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次提名只拿下兩個奧斯卡影后, 怪就怪她這部反戰電影演得太好了

70歲的梅麗爾·斯特里普獲贊「演技足以撐起一個世界」,片場之外的她卻低調得像個素人,從影40多年從沒有過緋聞。梅姨的光芒,一直只在大銀幕上綻放。

梅姨曾經拿過21項奧斯卡提名,其中有17項女主提名,4項女配提名,但她只加冕了兩次奧斯卡影后,贏得了一次最佳女配,得獎率委實有點低。

梅姨的第一個奧斯卡后冠,是她在1983年憑藉《蘇菲的抉擇》獲得的,當時她34歲。

梅姨第二次獲得奧斯卡影后,已經是2012年,她在《鐵娘子:堅固柔情》里成功扮演了撒切爾夫人,當時她63歲。70後、80後、90後影迷都喜歡叫她「梅姨」,00後都可以叫她奶奶了。

兩奪后冠相差29年,其間梅姨憑藉《走出非洲》、《廊橋遺夢》等經典電影獲得過11個奧斯卡影后提名,但都沒能得獎,實在令人遺憾。但仔細一想就會明白,這只是因為梅姨在《蘇菲的抉擇》里實在演得太好,在之後的將近30年里都難以超越自己的角色和表演。

梅姨在《蘇菲的抉擇》中的表演,被好萊塢譽為「影史表演難度係數第二」。今天,影小妹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梅姨給出殿堂級表演的《蘇菲的抉擇》。

從當下的觀影習慣回看這部1982年上映的電影,會覺得它的前半段發展有些緩慢,但是順著劇情鋪墊和懸疑設置看進去,就會漸漸將自己代入斯汀戈的視角,走進蘇菲的世界。

菜鳥小說家斯汀戈從美國南部來到紐約,在布魯克林尋到住處的第一天,就遇到了發生激烈衝突的蘇菲和內森。梅姨在電影里的第一次亮相是非常狼狽的,蘇菲穿著絲質睡衣哭倒在樓梯上,內森用最惡毒的言語咒罵她,順便把出來看熱鬧的斯汀戈也罵了個狗血淋頭。

再次露面的蘇菲,全無之前崩潰落魄的模樣,巧笑倩兮著為新鄰居斯汀戈送來晚餐。

可能有人覺得梅姨鼻子太尖,臉部輪廓也偏硬朗,算不得絕色美人,但是影小妹在《蘇菲的抉擇》里get到了梅姨的巔峰顏值,正是從這個笑容開始的。

與蘇菲的燦爛笑容一起被記住的,還有她手臂上殘留的編號。

內森收起了前夜的渣男嘴臉,開始以摯友的姿態歡迎斯汀戈。我們也跟隨斯汀戈認識了蘇菲和內森——蘇菲是一位波蘭教授的女兒,父親因為反對納粹被害,蘇菲曾在奧斯維辛集中營有過一段不願言說的經歷;內森是個生物學家,救起了在圖書館暈倒的蘇菲,兩人因此相戀。

梅姨演的蘇菲,在片中會說英語、波蘭語和德語,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在語言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剛和內森相識的時候,蘇菲的英語說得半生不熟;兩人相處了一段時間,蘇菲的英語流利多了,但依舊帶有濃重的波蘭語口音,特別是r的發音令人印象深刻。

相識之後,內森為蘇菲朗讀艾米莉·狄金森的詩句,就像是他們命運的讖語:

「讓這張床寬寬敞敞,

讓這張床充滿敬畏,

在床上,等待最後的裁判,完美而公正。

讓床上的墊子平坦,

讓床上的枕頭渾圓,

不要讓日出的黃色噪音,打擾此地。」

劇情鋪墊了將近一個小時,蘇菲終於開始了她對斯汀戈的第一次講述。在這次講述里,蘇菲的眼睛時常向下看,而且左右轉動。對微表情有所了解的小夥伴會知道,這說明講話的人正在尋找借口、逃避現實,也就是說,蘇菲這一次說的並不都是實話。

蘇菲說,她的父親和丈夫在送到勞動營第二天就被槍決;蘇菲還說,她為了給患上肺癆的母親補充營養,去黑市買火腿藏進裙子里裝孕婦,被抓之後送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

當你從梅姨為蘇菲設計的微表情里發現她的故事半真半假,也當然會發現內森的不對勁,他是嗨過頭的表演型人格,反覆無常,白天還在炫耀自己要得諾貝爾獎,晚上就翻臉懷疑蘇菲出軌。

很快,斯汀戈就從蘇菲的波蘭老鄉那裡得知,蘇菲的父親是納粹的擁護者,但依舊被殺。心裡盛不住事的斯汀戈去質問蘇菲,緊張的蘇菲不時用手摩挲眼角。

被戳穿之後,蘇菲先是笑了,然後哭了,她不敢說出父親的立場,因為「害怕被離棄」。

在蘇菲對斯汀戈的第二次講述中,出現了灰黃色調屬於過去的畫面,不再只是她的獨白,這也說明這次的講述是真實的。

蘇菲痛苦的根源之一,在於她父親的立場。蘇菲是父親的秘書,為他打演講稿的時候,發現父親對於波蘭猶太人的態度是「滅絕」,這個詞對她的震撼實在太大,於是她來到猶太人社區,望著那裡的男女老幼來來往往,心裡生起了對父親的恨。

蘇菲愛上了一個叫約瑟夫的男人,他和姐姐都是反抗派。在約瑟夫被殺後不久,蘇菲和兩個孩子被捕。

說起到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之後兒女的下落,蘇菲再次眼神下飄、左右轉動,她說女兒被殺,兒子關進了兒童集中營,但敏銳的小夥伴會察覺到,她隱瞞了一些什麼。

戰後重獲愛情的蘇菲嬌若玫瑰,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里的蘇菲卻形同枯槁。兩個蘇菲看起來體重可能相差有20斤,即使排除掉造型化妝的功勞,梅姨為了角色瘦身也是夠拼的。

因為長得像德國人,又會說德語,蘇菲成為司令的秘書。她的鞋子里藏著父親發布反猶言論的報紙,她以為這會是救命稻草。她恨父親和他的立場,卻又想靠這個去救兒子的命。

聽說傳染病肆虐、兒童營的孩子大批死亡,蘇菲懇求司令救她的兒子,為此不惜出賣自己。因為虛弱和害怕,她的頭在輕輕地顫抖,就像一片脆弱的樹葉。她徹夜期盼,期盼天亮之後可以見到兒子,可司令沒有兌現放走她兒子的承諾,蘇菲再也沒有見過兒子。

蘇菲的第二次講述結束,斯汀戈從內森哥哥那裡得知內森其實是個瘋子。

內森向蘇菲求婚,蘇菲的眼中閃爍著驚喜和不安的光芒。

好景依舊不長,內森又發了瘋,威脅要殺死蘇菲和斯汀戈。斯汀戈帶著蘇菲逃走,向她求婚,盼著和她組建家庭、生兒育女,蘇菲才在第三次講述中道出了她從沒對人說過的那件事。

原來,當蘇菲和一雙兒女被送到奧斯維辛集中營,一個德國軍官要求她從兩個孩子中選擇一個送去毒氣室,如果不選,就把兩個孩子一起送去,情急之下蘇菲喊出「把女兒帶去」……從這個被迫做出的決定開始,蘇菲的人生徹底陷入了萬劫不復。

當蘇菲第一次把這件事說出來,她看起來就像蒼老了20歲。而這個被載入影史經典的「抉擇」,也只拍攝了一遍,因為梅姨沒有勇氣再去演第二遍了。

這個抉擇是不是有點眼熟?在2010年馮小剛導演的國產片《唐山大地震》里,徐帆扮演的母親面對一兒一女被埋在廢墟里,哭著喊出了「救弟弟」,當時就曾引發關於「抄襲《蘇菲的抉擇》」的爭議。即使不是抄襲,這也很明顯是向《蘇菲的抉擇》致敬。

從奧斯維辛集中營倖存的蘇菲,之後的幾年活在自我否定中,如同行屍走肉——

父親的立場令她覺得羞恥憤怒,至親如此,蘇菲認為自己也不是無辜的。

情人和姐姐的死去令她覺得敬佩,蘇菲認為懦弱的自己是可恥的。

被迫從兒女中做出生死抉擇,明明是那個德國軍官的罪惡,蘇菲卻認為自己也是有罪的,哪個母親處在她的位置,都會認為自己放棄一個孩子的做法是不可饒恕的。

當人們追問她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遭遇,蘇菲總是本能地用撒謊來保護自己,她害怕說出真相就會被離棄,因為她早就離棄了自己,背負起那些原本不該由她背負的罪過。

對於生無可戀的蘇菲來說,她可以接受一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瘋子內森,卻無法接受一個想和她踏踏實實過日子的男人,因為在她的世界裡,再也不可能有什麼「現世安穩」。

梅姨將蘇菲的自責和自我麻醉展現得恰到好處,當你看到她的眼睛,能看到她的痛苦、她的掙扎、她的逃避。這就是偉大的演員,她的眼睛不會撒謊,不光能讓你看到她生命的深度,還能讓你感覺到或許連她自己都感覺不到的內心矛盾。

而梅姨的表演又很準確地把握了「表現」與「克制」的平衡,大家總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到她的感受、她的猶疑,又會很好奇角色下一步會怎麼做。

最終,蘇菲選擇和內森一起相擁自殺,徹底結束這悲劇的一生。

就像艾米莉·狄金森詩中所寫的那樣:

「 讓這張床寬寬敞敞,

讓這張床充滿敬畏,

在床上,等待最後的裁判,完美而公正。

讓床上的墊子平坦,

讓床上的枕頭渾圓,

不要讓日出的黃色噪音,打擾此地。」

對於蘇菲來說,每一天都是審判日,而她終於得到了解脫。

梅姨塑造了外表美麗、心如廢墟的蘇菲,也用蘇菲這個角色告訴我們,戰爭會對一個人造成怎樣的傷害,會讓她失去所有最親愛的人,也會讓她失去信仰、失去活下去的力量。如果她始終懷有良知,就更會活在沉重的心靈枷鎖之下,至死得脫。

或許《蘇菲的抉擇》並不是最出色的反戰電影,但蘇菲卻是大銀幕上最令人難忘的戰爭受害者之一,而這個角色帶來的關於戰爭、人性、希望、絕望的反思,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