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安·漢普歇爾—蒙克:《現代政治思想史:從霍布斯到馬克思》,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9月
嚴格說來,這部著作取名《近現代西方政治思想史》或許更為妥帖。不過,蒙克也沒錯,自古希臘、古羅馬以降,西方的政治觀念、政治思想乃至政治制度影響了整個人類歷史進程。其次,霍布斯、洛克、休謨等近代思想家,他們的觀念對於現代政治觀念的塑造乃至具體實踐的影響可謂無遠弗屆。
具體而言,霍布斯、洛克、休謨等人的政治思想較為古典,關注的是相對靜止、複雜的道德哲學與政治信仰;盧梭、《聯邦黨人文集》、邊沁、密爾和托克維爾則對應於啟蒙運動至資本主義體系建立之初的階段,中間還有兩個大事件,即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由於這四組思想巨擘置身於顯見的歷史巨變時期,故致力於動態的社會和政治發展理論;而黑格爾和馬克思的政治關懷已接近於當代人,譬如對權利、國家和經濟的高度關注,尤其後者,系二十世紀及至今日社會主義思潮之直接肇因。
皮埃爾·布爾迪厄:《論國家:法蘭西公學院課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3年 4月
在這部根據布爾迪厄講座語錄編輯而成的著作中,將國家理論在馬克斯·韋伯實體暴力壟斷的基礎上推進到了象徵暴力壟斷的新階段,並主張國家正是基於對象徵性暴力的壟斷來構建自身正當性基礎,進而塑造了人們的心智結構和所認知的社會現實。
作為遊走在結構主義和實踐理論之間的文化社會學者,布氏堅決反對功能主義學說。他認為,就國家理論而言,功能主義正是從國家思維中認識和解釋國家制度的,這是一種套套邏輯或者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力有不逮。於是,他從結構主義發生學研究思路出發,從源頭上追問國家是如何誕生的,從而突破了國家思維的桎梏。
我們熟知的布爾迪厄「場域理論」,說的是行動只有在其特定的「場域」中才會有意義。「場域」提供了行動的可能性,但只提供某些可能性,換言之,排除了他種可能性,行動者在其間是受制約的。而他的國家理論研究,以國家為主線,從國家這一終極源頭——元場域,來重新認識其他領域和現象。因此,理解了元場域,也就是理解了國家;理解了象徵性暴力,也便理解了國家之內的一切事物和現象。
總的來說,布爾迪厄的國家建構理論是社會學、政治學和歷史學的混合物,系國家理論的第二次飛躍(霍布斯創建國家理論,韋伯使國家理論第一次飛躍),一種國家建構理論最新的精細化表述 ,一種非傳統的反向理論編織方式,比起古典政治學理論,知識量更大,更具有現實意義。
包剛升:《抵達:一部政治演化史》,上海三聯書店,2023年7月
作者通過霍布斯、阿克頓、洛克和托克維爾四大問題,將人類歷史上重要的政治思想與具體政治實踐相結合,檢視歷代政治得失。霍布斯問題闡述的是國家起源,如何通過國家獲得秩序,分析「利維坦」這種專制主義權力觀的局限性;阿克頓問題則因霍布斯問題而起,以君主製為例,對國家悖論或權力悖論進行剖析,追問和解答「人類為何要限制權力」這一至今困擾人類的謎題;洛克問題則有了現代政治的意味,其分權理論探討了個人與政府的關係;而托克維爾問題則在洛克問題的延長線上,探討現代政治如何融合民主政體,指出後發國家如何製造和制約「利維坦」,並展望人類政治演化如何朝著普遍良善的方向發展。總的來說,前兩個問題屬於古典政治演化階段,後兩個問題屬於近現代政治演化階段,概括起來四個關鍵詞:秩序、自由、分權和民主。
這是一本集政治學理論創新雄心與政治學通俗讀物傳播於一體的著作,放眼國內近年相關出版物,針對具體某個知識點的著作很多,提煉人類幾千年政治演化史的理論著作鮮有,從參考文獻上即能看出作者下了苦功,亦能夠感受到其學術抱負。作為國內70後一代重要的政治學者之一,開放、平衡、包容、節制,又不失批判是其這些年來研究的主要特徵。
筆者向作者提了一個問題,其政治演化理論如何處理政制與宗教的關係。作者直言不諱地回應道,宗教不在其研究範疇之內。
劉守剛:《何以現代:來自西方的財政智慧》,上海遠東出版社,2023年7月
作者以財政視角,針對具體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通過15個特定選題,闡述現代國家的進步進程。其中,由歷代各國政治家和學者共同推動的財政思想演變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西方財政思想和財政智慧,對於進一步思考中國走向現代國家之方向、路徑與動力裨益匪淺。財政現代化與國家現代化高度同構,或者說財政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在財政領域的具體體現,而現代國家在財政上的首要特徵便是稅收國家。隨著現代國家的日益擴張,如何在不傷害市場的情形下竭盡所能地為國家籌資(徵稅),同時避免過度攫取社會財富進而導致財政危機,這令人深思。
奧地利共和國第一任財政部長、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曾言,「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水平、社會結構等,都寫在民族的財政史中。」事實的確如此,財政問題是根本性的問題,關乎每一個人。而本書的貢獻在於,它透過財政史的重重迷霧,揭示出財政理念在制度變革、現代轉型過程中厥功至偉的作用。
羅伯特·f.埃貝爾、阿爾伯特·n.林克:《企業家精神理論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9月
在現代主流經濟理論中,企業家一直處於「隱形人」的尷尬地位。標準廠商理論分析的是充分運作的企業之重複管理決策,企業家不過是該函數中的一項既定參數,一個被動的元素,其行動僅僅構成對過去已經學習和實施的程序和技術的消極重複。
原因有二:一、最先進、最強大的微觀經濟學模型研究的是永恆的靜態均衡。但對於企業家而言,轉變過程是一切的核心,注重的是變化;二、大多數微觀經濟理論的核心基礎是最優分析,此種最優化計算包含了對可能的替代選擇對比,而創新型企業家並不存在這種對比,一定意義上,他們的創新可以說是無中生有。
而《企業家精神理論史》一書從理論層面確立了企業家作為市場體制的「中心角色」,是整個市場過程的核心驅動力。該書認為,企業家所處的是一個動態的世界(所謂動態世界,即一個均衡不斷被打破、建立新均衡、然後再被打破的持續不斷的過程),使其在這個世界中成為關鍵性人物,並孕育出人們耳熟能詳卻不知為何物的企業家精神。作者抽絲剝繭般梳理了熊彼特「創造性破壞」、伊斯雷爾·柯茲納「企業家警覺」、奈特「不可度量的不確定性的承擔者」等一系列重要的西方企業家精神理論史,為讀者深入細緻地剖析了各方理論肌理,填補了企業家精神理論史研究的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張維迎教授2022年出版的《重新理解企業家精神》(海南出版社,2022年6月),以學術兼通俗的筆調,告訴人們,企業家精神就是那種創造變化但其本身不變的東西。對於迫在眉睫的當下,如何激發企業家精神,如何讓企業尤其民企回歸市場主體地位,事關每一個人的未來。
(作者係數字經濟智庫高級研究員)
翁一
責編 劉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