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築中巴公路記事 第一集:絕密使命

一支神秘的部隊,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工程。

1966年的南疆公路,顯得格外忙碌,不斷有滿載的車隊通過,他們都是當時國內最新最好的車輛; 當這支特殊的車隊經過的時候,沿途的人們只看清了穿藍色工裝的人和軍綠色的車廂以及K字打頭的車牌號,沒有人知道他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一切都是那麼的神秘莫測;

1966年3月18日,中巴兩國在北京簽署「關於修建中巴公路的協議」,協議規定,中巴公路以紅其拉甫界碑為標誌,分為東西兩段;東段從中國的喀什至紅其拉甫,全長420公里,西段從巴基斯坦的塔科特至紅其拉甫,全長616公里;兩國境內的公路,由各自修築,中國無償提供全部的築路機械和設備;巴基斯坦有一支1500人的工兵部隊,中國為這支1500人的隊伍無償提供3年的燃料、物資和生活用品,並配備了一個境外醫院,專門為這支部隊提供醫療服務。

1966年3月23日,為了保密的需要,中央將中巴公路改稱為「喀喇崑崙公路」,工程代號1601;並對中巴公路的修建,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1、新疆軍區為籌建單位;

2、新疆交通廳負責測繪、勘查、設計任務;

3、由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組建施工隊伍;

4、由新疆軍區道路工程團汽車營承擔運輸任務。

1966年3月25日,正在哈密和田阿克蘇地區修建飛機場的3500名兵團戰士,被緊急抽調過來,接受了420公里中國路段的築路任務;

這些大型車隊,除了運送築路官兵之外,還裝著876頂帳篷,車上還有458台鑽岩機和10000個合金鋼鑽頭,這是中巴公路的特殊需要,因為大部分築路段都是以堅硬的石方工程為主。

築路官兵們克服高山缺氧、雪崩泥石流、山洪塌方、施工機械落後、生活物資短缺等困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手提肩扛,挑燈夜戰。

經過兩年的艱苦施工,到1968年,從喀什到紅其拉甫的中國國內段420公里公路已經全部完工,47名築路官兵光榮犧牲,平均9公里犧牲一個人。

巴基斯坦也在616公里的國內線路上,修築了500公里的毛路,但是,真正能夠通暢行駛的路,只有25公里的便道,築路的難度,遠遠超出了巴基斯坦工兵的施工能力。

面對無法戰勝的困難,巴基斯坦向中國政府提出,希望中國築路部隊進入其境內幫助修路;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答應了他們的全部請求。

1968年3月,喀喇崑崙公路築路指揮部成立,築路指揮部為師級建制,原農三師參謀長李道偉任總指揮(1968年3月-1969年12月),1969年12月-1972年2月,原工一師政治委員孟冬明接任總指揮,原農一師副師長李華仙任副總指揮。

築路指揮部的兩個工程支隊中的第一支隊,由新疆軍區基建工程兵部隊組建;第二支隊由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組建,橋樑支隊和修理大隊以兵團為主組建,汽車支隊由新疆軍區後勤部與兵團共同組建;新疆交通廳負責測繪勘查任務,派3個測繪隊加快設計、勘查工作。

1968年6月27日,中國赴巴基斯坦的築路部隊,秘密通過紅其拉甫,進入巴基斯坦境內;中國赴巴基斯坦的築路部隊,以原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工三師、農一師、農二師和農三師的81個民兵連為骨幹力量組成。

此外,兵團所屬各師也抽調了大量的補充勞力,到10月份的時候,築路官兵總數已達10000人。

海拔4700米的中巴公路施工現場,空氣稀薄、高山缺氧、氣候惡劣。

築路部隊行軍的場景

設計中的中巴公路,穿越喀喇崑崙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南喜馬拉雅山脈;在中巴公路所要經過的路段上,聳立著11座海拔超過7000米以上的高大山峰,因此,中巴公路也就成為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條公路。

對於這條公路,外電的評價是,理論上根本不具備施工條件。

戰士背著風鑽爬上去打炮眼

中巴公路的兩大殺手,第一個殺手是雪崩,第二個殺手是流石

-37°冬季施工(1968年11月-1969年4月),趕時間,搶工期,與狂風暴雪搏鬥了6個月。

戰士們抬著拆散的汽車、築路設備通過狹窄的鋼絲弔橋。

1971年2月,一期工程完工。

中巴公路竣工交接儀式

中巴兩國的築路官兵肩並肩地坐在一起

從1968年6月-1971年2月,中國築路部隊在3年半的時間裡,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與險阻,在付出了巨大犧牲,在開鑿了210道涵洞,在砌築了42860多萬立方米的防護牆之後,在架設了24座橋樑,鋪設了156.7公里的三級公路和150公里的便道之後,中國築路部隊的官兵們,終於踏上了回國的路。

中巴公路一期工程犧牲的47名烈士,全部安葬在這裡。

當最後一輛卡車經過中國界碑的時候,南疆正大雪紛飛,築路官兵們的身影如同雪花一樣,悄悄地融化在天山南北;沉浸在喜悅中的人們不會想到,三年後,他們還要回來,等待他們的不只是熟悉的山水,還有艱險和死亡。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