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繁花」綻放熒屏 作家毛尖:上海就是王家衛的蓓蒂

當下,由王家衛監製導演的《繁花》電視劇正在熱播,網上的關注度、討論度一浪高過一浪。關於上海的文藝作品很多,但像《繁花》這樣鬧熱的案例,近年來還是少見。用資深影評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作家毛尖的話來說,這是2023年年末的一件「文化盛事」。

毛尖

「阿寶十歲,鄰居蓓蒂六歲。兩個人從假三層爬上屋頂,瓦片溫熱,眼裡是半個盧灣區……東南風一勁,聽見黃浦江船鳴。」嘈嘈切切的弄堂史詩,層層疊疊的煙火傳奇。電視劇《繁花》改編自上海作家金宇澄的同名小說。

《繁花》小說里的故事非常漫長,時間在1960、1970年代和1990年代間切換。不同時間段內,滬生、阿寶、小毛三個不同家庭背景的上海少年的成長與經歷,被碎片化地講述。讀者需要慢慢讀,才能拼湊出一幅完整的上海人生活圖景。比較突出的是,這部小說把上海話思維放入到了小說里,全書用改良的吳語方言寫就,因此也被文學評論家稱為「20世紀上海市民的心靈史」。《收穫》主編程永新曾如此評價《繁花》:「它是一個文學的博物館,多少年以後你要回過頭來看上海,到小說里找就行了。」

出生於上海、有著濃厚上海情結的電影導演王家衛,讀到《繁花》後十分喜愛。在2014年的香港書展上,王家衛形容他對《繁花》的感覺是「一見如故」,一口氣看完,「像經歷了一生一世」,補白了他去香港後對上海生活面貌的想像,「尋回了小時候的記憶線索」。他買下版權,要創作電影、電視劇兩個版本,還表示盡量尊重小說的方言,強調劇中人都講上海話。這些諾言,在2023年末,終於兌現了。

《繁花》始於網路

原帖《獨上閣樓,最好是夜裡》

2012年,《繁花》發表在《收穫》雜誌,2013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到2023年,這部書已經走過了十年的「花路」。它多次再版,成為百萬級的暢銷書和長銷書,並在文學專業圈也獲得很高的評價,包括獲得中國小說學會2012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第一名」,2015年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等等。

這條「繁花」之路是從網上開始的。

最早發表《繁花》的弄堂網公眾號

2011年某天,當了大半輩子《上海文學》編輯的金宇澄,路過靜安菜市場,回憶起自己親歷和目睹的一些人和事。他突然想到要在「弄堂網」——一個專門用方言談論時事和娛樂的網站上註冊賬號寫點東西。他取名「獨上閣樓」,開帖《獨上閣樓,最好是夜裡》,開始用上海話記錄故事,每天更新一千字。沒想到從此停不下來,評論欄里總有人不停頂帖:「後來呢?」於是事情就發展為一個螃蟹老闆與滬生在露天菜市場聊八卦。一來二去,牽引出更多的人物,於是就長成了一部長篇小說,在紙質上發表和出版時取名《繁花》。

如今,「弄堂網」主站已撤銷,同名微信公眾號上,卻仍然掛著這部小說的鏈接,至今依然有不少人留言表達自己閱讀這部小說的感動。比如有讀者評論小說中阿寶、滬生、小毛少年時代過新年寄賀卡的片段,「年少情誼,如新生的葉芽,嬌嫩而乾淨,令人動容」。

2018年3月,由中國作協網路文學委員會、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協會、閱文集團聯合推選的「中國網路文學20年20部優秀作品」名單上,《繁花》就赫然在列,其他一起入選的還有《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明朝那些事兒》等。

《繁花》雖然出身於網路,但也不算一般意義上的網路文學。金宇澄曾就《繁花》獲得「中國網路文學20年20部優秀作品」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從嚴格意義上說,網路文學的『網』和我的『網』,肯定是兩回事。這些大文,一般是不會在『弄堂』這類市民小網站來做,我猜想的這次評選,只要是網上發表,不管專業小說網站還是市民網站,都屬於網路文學,都是在網上寫的。」

《繁花》小說封面

2012年,《獨上閣樓,最好是夜裡》更名《繁花》,在《收穫》雜誌「長篇小說專號」(配備兩篇萬字的專業評論)發表。在紙質雜誌上發表時保持了網路原版的結構和章節,但他也對語言,人物名字做了大量的修訂。「直到現在,弄堂網不少的上海網友,還是覺得初稿的語感最好,滬語味道更濃。但我在《上海文學》做了三十年文學編輯,要給隔壁鄰居、最權威的長篇小說雜誌《收穫》投稿,就得接受專業要求,包括以後在上海文藝出版社出單行本。」金澄宇說,同時,《繁花》也最大程度保持滬語的特殊句式——這也是方言的魅力所在,「在文學作品中,語言從來就是第一位的,讀一部小說,讀者第一接觸到的不是內容,而是語言的魅力。」

《繁花》全書共有1000多次「不響」,金宇澄曾解讀稱,「不響」,即是「無語」,由這個態度可以感受到上海人的聰明,「很多事可以大聲疾呼,但也可以一聲不響。什麼事情都看得明白,但不一定非要點破。」

劇版既是對小說的致敬

也是和小說的一次競賽

作為資深劇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作家毛尖曾直言不諱地承認自己看劇成癮,「在電視劇里浪費了太多時間」。毛尖也因「無法忍受」一些國產劇的套路、勢利和不思進取,時不時就會在專欄文章中吐槽。比如2021年,毛尖曾站在公開的脫口秀舞台上毫不留情地批評一些質量不高的國產劇,但吐槽歸吐槽,毛尖對國產電視劇還是熱愛的。在古裝偶像劇批量「製造」話題的濃重風氣之下,出現《人世間》《繁花》這樣由嚴肅文學改編的電視劇作品,毛尖還是忍不住抒發她的開心和激動。

2023年12月30日,《繁花》的三位主演胡歌、馬伊琍、陳龍來到上海圖書館,與觀眾一起跨年聊《繁花》。對談由毛尖和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社長李偉長一起主持。身為寧波人,在上海很多年、已完全融入上海的毛尖,對《繁花》格外熱愛。她是《繁花》小說最早的一批讀者,「開始是網上零星傳一些片段,主體在《收穫》看的。當時感覺就是,金宇澄重新發明了上海。」

李偉長、毛尖(左1、2)與《繁花》的演員們

有人問她,《繁花》小說當中最吸引她的是什麼,哪個人物最有意思?毛尖回答是,《繁花》渾身是寶,人物、故事、時代互相鑲嵌、彼此解釋。「我說喜歡小毛,那如果沒有阿寶沒有滬生,小毛也孤單。如果沒有蓓蒂雪芝李李沒有汪小姐,阿寶也不是寶。原著的動人就是方方面面的似錦綿密,就連那些不登大雅之堂、那些難堪甚至髒亂差的細節,都有繁花的質地。這是上海,既藏龍卧虎,也藏污納垢。再加上老金的語言,茅台品質,滴滴精釀又大美至簡,我可以用一個表情包來表示陶醉嗎。」

王家衛拍攝的電視劇版,並沒有完整呈現小說內容,而是只重點截取了小說中20世紀90年代「繁花似錦」的部分,講述一個不被人看好,甚至被調侃做「傻寶兒」的青年阿寶,如何乘著時代之勢,秉持自己的人生底線,在商場經驗練達、活成了「人精」的爺叔的引領下,在紅顏知己玲子和汪小姐的幫助下,從阿寶成長為寶總的故事。

劇版《繁花》用阿寶當主線,把阿寶的發小滬生、小毛都省略了,有人或許不理解。但毛尖這個「原著黨」很認可,「很漂亮。 用九十年代來展開,肯定最合適。一來九十年代是一個色調特別奢美的年代,和王家衛很配,二來九十年代聲音和動詞格外豐富,王家衛可以把小說中的無限曖昧用聲、用光、用明星的身體和臉表現出來。」

《繁花》電視劇截圖

有人提到,劇版《繁花》的上海元素和上海特徵太豐富了,主要取景又是在上海完成的,這算不算是一部滬產電視劇?毛尖說,「我看了幾次路演,所有的演員都因為《繁花》和王家衛一起度過的一年兩年三年,而大動感情,他們用上海話揮灑著眼淚,用上海話互相擁抱,這就不僅是一部滬產電視劇,這是一部以上海為主人公的電視劇。而上海,就是一代宗師王家衛對花樣年華的回憶,或者說,上海就是王家衛的蓓蒂。」

小說改編成電視劇,總要面對一個逃不掉的核心問題:是否忠實原著?毛尖的看法是,「《繁花》的廣播劇、話劇和評彈的改編,確實都很忠實原著。電視劇則很不一樣。一來電視劇是動詞語法,一般需要多事件發生,所以,原著中的『不響』必須得『響』出來,你看第一集就能知道,為什麼繁花開頭就設置了一個準懸疑裝置;二來王家衛從來都不是一個亦步亦趨的改編家,電視劇《繁花》既是對小說的致敬,也是和小說的一次競賽,或者說,王家衛用自己的方式解釋了《繁花》。」毛尖還贊「王家衛真的是當代最好的明星使用家,每個演員經他之手,都煥然一新。」

文/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