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2024年,再不努力就只能開BBA了

來源:汽車行業關注
日前,社交平台上一個熱門話題#再不努力工作就只能開bba了,引發汽車行業的激烈討論,而其之所以能夠帶來共鳴,是當前國產車的價格越來越難以讓普通消費者接受。有網友表示,「以前沒錢買國產,現在沒錢買國產!」
一邊是電動車市場價格戰的持續進行,一邊是高價格電動車的密集發布。
在2023年12月的最後兩周,包括蔚來et9、問界m9、小米su7等國產電動車陸續發布,這些電動車的價格極為昂貴,其中蔚來et9新車預售80萬元起,問界m9官方指導售價46.98萬-56.98萬元,就連此前被稱為「年輕人第一輛車」的小米su7恐怕也要落空了,在發布會現場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公開喊話「不要再說9.9萬了,14.9萬也不可能,但凡這種表現和配置的,都在40萬元以上」,直接打消了消費者對於小米su7低售價的預期,而保守預估,小米su7的起售價恐怕會在30萬元以上,因為按照電池成本費用在整車成本中佔一半的公式估計,小米汽車製造成本可能超過20萬元。
當然,正如雷軍所言,貴也有貴的道理,三四十萬的國產電動車在產品體驗上幾乎可以媲美當下主流的bba車型,只不過大部分消費者還能以從品牌認知終跳出來,購買bba車型的消費者更關注的是身份,而購買三四十萬元電動車的消費者則更注重產品配置、體驗以及企業文化等。
為什麼國產電動車越賣越貴?其實這也是中國汽車市場的無奈之舉!
2022年之前,中國汽車大部分市場份額被合資品牌所佔據,以大眾、賓士、寶馬、奧迪為主的德系品牌、以豐田、日產、本田為主的日系品牌合計佔據中國市場近45%的份額,一汽-大眾連續多年成為中國市場最暢銷的乘用車製造商。2022年開始,以比亞迪率先宣布停產燃油車為開端,開始蠶食傳統合資市場份額,最終成為2022年銷量第一乘用車車企,結束了20年中國汽車市場被合資品牌「霸榜」的局面。
進入2023年後,自主品牌一方面通過價格戰持續擠壓傳統合資品牌的市場地位,一方面則通過推出高端車型蠶食傳統豪華品牌的市場份額。當然,任何品牌發展路徑都是從上往下易,從下往上難。以理想汽車為例,在理想l9月銷量上萬後,其後推出的l8、l7很容易就達到月銷萬輛,售價30萬元以上的理想l6甚至還未上市就已經預示爆款,而定價60萬元的理想mega則充滿未知。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國產車越賣越貴,但大部分品牌想要超越bba更是一條長期主義的發展路線,更重要的是品牌認知的打破。
現在賣得貴,是為了將來賣得便宜。這個解釋起來並不複雜,從上往下布局也是很多車企的發展路線,不管是特斯拉還是蔚來。以小米汽車為例,其首款車型su7預計售價30萬元起,作為一款中大型轎車,作為一款「7」字輩的車型,不排除未來推出中型車,推出「5」、「3」字輩的產品,這些車型預計通過降低產品配置從而實現低售價的目標。
車企推出高售價車企,也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一家車企想要成為矚目,就必須走向高端市場,在價格戰的背景下,中低端車型或許更受到市場的青睞,但是企業銷售中低端車型基本處於「賠本賺吆喝」的狀態,企業形象也無法得到提升,這也是越來越多車企不斷推出高端品牌的原因。
重回本文的話題,「再不努力工作就只能開bba了」其實也有一種市場焦慮的味道,因為當下市場低售價的電動車並不少,比亞迪秦plus、廣汽aion y、吉利銀河l6、長安深藍sl07,以及合資生產的大眾id系列,售價基本都在20萬元以下,這些車型顯然更符合現有中國消費者中資產階層的需求。
只不過,對於眾多中國車企而言,品牌高端化、企業高端化是一條必須走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擺脫海外品牌主導中國市場,如此看來對標保時捷、勞斯萊斯、邁巴赫更像是目標,更像是一種挑戰。仔細想想,為什麼海外二三十萬的mpv,進入中國就要加價幾十萬才能買,為什麼海外品牌就可以賣得這麼貴,中國品牌就不行?也甭管中國車企定價如何,至少當技術和產品足夠強大後,也才有底氣賣出高價格,至於消費者是否認可,是否掏開口袋支持,是另一回事了。
國產電動車的持續增長,是打破傳統汽車市場的關鍵,也是中國汽車走向全球市場的必然,這意味著國內汽車製造業的新突破。當然,我們更希望的是,車企造好車的同時,也能夠更多考慮中國大部分消費者的需求,為電動車市場帶來更多的驚喜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