我們不僅吃上了美味健康的東北大米,更有了一種全新的消費體驗。」在收到通過農業銀行手機銀行在黑龍江建三江墾區認養的一分地(0.1畝)所產出的50斤新米後,北京市民陳女士十分開心。
一頭連著消費者,一頭連著農產地,這種不僅滿足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也拓寬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助力建設農業高值轉化產業體系和農民增產增收的「雲上認養」模式,也讓我們看到了未來銀行業金融機構及銀行金融服務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