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屏電影《煙火人間》何以走上大銀幕?

1月10日,豎屏電影《煙火人間》舉辦上海首映禮,影片將於1月13日全國公映。導演孫虹、監製雷建軍等主創亮相。

豎屏電影《煙火人間》由887段快手短視頻剪輯組成,這些影像出自509位「素人」之手,他們當中有建築工人、貨車司機、外賣員、紡織女工等普通勞動者,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了生動的生活影像,質樸與新奇、歡樂與淚水兼而有之,共同構成了千千萬萬當代中國人的真切寫照。

《煙火人間》曾作為2020年平遙國際電影展的開幕影片。平遙國際電影展創始人、著名導演賈樟柯表示,第一次看到該電影就注意到它「非常具有當代性」。

從短視頻到電影,500多位素人共同「導演」

2018年前後,正是短視頻在中國快速崛起時期,短視頻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消費方式、思維方式,甚至也革新了紀實影像的創作方式。「老鐵們自己拍的短視頻,似乎更有真實的力量。」監製雷建軍說。

當時,導演孫虹正在清華大學跟隨雷建軍導師念博士,他們萌生了做一個和短視頻相關的紀錄片的想法,隨後找到了快手平台,雙方一拍即合。

「看完數百萬條短視頻,我經歷了從震驚到羞愧的過程,就像打開了次元壁。在這之前,我無法想像正在建設的高樓上,有一群非常漂亮的塔吊女工。她們每天早上克服恐懼爬到塔頂上,一上去工作就是一天。在她們的視角里,有我們平常不太可能看到的景象。我們生活在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能看到高樓大廈,卻看不到這些鋼筋水泥背後的人。而那些我們看不到的人,其實也和我們一樣。」孫虹說,在這些海量短視頻中,她看到了太多鮮活的日常,和那些被忽視的普通人。

從傳統電影的意義上來說,《煙火人間》似乎無法被稱作一部電影,一塊16:9的橫向大銀幕被平行安放的幾塊豎屏堆滿,同時播放著同一主題下、不同時空的短視頻內容。影片分成衣、食、住、行、家,共5個篇章,從「衣食住行」的物質需求,到「家」的精神情感歸宿,導演希望能讓觀眾從中找到共同的連接。

巨浪吞沒漁船,颱風襲擊塔吊,風雪侵蝕高原;建築工人在忙碌之餘展示一把「體操單杠」;泥地里洗澡的工人師傅笑哈哈喊話:「來啊,快活啊」;20歲出頭的塔吊女孩唱著歌;豐收時的農民大哥對著稻田霸氣一喊「這是我打下來的江山」……509位素人的故事,鮮活而動人,很短也很長。《煙火人間》就像是一部眾創電影,500多位短視頻作者是他們的共同導演。

一次成功的電影實驗,具有當代性

「第一次看到《煙火人間》,就讓我注意到了它的『當代性』,這個影片本身是非常具有當代性的實驗意義的,它代表著新的表達方法和生活方法。」在2020年第四屆平遙影展,賈樟柯導演肯定了這部影片的實驗性。

持同樣意見的還有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老師。「《煙火人間》這部電影有些超出了預期,對我來說是創造了一個微型奇蹟。」戴錦華說,「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勞動者的勞動,而且他們勞動的狀態非常快樂,他們在玩、在笑、在跳,過得有滋有味,活得生機勃勃,這在當前的影視作品中是少見的。」

在戴錦華看來,《煙火人間》在形式上有思考、試驗,並且自覺地處理了橫屏和豎屏的關係,把橫屏和豎屏的關係變成了一以貫之的形式感。

「我認為這是非常成功的實驗:首先它是一個媒介的反向轉換;另外就是當它被組織為一部電影,它就一定能夠攜帶著今天的新媒體、短視頻所並不必然攜帶的一種意義和表達。」戴錦華說。

上海大學電影學院教授劉海波對記者表示,他在看《煙火人間》時是「熱淚盈眶」的狀態:「你在最普通的中國人身上,看到了生活的不易,看到了他們對美的嚮往,因為真實而美、而感動。」

劉海波認為,隨著科技發展和生活現實的變化,電影生產的方式也發生了改變,電影的傳統概念也在隨之發生變化,「這是值得關注的一個方向」。

第十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也將「最佳創新紀錄片獎」頒給了《煙火人間》。頒獎詞認為,影片以網友拍攝的內容為基底,精選出800餘條短視頻。從手機的方寸之間走出,投映在電影大屏之上,普通人共同書寫了一部鮮活生動的平民史詩。影片打破了傳統視聽的規則與束縛,創新採用多拼豎構圖,為紀實影像在移動互聯時代的生產與傳播,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創新觀念。

文字丨記者 何晶

圖片丨片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