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轉型再出發 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工作紀實之七:山東省濟寧市採煤沉陷區

編者按 資源型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資源保障基地,為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長期的資源開採過程中,也形成了一批採煤沉陷區、獨立工礦區等困難地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委會同有關部門,通過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中央預算內投資等政策渠道,支持有關地區實施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程和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工程,有效改善了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了轉型發展內生動力。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現將部分礦區的典型經驗做法予以刊發,供全國相關地區學習借鑒。

貫徹新發展理念 探索新發展路徑

全力推進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

濟寧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累計探明煤炭儲量150億噸、佔山東省的53.8%,是國家重點規劃建設的十四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長期開採累計形成沉陷區67.64萬畝,佔全省總量的50%以上。近年來,濟寧市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為抓手,加快推進轉結構、促發展、保民生,累計投入資金44.9億元,治理採煤沉陷區45.52萬畝,努力探索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濟寧實踐」。

一、強化頂層設計,變「包袱」為機遇

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濟寧及後續中辦兩次回訪的重大機遇,將加快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作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重大舉措。堅持高位推進,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成立採煤沉陷區治理工作委員會,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集中研究解決卡點、堵點問題。堅持規劃引領,修編《濟寧市採煤塌陷地治理規劃(2016—2030年)》,進一步優化治理方向、時序和布局,強化沉陷區治理與鄉村振興、產業轉型、城鄉建設、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的銜接,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國土空間高效利用。堅持項目帶動,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政策支持,精心謀劃實施一批解決沉陷區群眾生產生活突出問題的重點項目,受地質災害影響的2萬餘名群眾喬遷新居,一批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得到完善,為採煤沉陷區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微山縣傅村街道採煤沉陷區避險搬遷項目

二、加快生態修復,變礦坑為資源

在傳統沉陷區治理模式的基礎上,針對濟寧中心城區採煤沉陷問題,整合城市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環境要素,創新治理新路子。探索地下地上一體化綜合治理開發模式。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合作建設國內首個條帶開採區地下地上一體化綜合治理開發項目,在採煤沉陷區勘測分析和科學治理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構建「一環八水繞濟寧、十二明珠映古城」的城市大生態新格局。啟動中心城區周邊採煤沉陷區生態修復治理工程,依託現有水系,構建集生態修復、文化彰顯、休閒遊憩、現代產業等功能於一體的環城生態帶,將採煤沉陷區劣勢變為生態環境優勢,未來將更好地保障南水北調水質安全,為城市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儲備水源。

利用採煤沉陷區積水水面建設的鄒城太平國家濕地公園

三、優化產業結構,變瘡疤為財富

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強產業導入,打造生態資源「聚寶盆」。發展農業新業態。採取「挖深搞水產養殖,墊淺搞生態種植」的綜合治理模式,利用礦井餘熱構建綜合供暖溫室系統,發展熱帶水果、有機鱖魚、五彩水稻、淺塘蓮藕等現代農業項目。打造清潔能源新模式。在採煤沉陷區上建設50萬千瓦「光伏領跑基地」,通過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多元化立體發展模式,形成了光伏產業與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的深度融合、協同發展,年可節約標煤18.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萬噸,年發電量約5.5億度,光伏電站企業每年可實現電價收入4.5億元,繳納稅收約8000萬元,有力助推區域經濟發展。重構製造業新優勢。利用煤礦閑置資源建設精密製造產業園,以高端裝備、精密製造為主線,打造產業鏈延伸、發展協同、高附加值的區域產業中心,目前已成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目標試點園區,可容納科技研發、高端製造企業50餘家,實現產值52億元,利稅10億元,帶動就業5000餘人。

微山採煤沉陷區光伏領跑技術基地100MW光伏發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