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在人物塑造方面存在的問題,有哪些特徵?

在電影全球化背景下,商業片成為人人喜愛的電影類型,許多導演紛紛向商業電影看齊。對於以文藝片著稱的賈樟柯也嘗試過轉型,但並沒有成功。

人物塑造的局限性

第六代電影以邊緣話語的方式(性、腐敗、失業、吸毒等)大多表現了「對廢墟救贖的普遍主題」。

他們的電影題材往往關注社會底層人物,力求還原社會現實,本著以小見大的創作理念,通過對小人物的生活關注來引發社會底層人物群體的思考。

然而,畢克偉曾論述:「第六代導演專註於自我和世界(尤其是資本主義世界)以及缺乏國族意識這種現象,與巧妙的自我審查、全球化和商業化的動力作用以及內在因素有著密切關係」。

賈樟柯的電影,從《小山回家》到《山河故人》,每部電影講述的都是關於人(農民、各類民工、下崗工人、社會青年等)與地方(村莊、小城、中等城市、大都會、三峽)的生活景觀;人物角色在空間的變化中掙扎、妥協、順應和抵抗,賈樟柯電影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局限性使他一直逃脫不了文藝片的束縛。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的發展與前進更是令全世界嘆為觀止。

中國早已不是那個貧窮落後的時代,中國人民也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實現全面小康,中國人民富裕了起來,生活幸福了起來。

第六代電影的製作時間當值中國捲入全球化之際,此時西方進入晚期資本主義階段。在早期出口的電影中,大多以農民、無業青年等社會底層形象呈現中國人物,滿足了西方人對中國人物形象的好奇心。

如今,在西方受眾審美疲勞的狀態下,一味地描述邊緣人物的生活,堅持自己的路線會使觀眾缺失新鮮感,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西方受眾的關注度以及傳播效果。

人物情感的匱乏

導演在塑造這些影片時,大多注入了真實情感,將人物關係之間的喜怒哀愁展現得淋漓盡致,有記錄男女之間的愛恨糾葛,與朋友、同事之間的人際關係,也有濃厚的父子或母子之情。

縱觀新時期以來的影片,尤其是第六代導演的影片,在記錄底層人物真實生活狀態的同時,我們不難發現,影片中以悲劇性人物居多,導演擅於將人物塑造成流離失所、孤獨無助亦或是遭遇自然災害或事故的受人憐憫的苦情形象。

雖然能夠贏得觀眾的淚水,但是也不乏有些單調和乏味。

同樣的悲情人物的形象塑造會使受眾感到視覺疲憊,甚至在觀看影片之前就能預料到劇中人物的性格,人物事件以及悲歡離合的情節。

然而,反觀由約翰尼和萊昂納多主演的美國劇情影片《不一樣的天空》,這部影片同樣講述了處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一個叫恩多拉的小鎮,該小鎮較為偏僻,人口稀少,以農業為主。影片講述了一位貧窮的母親和四個孩子酸甜苦辣的平凡生活。

片中由萊昂納多扮演的ArnieGrape是一個患有先天性智障病症的小兒子,父親在他年少時自殺身亡,他的母親由於不能接受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而深度抑鬱,成為一位肥胖症患者,由於過度肥胖日夜卧床不能自理。

由於家庭貧困,一家五口擠在一所小房子里,這樣一個極其可悲、沒有社會地位的底層家庭給觀眾展現了豐富的人物情感。

這五位人中,導演塑造了五個不同的人物形象,他們或活潑或憂鬱,或溫順或叛逆,他們同樣用真情實感感動著觀眾,相似的故事情節打動我們,然而與國內大多苦情人物形象不同的是,在我們為片中人物感動流淚的同時,我們也被人物詼諧幽默的性格逗樂,在我們悲傷的同時也能忍不住大笑。

例如片中Arnie的人物塑造,他既是一個惹是生非、頭腦不清楚的家庭負擔,更是在一次偶然中爬上了幾百米的發電機站台,這樣一個讓人費心甚至厭惡的角色同樣有活潑可愛、搞笑的一面。

如Arnie憨憨的表情,像小孩一樣戲弄哥哥、逗母親開心以及每次犯錯後爬到樹上躲避懲罰的可愛形象。

正是這個讓人既哭又笑、愛恨交錯的人物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些立體鮮明的形象表現出不同的情感,不僅豐滿了人物,更是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展現得淋漓盡致。

同樣,受眾的觀影感受也大大不同,在觀看的同時更能感同身受,影片傳遞的情感更加飽滿,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