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猜忌了,真正看完《封神》後,我才知道有些人是真孤陋寡聞了

《封神第一部》點映的最早場,皮哥走進了影院。

印象中,以往新片點映都是普通場,這一輪片方安排的都是特效影廳放映。

走出IMAX影廳時,已經是晚上9點35。

先和大家說說這次觀影的一大遺憾。

電影時長148分鐘,總共有3個彩蛋。

第一個彩蛋是可以預計到的,之前故事明顯留了線。

但是第一個彩蛋播放完,演職員字幕滾動升起,皮哥就離場了。

之後才知道,原來《封神第一部》有3個彩蛋,而且後兩個是連在一起的。

遺憾之餘,皮哥也翻看了網路上出爐的各類評論。

有談論影片場面的。

皮哥的感受是「恢弘、磅礴」,這類電影之前在國內確實沒有出現過。

特別是片頭的戰爭戲,提醒還沒觀看的觀眾,做好心理準備。

有談論演員配置的。

電影中採用了實力派戲骨+新人演員的配置。

一個個名字看過來,確實沒有一個偶像明星,新人演員也幾乎是「零知名度」。

不過相比以上這些,皮哥關注最多的,是影片對於故事的改編。

眾所周知,《封神演義》原著故事屬於「神仙大亂斗」。

作者許仲琳將明朝時期民間流傳的神話傳說,都梳理了一遍。

之後他以「武王伐紂」為時代背景,用「封神榜」的形式,將「道」、「釋」兩家的神仙妖怪都集結到了一起,構建了一個龐大的道教神話譜系。

想像力雖令人嘆絕,但具體到其中故事、描寫,卻又差些火候。

比如其中有著對於《西遊記》贊詩的照搬;

比如于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也被嫁接到了姜王后口中;

而在一些情節發展上,敘述邏輯也有些混亂。

一些角色講著講著,又沒了下文,讓人摸不著頭腦。

所以我們之前觀看的電視劇版本,或多或少都會對原著進行改編。

到了烏爾善執導的三部曲電影版,面對原著的各種不足,改編也幾乎是必然的。

再加上,受限於時長,電影不可能把原著中100回的故事都呈現出來,而是要將其濃縮到這三部曲中去。

整體來看,電影主創以《封神演義》及宋元話本《武王伐紂平話》為本,按照小說脈絡,分成《朝歌風雲》、《魔道爭鋒》、《封神天下》三個故事。

而從之前的宣傳中,我們也能看到,電影主創在故事中加入了許多全新的設定。

那相比原著,《封神第一部》在人物表現上,到底有著怎樣的表現?

這些改編和新的設定,到底又該如何評價?是否合情合理?

作為資深原著黨的皮哥,這就帶著大家一探究竟。

一、改動最大的,就是兩個核心人物

《封神第一部》很大膽,改動最大的,就是原著中兩個核心人物——

紂王殷壽和武王姬發。

兩個人物堪稱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重新塑造。

我們先看紂王。

原著中的紂王有幾個特點。

除了力大無比、兇殘暴戾之外,其實是個憨憨。

他總是被狐狸精蘇妲己牽著鼻子走,教唆之下,甚至連自己的至親骨肉也不放過。

《封神第一部》中,幾乎做了重新設定。

電影將冀州侯蘇護的造反故事提前,而前去討伐的,正是紂王。

但彼時的紂王,還只是小王子殷壽。

除此之外,電影還用一場戰爭戲,將殷壽塑造成一個有勇有謀的英雄式人物。

也就是在戰時,自殺的蘇妲己被狐妖附體,重新復活來到了殷壽麵前。

但殷壽在領略了蘇妲己的神奇妖力後,其野心也慢慢展露出來。

為了登上王位,他在蘇妲己的幫助下,弒父殺兄;

為了鞏固政權,他誆殺東西南北四大伯侯,視人命如草芥。

相比原著,紂王的人物演變,有了更為自洽的前因後果。

這樣的反派形象更加陰險邪惡,也更為豐滿。

我們再看武王姬發。

為了讓武王姬發提前出場,電影中引入了諸侯「質子」的概念。

商王帝乙統領著四路大諸侯和八百鎮小諸侯。

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固,各路諸侯都要送一子到朝歌為質。

而這些質子由帝乙的小兒子殷壽統一管理,認殷壽為義父,接受其訓練和派遣。

姬發就是這些質子中的一員。

由於從小受到殷壽英武形象的影響,他視殷壽為英雄和父親,一度迷失於殷壽的光環之下。

而隨著殷壽坐上商王之位,兇殘本性暴露無遺,籠罩在他身上的英雄光環也隨之破滅,殷壽與姬發的「父子」關係也走到了盡頭。

「弒父」是貫穿於故事線的一大主題。

殷壽因「弒父」登上王位,他又用同一手法,逼迫四大諸侯的兒子去親手殺死自己的父親。

在這四大諸侯之子中,姬發因自身善良正直的本性,最終想出辦法避免「弒父」。

之後他也認清了殷壽的真面目,而毅然與其決裂。

英雄成長和蛻變的過程,往往需要經歷「擺脫父權」和「找到自我」兩個階段。

殷壽的「弒父」正是「擺脫父權」的標誌。

但他選擇的是殘暴的手段,走的是一條黑暗的道路,也逼迫親生兒子走向對立面;

姬發叛離朝歌,同樣也是「擺脫父權」,但他找到了自我,走的是光明的道路。

電影將紂王殷壽和武王姬發聯繫在一起,雖與原著小說不符,也背離了史實。

但它突出了第一部人物覺醒的主題,確立了這兩大核心人物敵對的關係。

往大了看,也為後面兩部續集做好鋪墊。

這些改編皮哥認為是成功的。

二、「蘇護反商」、「妲己禍政」、「比干剖心」和「文王食子肉」

在確定了殷壽和姬發的這條主線後,電影對原著前30回,都做了一定的改編、融合。

其中就包括了前30回最經典的幾幕——「蘇護反商」、「妲己禍政」、「比干剖心」和「文王食子」。

原著中蘇護反商,是因紂王荒淫暴虐。

在身邊近臣的建議下,紂王搜羅天下美女。

偏不巧這時蘇護去往朝歌,因性格剛烈不願送禮,得罪了紂王身邊近臣,於是自己女兒就被點了名。

蘇護憤然回到封地,隨即兩方開戰。

蘇護見打不過侯崇虎,最終只能獻出蘇妲己,解了冀州城之圍。

電影中則將「蘇護反商」當作開場先聲奪人的第一幕重點打造。

讓殷壽親自披掛上陣,姬發、殷郊、崇應彪、姜文煥、蘇全孝等人物都一起亮相。

騎兵、火攻、投石器等古代戰爭利器也都得到還原,不得不說,IMAX影廳呈現出的視聽效果頗為震撼。

這場戰爭的結果,是質子蘇全孝戰前「自殺殉父」,蘇護和蘇全忠父子也都死在戰場上,而蘇妲己則在馬車內以發簪自盡。

蘇妲己的死去,也引出了狐妖的出場。

原著中,九尾狐是女媧娘娘派去紂王身邊惑亂君心的,蘇妲己也是在去往朝歌路上,被狐妖附體。

電影中省去了女媧娘娘的線索,給了狐妖一個新的設定。

九尾狐原本是被商湯封禁在雪山之下,殷壽的血恰好幫她解除了封印。

它附身在死去的蘇妲己身上,為了報恩而伴隨在殷壽左右。

這種改編,主要凸顯了九尾狐對殷壽的特殊情感。

而「報恩」的設定,也使蘇妲己與紂王的關係更加緊密。

殷壽弒父的完成,以及片尾電影第一個彩蛋,也變得順理成章。

「比干剖心」在原著中,只是展現紂王昏庸無道的一個小故事。

歷史上的比干是紂王之叔,因以死相諫而觸怒了紂王,終被其剖心而死。

小說中比干因一把火燒死了軒轅墳石洞中的狐妖而觸怒了蘇妲己,被其設計剖心,死後被姜子牙在封神台上封為「文曲星君」。

電影中對比乾的塑造,幾乎也是全新設計。

為了揭露蘇妲己的真面目,比干剖胸取出七竅玲瓏心,逼蘇妲己吃下,使其現出狐狸本相。

然而紂王非但不殺九尾狐,反說她是「祥瑞」。

這一幕使姬發徹底認清了紂王的本性,也讓整個故事由此轉折。

我們再說說「文王食子肉」。

「文王食子肉」是文王姬昌最終倒戈的原因。

小說中,姬昌占卜出了肉餅來源,但還是忍痛吃下,以此消除紂王對他的顧忌。

顧全大局的隱忍是有了,卻少了一點人情味。

電影中的姬昌在吃肉餅時,完全不知道這是兒子的肉。

得知真相後他完全崩潰了,趴在地上號啕大哭,之後完全崩潰。

這樣的姬昌不如小說中那樣神機妙算,卻顯得更加真實,其表現也更符合正常人的情感。

電影中還有個重要角色,姜子牙。

由於前期的姜子牙還未曾拜相,他是元始天尊弟子,持封神榜下山輔佐明君。

與小說不同的是,電影中的姜子牙被收了40年法力,變成一個普通人。

他只能依靠自身的機智躲過兇險,大大增加了難度,同時也使這一人物形象變得更詼諧有趣和接地氣。

姜子牙的角色塑造,其實《封神第一部》非常冒險。

大眾印象中,姜子牙應該和藍天野那一版一樣,仙風道骨,運籌帷幄。

但在這部分,電影還是保留了小說原著的設定。

原著中,姜子牙相貌普通,天資一般,動不動還被妻子打罵。

從這個角度看,黃渤的塑造,雖然有一些議論,但確實更貼合原著。

除了這些之外,原著中的其他支線,電影都做了減法。

讓哪吒和楊戩跟著姜子牙一起出場,省略了揭示他們如何成長的情節。

原著中很多打醬油的人物,像石磯娘娘、三太子敖丙、雲中子等,也都被省略掉了。

此外,原著中容易引起不適的情節,也都被刪除掉了。

比如姜皇后遭受剜目烙手酷刑而死的情節,被改成欲刺殺蘇妲己不成被反殺而死。

這些都降低了電影的尺度,也讓這部奇幻大片變得不那麼獵奇。

四、對坐騎、神獸的改編

有句俗話叫:「看《三國》不識人名,看《封神》不識坐騎。」

原著中出現的眾多坐騎和神獸,是《封神》這個IP的一大特點。

我們再來看看,電影對原著這一部分的改編。

片中共出現了雷震子、饕餮、龍鬚虎、九尾狐、墨麒麟等神獸形象,其設計都非常有特色。

比如雷震子剛出生時,是個天賦異稟的小孩。

其全身青色皮膚,滿臉兇相,但還沒有長出翅膀。

後面為救姬昌再次現身時,就變成長著一對大翅膀、青面獠牙的怪物。

這個形象倒是還原了原著。

原著形容,「面如藍靛,發似硃砂,巨口獠牙,眼似銅鈴,身長二丈」。

相比電視劇版本,電影中的形象,明顯更符合神獸特徵。

饕餮的出場,也是一大亮點。

饕餮出自《山海經》,是神話電影中出鏡率最高的網紅神獸。

但由於其形象沒有固定,在影視作品中的形象也大相徑庭。

片中的饕餮是一頭石獸,受到申公豹的法術驅動,活了過來。

設計師從商周青銅器中提取獸面紋路,使其形象帶著符合那個朝代審美標準的藝術美感。

龍鬚虎在電影中也有出場。

龍鬚虎是原著中的經典形象,有詩詞專門描述他的造型:

「古怪蹺蹊相,頭大頸子長。獨足只是跳,眼內吐金光。身上鱗甲現,兩手似鉤槍。煉成奇異術,發手磨盤強。但逢龍鬚虎,不死也著傷。」

龍鬚虎的出場是在昆崙山上,為姜子牙帶來封神榜神器。

雖然很多《封神演義》小說插圖都將他設計成獨腳龍形的將軍形象。

但片中他的形象設計參考了商周青銅器上的夔龍紋,是長著二足的青龍形象,區別於傳統龍造型的小扁嘴甚是可愛。

五、下一部會講什麼?

片尾彩蛋中,紂王重臣太師聞仲現身。

他頭生三眼,手使雌雄雙鞭,坐騎墨麒麟,身邊跟著魔家四將和鄧蟬玉,顯得逼格滿滿。

下一部《魔道爭鋒》就是姬發、姜子牙與聞仲、申公豹的神魔大戰。

小說中的大場面,還從未被還原,這讓皮哥更加期待了。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作為三部曲的開端,以148分鐘的時長構建了一個虛構的商周神話世界觀,也確立了紂王殷壽與武王姬發的敵對關係,使這三部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局。

其場面恢弘磅礴,故事銜接緊密,情節推進自然,在同類國產電影中實屬上乘之作。

電影的服化道精美,觀感十分大氣,戰爭場面與特效打造都盡善盡美,肉眼可見的大片質感。

導演烏爾善,依舊能打,與其上映前猜忌《封神》質量,抹黑《封神》,不如一睹為快,以免自己孤陋寡聞。

如無意外的話,皮哥覺得《封神第一部》會引爆這個暑期檔又一輪觀影熱潮,拿下一個好的票房成績。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