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緒里,藏著90%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育兒綜藝《爸爸當家2》,小女孩況三喜獲得了全網的喜愛,我也已經連續兩次看她家視頻幸福到流眼淚了:

三喜怕黑,她爸爸和媽媽策划了一場尋寶遊戲,在黑暗中找寶藏,最後的勝利是她爸爸況盛親手給女兒做的艾莎公主裙。有一條評論說「今晚的冒險會戰勝三喜今後所有的黑暗」

三喜生氣發脾氣踢床單,爸爸媽媽並沒有訓斥,而是說:「你踢它(床單)它疼不疼?」 後來小三喜偷偷跑回來,跟床單道歉。

網上有一個話題是「況三喜的精神世界有多豐富」,話題下大家都在說三喜很善良、很會表達、善解人意又懂事。

但有個網友的評論狠狠地觸動到了我:

「我終於見到了合格的父母,終於見到,原來世界上是有不發脾氣、不吵架、足夠用心和耐心的父母。

原來孩子不用因為犯錯而小心翼翼被教訓被呵斥,原來孩子是可以和父母一起解決一些困難的,而不是埋怨和推卸。」

其實三喜的爸爸況盛的原生家庭不好,但是他把惡性循環的雪球死死抵住,他構建了三喜的童年,也救贖了童年的自己,就像他說的:

「沒有任何力量能夠讓我的父母回到過去修復我的童年,但是三喜可以帶給我的是治癒是我自己對童年的和解。我從她身上看到了那個小小的童年況盛壓抑住的天性被釋放開來的樣子。」

二姐張歆藝曾在綜藝節目中回憶自己的童年:「我不願意回去,因為我小時候太苦了。」

上中學時還在穿爸爸的老膠鞋,連屬於自己的牛仔褲都沒有,自己的衣服還是媽媽拆了舊毛衣織的……

她渴望擁有自己的白球鞋,媽媽承諾「只要你考到班級多少名,就給你買一雙白球鞋」。

她說自己從沒有那麼努力,終於考到了媽媽的預期的名次,但媽媽還是食言了。

童年沒有得到的,她念了一輩子。

後來有了孩子,她才慢慢意識到,自己需要被治癒。

兒子想要一個帳篷,於是她們一起在網上挑了一款有星星燈的帳篷。

把帳篷搭在房間里,在黑暗中把星星燈點亮,兒子高興得不得了,表示要睡在帳篷里。

雖然帳篷太小,睡著格外難受,但是看著小孩子幸福的樣子,張歆藝依然覺得很幸福。

有時候幫孩子圓一個夢又何嘗不是在幫自己圓一個夢呢。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把自己轉換到孩子的角色,回想起自己還是孩子時,自己內心的需求是什麼,又更渴望得到什麼。

我們意識到,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同時更治癒了自己。

1、營造穩定和諧的家庭環境

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認為,家庭環境對孩子人格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因此,給孩子提供一個穩定、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家長的首要任務。

它包括:

① 穩定的養育者

盡量由固定的撫養人帶孩子,尤其是0-3歲,最好是父母親自帶,不要頻繁更換撫養人。

成長環境也是如此,不要一會兒送到奶奶外婆家帶兩年,一會兒 送到親戚家帶兩年。

② 父母關係和諧

在一個家庭中,良好的夫妻關係是基礎。父母恩愛、關係和諧,家對於孩子來說,歸屬感更強,孩子內心也會充滿安全感。

父母經常當著孩子面爭吵、甚至動手打架,孩子會處在家庭破裂和被拋棄的恐懼之中,損害身心健康。

③ 避免語言暴力

如果家長經常用粗暴的言語批評、否定孩子,孩子就會內心不安,懷疑自己的存在感、價值感,好像被家庭排斥在外。

因此,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語言,控制好情緒,和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不要傷了孩子幼小、敏感的心。

比起物質多麼豐富、活動多麼精彩,一個平凡,但充滿歡聲笑語和溫暖的家,更讓孩子感到幸福。

2、給孩子充分的愛和陪伴

一個做小學老師的朋友跟我分享說,她曾在兒童節收集孩子們的願望。

她原以為會看到五花八門的心愿,比如去遊樂園、買玩具、吃大餐等,令人驚訝的是,孩子們的願望都非常統一:和爸爸媽媽一起度過一整天。

作為家長,可能想像不到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有多深,對陪伴的渴求有多強。

因此,想要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家長還需要學會正確愛孩子。

關於如何「愛」,魯迅先生曾給出三個關鍵詞,放到今天同樣適用:

第一,理解。

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

第二,指導。

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

第三,解放。

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因為即我,所以更應該盡教育的義務,交給他們自立的能力;因為非我,所以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

總結起來,家長要通過學習和反思,平衡好這三個方面:

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尊重他的感受和想法;

教給孩子道理和生活技能,幫助孩子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

同時,懂得放手,給孩子自主權和適當的自由空間。

這樣的愛,才是孩子需要的。

3、給孩子自由表達的空間

在現實生活中,當孩子發脾氣、哭鬧的時候,有些家長粗暴地制止孩子、否定孩子的情緒;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的時候,家長批評孩子不聽話,強行要求孩子按自己的來。

不能夠自由地表達自我,孩子經常會感到內心壓抑,感受不到快樂和希望。

自我表達受到限制的孩子,通常有兩種表現:

一是忽視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一味地遷就他人,取悅他人,乖巧懂事,形成討好型人格;

二是內心壓抑了很多委屈和憤怒,經常用磨蹭、不配合、故意搞砸事情來消極抵抗。

這些負面情緒長期在心底發酵,會在未來的某些時刻以更激烈的方式爆發。

家長多給孩子自由表達的空間,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並嘗試看到他們情緒背後的需求或動機,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給孩子恰到好處的幫助。

寫在最後:

「什麼才是好的家庭教育?」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家長,三喜爸爸況盛很好的給大家回答了這個問題:

希望我的孩子在闖禍後,第一反應不是:「完蛋了,爸爸肯定要揍我了。」而是:「我需要找爸爸的幫助。」

希望我的孩子在考砸後,第一反應不是:「死定了,家長會我要怎麼辦。」而是:「好想回家找爸爸帶我找個地方露營聊聊天。」

希望我的孩子在失戀後,第一反應不是:「自己躲在被窩裡面哭泣。」而是:「爸!你能陪我喝喝酒嗎?」

每一代的父母都是偉大的父母。

但我們更期待我們的孩子因為我們的不同而成為不一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