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烏爾善,九年一「封神」,國民神話不會過時

「封神」是每個中國人的童年記憶——烏爾善以此為採訪的開場白。「從兒時傳閱的小人書,到明代寫就的《封神演義》,再到異彩紛呈的各類影視改編,讓『封神』漸漸植根於我們心中,從8歲到80歲都有所認知。是為國民神話。」導演說,這也是他耗費九年多、帶領8000餘人團隊,完成中國神話史詩電影類型拓荒和工業化探索的動力所在。

過去九年,導演烏爾善幾乎與電影《封神三部曲》朝夕相處。2014年第一次開策劃會,花費五年打磨劇本,八個選角團隊帶回15000份試鏡資料,導演面試1400人,選出近30人進入「封神」演藝訓練營錘鍊六個月,隨後438個拍攝日連拍三部曲……僅部分數據就能見其工程浩大,遑論創作過程中難以被量化的艱難與漫長。

明天,《封神第一部》就將正式與觀眾「開榜」相見。昨天的上海首映禮,波瀾壯闊的神話史詩、高度工業化水平呈現下的氣勢恢宏令滬上第一批觀眾的心緒久久難以平復。烏爾善闡釋創作初心:「想以先進的電影技術和當代的價值認知講述屬於當代中國人的『封神』故事。」他相信,一個流傳了3000年的故事不會過時,正源自人們一次次在新的時代語境中為其重新賦形。

當代視角注入故事新編,讓神話跨越時間之河

「封神」故事流傳3000年之久,不斷被各種藝術樣式講述、改編。後世所演繹的「封神」故事,其藍本大多基於宋元時期的話本《武王伐紂平話》,以及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而後者集史實、神話、傳說之大成,將中國傳統政治觀念與宏大想像熔於一爐,在小說史上有著獨特地位,更成了1990年以降各類影視改編的素材寶庫。

電影《封神三部曲》循著《封神演義》的三段式結構。第一部對應小說第1回到第33回,講紂王無道、諸侯反出朝歌;電影第二部自第34回至第66回,主題是西岐保衛戰;第三部包含第67回至100回,姜子牙金台拜帥,武王伐紂,封神天下。

烏爾善說,「家喻戶曉」四個字是改編者最顯著的題材紅利,也是最大的創作難題。「故事新編里,世代傳說的標誌性人物、標誌性情節都會保留,姜太公釣魚、酒池肉林、比干挖心等等,都是電影的基本標配。但從當代人視角出發,當代人接受的情感關係、價值選擇、世界觀共識其實已經滄海桑田。」不同時代說「封神」,都包含當代價值表達。《史記·殷本紀》里司馬遷的敘述,離歷史坐標相隔1000多年;《武王伐紂平話》是宋元時期的「當代」,《封神演義》則是屬於明代的煥新。對於電影《封神三部曲》,創作者站在21世紀講述古老神話,當代價值觀與戲劇性原則構成了改編的二分法,讓古典題材跨越時間之河。

比如電影不再效法小說以姜子牙為核心,而是選擇年輕時期的「周武王」姬發作為主角重組故事脈絡。通過一個「質子」對商王殷壽從崇拜到認清其暴虐真面目、完成自我覺醒的過程,追蹤英雄的成長;也通過姬昌、伯邑考、姬發和殷壽、殷郊兩組父子講述中華民族內心恆定的正義戰勝邪惡的亘古真理。

又比如,傳統印象里蘇妲己「紅顏禍水」「助紂為虐」,紂王因受蠱惑才成暴君。電影《封神第一部》沿用小說的狐妖設定,但重寫了她與紂王間的關係。影片借姜子牙之口推翻「紅顏禍水」的邏輯:「福禍無門,唯人所召,心懷惡念,妖孽自至」,與其說妲己禍國,毋寧看成殷壽自有心魔「招致天譴」——這組人物關係的創新刻畫,給傳統故事注入更多符合當代價值觀的解讀空間,更易激發當下共鳴。

以高度的電影工業化,點亮三千年瑰麗想像

「『封神』是中國人自己的英雄神話史,兼具神話性與歷史性。」採訪中,烏爾善數次提到類似的話。他始終記得,當年《指環王》的上映給自己帶去莫大震撼,「我覺得中國也應該有自己的神話史詩作品」。

事實上,長達九年的拍攝周期雖艱難漫長,從某種意義上說卻未必超過創作者的預期。因為從一開始,他就決心把「封神」當作長期項目來做,「3000年都等了,何況九年」。他覺得,用高度的電影工業化和先進的技術點亮三千年瑰麗想像,是今天電影人責無旁貸的使命。於是,他帶著8000多人的浩大團隊展開一趟不無拓荒意義的跋涉。無論華語電影首次採用三部曲連拍,還是科學管理調度8000人團隊,都為中國電影工業化積累了寶貴經驗。

比如角色的選拔,所有「質子旅」的演員都經歷了層層選拔,姬發和殷郊這兩個主要角色有20多人在競爭。六個月的訓練營時間,他們學表演、練武術,在身體和心理上雙重塑形。誰更適合熱血的姬發,誰更貼合性格驕縱的王子,實踐和時間做出了選擇。

又如視覺美學,封神故事從商周到明朝《封神演義》成書,時間跨度長達2500年。為從這一歷史周期里找尋視覺依據,主創團隊實地探訪、調研資料,將元明道教水陸畫、商周青銅器元素和宋人山水的美學風格融會貫通,構建起一套貼近現代審美的古典視覺體系。無論服化道還是置景,烏爾善都堅持復古不泥古,「構建神話世界的邏輯是,它一定是想像出來的,同時也要給人以真實感」。而「長巨姣美」的商王殷壽、凡俗智慧的姜子牙、神態端莊的元始天尊……電影里這些角色外型或許超乎大眾想像,其實都有著經典文本的支撐理據。

再看影片調用的新從科技應用,雷震子何以變身神態擬人的巨型生物?墨麒麟怎樣鮮活地動起來?九尾白狐能否做出帶有人類情感的動作?饕餮又該如何做出符合生物學邏輯的創作?每個問號都指向數字角色,這堪稱視效製作中的頂級難度。怎樣讓這些有生命體的數字角色毫不違和地融入中華傳統神話捲軸,更是難上加難.

烏爾善說:「系列電影、史詩類型,可參考的樣本大多為外國電影,但『封神』的情感種子一定來自於我們的中華文化。」國民神話、先進技術、當代表達——電影《封神第一部》「開榜」,等待觀眾品評。

作者:王彥

編輯:姜方

責任編輯:邢曉芳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