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者: 黑暗命運》施瓦辛格跟觀眾的最後一次道別

對於《終結者:黑暗命運》來說,影片面臨的壓力是不小的,一方面要滿足多年來《終結者》粉絲們的期待,另一方面又要注入新的血液,吸引年輕的觀眾,如何在二者之間達到平衡,是創作者遇到的難題。

還好製片人卡梅隆和導演蒂姆·米勒頭腦很活絡,他們一方面請到了代表著《終結者》精神的兩位標誌性人物——施瓦辛格和漢密爾頓回歸,另一方面又沒有完全讓他們擔任唯一的主角,而是引入了一些新的戰鬥力量,這使得影片既算是正統的續作,又具備一種「重啟」的精神。

我本人看過最經典的前兩部《終結者》,後面由於口碑平平沒有關注,這恰好為我看《黑暗命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我可以順著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思路來看待這個故事,所以並不會有不順暢的感覺。再加上對於《終結者》的情結,看的時候自然也會更加投入。

前面幾部《終結者》之所以沒有獲得太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太在意世界觀這些事情了,我覺得到了這一部創作者才真正明白觀眾想要的是什麼:觀眾就是希望看到施瓦辛格拿起機槍對著鏡頭掃射、看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機器人反派,以及故事傳達出的執著與勇敢的信念。

商業屬性強其實並不是壞事,恰好在《黑暗命運》國內上映的這段時間,同檔期沒有好萊塢動作大片競爭,可能這就是今年國內上映的最後一部壓軸的科幻動作電影了,這無疑給《黑暗命運》提供了更寬廣的空間供其施展。

這種情懷殺和原汁原味,其實從電影一開始就能看到。當莎拉約翰在銀幕上出現時,我一度陷入了恍惚的狀態中,不知道這是怎麼拍出來的?如果是以前的影像資料也不可能這麼新啊,在看了幾個動作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是用了《阿麗塔》的CGI技術,復刻出了康納母子施瓦辛格年輕時的樣子,很有誠意。

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黑暗命運》可謂是從地上打到天上,再從天上打到水裡,貢獻了一場很全面的海陸空大戰,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在空中飛機上打鬥的那一場戲,稱得上是今年看到的動作片里打的最酣暢的一場。

現如今,國內外各類打著「大女主」旗號的影視劇層出不窮。但如果尋找早期引領這一潮流的經典作品,《終結者》絕對榜上有名,漢密爾頓飾演的莎拉從只會尖叫著奔跑的服務生成長為人類反抗天網計劃的女性領袖,再到《黑暗命運》中「寶刀不老」的女戰士,這個角色可以解讀的空間很大。

不過請到她出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漢密爾頓曾在採訪時說「是卡梅隆前後四通電話最後說服了我,在這個年紀重新工作並且是這種類似女戰士的角色,我付出了比之前多十倍的努力,好在完成的還不錯。」尤其是在中國首映禮上,漢密爾頓和施瓦辛格一齊重新出現在舞台上,更是令不少粉絲淚目。

施瓦辛格台詞不多,但都很有梗,比如州長拿「德州」開玩笑,而且肯定少不了經典台詞:「I will be back.」不過這次他說的是「I won`t be back.」這似乎也在預示著這將是他最後一部《終結者》作品。作為這一系列的標誌,他的使命已經完成,但他的經典形象會一直留在我們心中。

我看到一些評論說這一部的反派有點弱,但我覺得是前作尤其是第二部的反派太過於經典了,其實沒必要分個高下,液態機器人這種設定本身就很恐怖,這一部的反派人狠話不多,而且有一種有趣的「紳士感」,使得這個反派每次出場的時候都會令人產生一種別樣的恐懼。

在最後的大戰中,施瓦辛格和反派同歸於盡,犧牲得很悲壯,也將影片的情緒推向了制高點。在之前的《終結者》中,我們的英雄總是戰無不勝的,但是這一次卻選擇用自己的死亡換來和平,從創作理念上來說,《終結者》也在將英雄主義不斷豐富。

《終結者:黑暗命運》是一部兼具古典氣質和創新氣質的影片,這種感覺在當下浮躁的好萊塢流水線工業中顯得頗為難得,它也為一些IP向的續集作品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兼顧新老觀眾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販賣情懷?如何在成功前作的基礎上進行更有價值的嘗試?

可以預見的是,《終結者》系列之後可能還會有新版,比如外傳、姊妹篇之類的作品出現,但能夠像《黑暗命運》這樣最正統的續作,只怕很難再會見到。希望影片可以取得好的成績,也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能讓更多年輕人愛上《終結者》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