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讓子彈飛:大解析!這部神奇過審的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在很多人心中,2010年上映的《讓子彈飛》是姜文導演電影中最具影響力,也最能體現其風格的作品。電影中豐富的細節和富有哲學意味的台詞,讓無數影迷產生了解謎的樂趣。

姜文作為導演,其作品並不算多。1995年上映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他的處女作,也是他評價最高的作品之一。在那之後,姜文先後執導了《鬼子來了》和《太陽照常升起》。

這兩部電影,一部在業界評價頗高,但卻禁止在國內公映。另外一部因為姜文過於自我的表達,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嚴重失利。它們都不同程度上給姜文的導演生涯蒙上了失敗的陰影。

一邊是國內觀眾的否定和戲謔(認為他只是一個會賠投資人錢的藝術片導演),一邊又是姜文對自身能力的懷疑,那時候的他,無疑是站在風口浪尖上。

所以,姜文的《讓子彈飛》更像是一部負氣之作。只是為了向觀眾和自己證明,他也可以拍出「這樣」的商業電影

結果毫無疑問,他做到了:電影最後豪取6億多的票房,刷新了多項記錄;同時,豆瓣上吸引了101萬人參與了評分,並最終獲得8.8的高分。

姜文憑藉這部電影,揚眉吐氣了一番。

整部電影中,姜文把魔幻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的特質都囊括在電影兩大主角鬥法的故事框架之下。另外,又注入了大量「周星馳式」的黑色幽默,同時兼顧文藝和商業的屬性。

今天,本文將主要從影片的故事層面入手,分析電影的劇情結構,來解剖主人公張牧之的心歷變化,以及張牧之同黃四郎的鬥爭過程。另外,文章也會對影片的幾大疑點進行詳細分析。

所以,文章有點長,但絕對十分有誠意。

影片的故事結構

關於電影的故事結構,姜文自己總結就是牧之的三個階段——分別是「人對物」「人對人」以及「人對心」。牧之的這三個階段,也是電影故事的三部分。

01.人對物階段(張牧之的麻匪時期)

人對物階段,也是牧之的麻匪階段,張牧之想要的就是賴以生存的錢財。

在電影中,張麻子(牧之)夥同兄弟們在山間搶了一列火車,結果卻什麼也沒撈到。通過被俘虜的湯師爺的話,知道當縣長是一條賺錢的道,於是決定假扮縣長進入鵝城

到了鵝城才知道,這裡最有權勢的並不是縣長,而是黃四郎。想要賺錢,不僅是要和黃四郎同流合污,欺壓百姓。而且,還是「跪著」賺錢,因為大頭仍是黃四郎的。

生性剛直的牧之既想要賺錢,又不想對黃四郎俯首稱臣,欺壓百姓。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想「站著把錢掙了」。

於是為了掙錢,牧之站到了黃四郎的對立面,電影也就此拉開了故事的核心,即二人鬥法的序幕。

02.人對人階段(牧之與黃四郎鬥法)

牧之和黃四郎對抗,湯師爺在中間「斡旋」。他們三人,形成迷之「鐵三角」。

  • 第一回合:以賣涼粉的為噱頭的較量

雙方鬥法的第一回合,是牧之借武舉人毆打賣涼粉的為由,在縣衙審問武舉人並用槍逼迫他下跪。

牧之這一齣戲,既在百姓面前樹立了自己的官威,同時也佔據了輿論優勢。最重要的是,打了黃四郎門下的武舉人,就是打了黃四郎的臉,這一招算是牧之回敬了黃四郎開始給的下馬威。

那麼黃四郎又是怎麼反擊的呢?

首先我們來看地點,牧之是在縣衙審案,而黃四郎卻選擇了縣衙之外的講茶大堂。毫無疑問,這是挑戰了縣長的權威,也是在向民眾宣示,在鵝城他黃四郎地位還是要高於縣長。

再來看人物,牧之審武舉人,借的是武舉人毆打賣涼粉的。而黃四郎反擊,用的也是賣涼粉的。

前者通過賣涼粉的,立官威,得民心。

後者企圖「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用賣涼粉的製造輿論,污衊小六子吃了兩碗粉,卻給了一碗的錢。實際目的就是為了引誘小六子自殺,激怒牧之,從而破了牧之剛立起來的「好縣長」形象。

所以,小六子死後,牧之欲殺死胡萬,才會被師爺以「殺人誅心」攔住。

這一來回,雙方都使用了暴力。黃四郎的暴力,是顯而易見,讓人敢怒不敢言。而牧之這方的暴力,一開始用槍逼迫武舉人下跪,是「正義」,從而贏得了民心;而後面,小六子用槍逼迫賣涼粉的說實話,雖然其目的也是正義,但所得到的結果卻不是正義,反而讓自己處於輿論下鋒。

第一回合,牧之這方,以小六子的慘死得到了輿論優勢(因為涼粉掏出來還是涼粉,小六子吃的是一碗粉)。也讓兩人的對抗,轉入了正面。

這時候對牧之來說,賺錢已經不重要了,剷除黃四郎更重要。

  • 第二回合:鴻門宴

牧之假意赴宴,其真實目的是為了刺殺黃四郎。整個宴會,在時而平靜,時而緊張的氛圍中進行。看似亂的毫無章法,實則一切都有條不紊。

這一場宴會戲,分別以黃四郎三個手下的死(胡萬、賣涼粉的、武舉人)為情節發展的節點。

第一個節點:牧之告訴黃四郎,他不想賺窮人的錢,只想賺富人的。而在鵝城,最富的人是黃四郎。

但是對張牧之的出招,黃四郎回應他有很多錢都被張麻子搶走了,將槍頭轉移到了張麻子那裡。

這時候,賣涼粉的死了。

第二個節點:換黃四郎反擊。他對牧之說,想要錢,可以去剿麻匪,並質疑牧之的能力與膽量。

這時候牧之吹暗號,得到了兄弟們回應。暗示黃四郎,這固若金湯的碉樓,張麻子進不來,可是他卻進得來。

此時第二人死去(實際是假死)。

第三個階段:牧之答應剿匪,雙方約定好,剿來的錢,對半分。黃四郎奉上兩顆鑽石,作為預祝合作成功的見面禮。

最後一個人死去(同樣是假死)。

在這場鴻門宴上,牧之放棄了刺殺黃四郎。這是理智的回籠,因為他知道,只要刺殺了,兄弟們的命就保不住了。

另外,這裡實際也埋了一條暗線,為什麼開始說兩大家族的錢三七分時,黃四郎是「怒目而視」。但談到剿匪的錢,黃四郎卻主動說對半分?

這無疑是用巨大利益去誘惑牧之答應剿匪。後面我們也知道了,黃四郎以剿匪名義,讓假張麻子前後殺了五位好縣長。而牧之,就是黃四郎下一個要殺的對象。

  • 第三個回合:雙方以「麻匪」身份的較量(殺雞取卵、葬禮綁人)

黃四郎在送出鑽石後,立即召集手下,讓他們冒充麻匪,闖入縣衙,欲除牧之為後快。

但牧之因為和湯師爺睡,逃過一劫,反倒是縣長夫人死在了睡夢中。

借著小六子和夫人的死,牧之舉行了葬禮,要求全城人參加。在葬禮上,他讓兄弟們以麻匪身份綁走兩大家族族長與黃四郎(替身),限三天內交巨額贖金。

拿到一桌子贖金的牧之並沒有選擇收手,就此走人。而是讓兄弟們以麻匪身份,給窮人發錢。牧之這個行為,除了有點「劫富濟貧」的內涵在,實際最重要的還是給麻匪「洗白」,粉碎之前搶錢的謠言,是一種反向卧底行為,讓黃四郎處於輿論弱勢。

黃四郎為了破牧之的局,先是同樣假扮麻匪,把之前他們發給窮人的錢又重新搶回來,不光如此,還欺凌婦女。這無疑使得「麻匪」再一次惡名遠揚,輿論重新偏向他這邊。

後來又企圖製造「麻匪」火拚現場,讓縣長慘死。但被牧之用胡萬的屍體,狠狠地掰回一局,並逼迫黃四郎出資180萬剿匪。

牧之出城剿匪,而黃四郎讓假張麻子帶著炸彈伏擊,雙方的抗爭到了白熱化階段。

最後老二、湯師爺均慘死,真張麻子牧之殺了假張麻子。

03.人對心階段

牧之從第一階段,想要搶錢。到後來,只想搶黃四郎的錢。最後以慘重的代價,搶到了黃四郎180萬,本可以就此回歸山野,繼續做他的張麻子。

但是牧之卻選擇了遵從自己的內心,又回到了鵝城。這其中原因,也有為了手刃黃四郎,替小六子、夫人、老二、湯師爺報仇的因素在裡面。

但最重要的,還是為了心中的正義。就像牧之後來對黃四郎說的,錢不重要,黃四郎本身也不重要,但沒有黃四郎卻很重要。

這一階段,牧之和黃四郎的鬥法,本質上就是在爭奪人心。誰得到了人心,誰就贏了。

同時也是心理上的對抗,張牧之不僅要把黃四郎的肉身除掉,還要將他的「心」給毀了。

  • 第一回合

牧之將180萬銀子悉數都散給百姓,鵝城的百姓在晚上把銀子都拿走了。但到了第二天,黃四郎的馬車一來,那些錢又都被丟出來了。

百姓想要錢,但黃四郎權勢滔天,民眾已屈服於淫威之下。此時的黃四郎,在鵝城百姓心中,分量是極重的。

  • 第二回合

張牧之這次選擇發了槍,百姓同樣在晚上都拿走了。這就像黃四郎說的,拿錢是貪,拿槍,是反。

第二天黃四郎的馬車照樣拉出來收槍,但因為馬兒被牧之打死。百姓內心的那點憤怒,還有反抗,就被他點燃了一些。

在喊了七遍「槍在手,跟我走」時,人們都出來回應。就在牧之以為他得到了人心時,等衝到黃四郎碉樓前才發現,跟上來的只有五十隻鵝。

這時候牧之終於意識到,百姓是不會跟著冒險的,只有誰贏了,他們才會跟誰。

  • 第三回合

牧之在百姓面前砍死了黃四郎替身楊萬樓,真的黃四郎反倒淪為了替身。讓所有人都以為這一場戰鬥里,是縣長贏了。

之前的敢怒不敢言的百姓,瞬間就爆發了,紛紛沖在攻佔黃四郎碉樓的最前面。

可以說,牧之和黃四郎這一場較量,從本質上來說,他是輸了的。作為正義一方,卻只能用謊言去贏得表面的勝利。

這和《黑暗騎士》中,蝙蝠俠為了維持正義勝利,挽救哥譚市靈魂,而背負哈維的罪名淪為黑暗騎士一樣。

湯師爺口中欺騙牧之的兩件事是什麼?

  • 第一件事

這第一件事情,應該是湯師爺暗中和黃四郎有勾結。老二的死,與牧之的張麻子身份會暴露,都是因為他傳遞了消息給黃四郎。

理由分別是以下三點:

首先就是影片里,牧之給老二安排出城任務時,鏡頭還特意給了湯師爺一個偷聽的鏡頭。

其次是在未剿匪之前,黃四郎只是懷疑牧之的身份,認為他至少不姓馬。但當牧之剿匪歸來,黃四郎就直接稱呼其為「張麻子」。

最後就是湯師爺口袋中的委任狀,在之前,黃四郎承諾的是三張。可在他臨死時,湯師爺卻說有五張。這多出來的兩張委任狀,怎麼來的不言而喻。

  • 第二件事

湯師爺是在說道「那誰」時,才死的。他口中的那誰,到底是誰?

我們先聯繫一下湯師爺為什麼會被炸彈炸死;他是因為聽到之前那對山西的母子,被假張麻子殘忍殺害後,情緒癲狂駕著馬車奔走才誤死。

他為什麼在聽到那對母子慘死後,會情緒失控?再聯繫一下那對母子出場時,他們自稱是湯師爺的妻兒,那時候湯師爺是矢口否認的。我們不難推斷出,湯師爺撒謊了。那對母子真的是他的妻兒,所以在得知他們死訊,他才會情緒失控(網上很多評論都說那對母子是湯師爺雇來的騙子,這說法是錯誤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牧之將寶石送給了那對母子,但湯師爺暗地裡卻沒有要回來的原因(如果他們真是湯師爺雇來的騙子,肯定寶石最終會落到湯師爺手裡)。

所以,湯師爺口中的「那誰」,就是指那對母子。

從電影后半部分,我們知道湯師爺之前要上任的地方是康城,並非是鵝城。但那對母子要找湯師爺,卻沒去康城,而是來了鵝城,這就說明他們是湯師爺故意找來的。

目的就是為了騙牧之手中的兩顆寶石。

花姐的盒子里裝的是什麼?

對於這個疑問,網上很多評論都傾向於是黃四郎開始贈給牧之的兩顆寶石。在對這觀點下結論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影片中寶石的「蹤跡」。

它最初是被黃四郎在鴻門宴上贈給了牧之,接著在牧之醉酒掉落後,被湯師爺撿到。後面牧之又從他手裡拿回來了。拿回來後不久,自稱是湯師爺妻兒的母子找上門要錢,寶石就讓牧之送給了他們。

寶石在電影中最後一次出現,是在牧之抓住了假張麻子後從他手裡拿到的。並且,他自稱是從一對母子那裡搶來的。如果有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時候裝寶石的盒子,和之前牧之送出去的盒子是一模一樣的。

所以,寶石就從來沒有到過花姐手上。也就不可能再被她送給黃四郎。那麼她盒子里裝的,到底是什麼呢?

在分析之前,我們要明白,這盒子是給黃四郎的。所以,這給之前,和給之後,他態度發生的變化是解答問題的關鍵。

在青樓戲的前一場戲是黃四郎和手下在討論給窮人發銀子的麻匪身份,到底是真的麻匪幹的,還是縣長他們假扮的?對此,黃四郎都表示質疑。

再看黃四郎的後一場戲,這時候場景已經變了。他收到手下的情報,說確信發錢的麻匪中,戴九筒面具的是縣長。這其中,還省去了一個環節,那就是黃四郎派手下去監視縣長他們的行動。

為什麼黃四郎會下達這樣的命令?這肯定和盒子里的東西有關。再聯想一下黃四郎接收情報時,頭上戴的三筒面具(他不參加行動,戴面具做什麼),答案是什麼,已經不言而喻。

黃四郎到底有沒有死?

很多人在看到黃四郎自己炸死在碉樓上時穿的衣服,和他之前同牧之談話時穿的衣服不一樣。

又結合影片最後,穿著湯師爺衣服的黃四郎出現在火車最後一節車廂,不由猜測,黃四郎沒有死,死的是他另外一個替身。

真的是這樣嗎?很顯然,並不是。

理由有兩點。首先在黃四郎和牧之談話結束時,牧之特意給了一把手槍給他,說他是個體面人。其中暗示的意思,很明顯,就是不想他死的很狼狽。

後面,牧之見到武教頭又特意提醒了。要讓黃四郎體面,如果他不能自己體面,就幫他體面。

反反覆復都在強調,黃四郎是一個要體面的人。他在和牧之談話之前,是被百姓當做黃四郎替身從碉樓里抓出來的,這期間還受了不少私刑。這時候的黃四郎,可以說是非常狼狽,非常不體面。

所以,他最後會換衣服再赴死就很符合影片的設定。

另外一個就是姜文,眾所周知,這是一位集魔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身的導演。影片中,牧之看到的黃四郎,火車,以及心愛的女人,曾經的兄弟,都會是真的嗎?

影片結尾和開頭,有著高度相似。但是跟開頭相比,它顯得更虛幻,更縹緲。這時候牧之看到的黃四郎,只是一個幻象。他消滅掉了一個黃四郎,但實際還有千千萬萬個「黃四郎」。

這部電影,乍一看是部喜劇,實際從最後結尾,所有人都遠去,僅剩下牧之一人走在這路上可以看出,它實際是一部悲劇

姜文用喜劇方式,給我們說了一部關於英雄的悲劇。

本文來自於網路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