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影視圈,有一個特殊的群體——特型演員,他們肩負著扮演重要歷史人物的使命。
尤其是以《大決戰》三部曲為代表的傳統主旋律電影中,誕生了「第一代」特型演員,他們所處的時代與歷史比較近,很多見證者尚在人世,所以選角標準非常高,要求形似與神似的統一。
其中就有「毛澤東」和「蔣介石」這兩個老對手,古月扮演的毛澤東,曾讓李訥大哭起來,而趙恆多扮演的蔣介石,則在台灣引起一陣轟動。
古月
最強主席扮演者
毛主席逝世後,一個重要的任務擺在了桌面上,那就是尋找特型演員,以塑造主席的光輝形象。
軍委主席葉劍英親自把關,從全國的製片廠和文工團系統精挑細選出幾百名候選人,雖然其中有很多優秀演員,但葉劍英作為毛主席多年的戰友,一定要找到自己心目中那個最像主席的演員。
最後看到一位不知名的文工團演員的照片,頓時眼前一亮,用紅筆在他的名字上畫了個圈。
這就是毛主席的第一位,也是目前最好的一位特型演員古月。
古月原名胡詩學,出身貧苦,6歲就父母雙亡,與姐姐相依為命,他們一路流浪,後在好心人的幫助下,進入廣西桂林的一座孤兒院,勉強維持生計。
古月
1949年,桂林解放,隨軍文工團在接收一所大院時,發現幾十名孤兒正在生火做飯,原來孤兒院的工作人員在戰鬥中逃散了,只好由他們自生自滅。
文工團的領導決定收養他們,並作為文藝工作者培養,既能解決他們的撫養問題,也可以為部隊服務。
古月和姐姐就在這批孤兒中,他當時只有12歲,部隊的條件艱苦,卻有著革命大家庭的溫暖,古月的表演天賦並不高,年輕時幾乎沒有登過台,主要是畫畫,做一些後台的工作。
第一次發現他長得像毛主席,還是在一場慰問演出中,當時他正在搭檯子,看錶演的戰士們過來幫忙,猛然看到古月,脫口而出:「這位同志,你怎麼這麼像毛主席!」
古月
經此一提醒,大家紛紛聚過來圍觀,古月也因此成為文工團的小名人。
1979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準備拍攝《西安事變》,在全國範圍內海選演員,團里的領導想起古月來,就將他的照片和資料一起送到製片廠廠長的面前,廠長慧眼識珠,又將古月的情況彙報給葉劍英,這便促成了他的演藝之路。
由於缺乏演員的基本功,古月下了苦功夫,一方面惡補表演學的理論基礎,一方面在製片廠的幫助下,找來大量毛主席生前的照片和影像,以及主席身邊人的回憶和文字資料等等,認真揣摩偉人的角色定位。
首先要做到的是形似,古月的相貌有六分像毛主席,然而在一些細節上還有差距,為此他幾乎是強迫自己做到。
古月飾演的毛主席
比如古月的髮際線比毛主席低得多,一開始他把前額的頭髮剃掉,但是頭髮茬發青影響了真實性,就索性用醫學手段拔掉多餘的頭髮。
還有主席特有的生活習慣,古月發現毛主席抽煙時喜歡把香煙夾在指節上,然後捂著嘴抽煙,而他自己和普通人一樣,都是用指尖夾著香煙,於是他化身「煙鬼」,每天都按照毛主席的手勢一根接一根地抽,硬是練出了肌肉記憶。
毛主席在點煙前還喜歡把香煙在煙盒上磕一磕,把煙絲壓實,古月也學得有模有樣。
當時普通話還沒有普及,如果讓熒幕上的毛主席一口普通話,會讓人覺得很彆扭,所以導演要求古月必須學會湖南方言,古月不辭辛苦,直接到韶山沖住了幾個月,學會了用湖南話進行日常交流。
古月
功夫不負有心人,正式試鏡時,古月在下巴點上一顆痣,緩緩走到評委面前。
只見他氣定神閑地掏出一根香煙,點著的火柴懸在半空中,目光炯炯有神,操著濃重的湖南話講了一句主席的名言。
台詞還沒有說完,評委們就爆發一陣掌聲,導演興奮地衝上去,拉著他的手說:你就是我們要找的「毛主席」!
《西安事變》一上映,就引起轟動,當時距離毛主席逝世時間不長,觀眾們第一次看到毛主席的熒幕形象,驚呼毛主席活過來了,這是對古月的高度肯定,很多熱心群眾給古月寫信,鼓勵他能塑造出更好的偉人形象。
電影里的毛主席形象
這是壓力也是動力,古月繼續打磨技能,先後出演了《四渡赤水》《開國大典》等影片中的毛主席形象。
特別是《開國大典》作為高規格的獻禮片,中央高層領導在觀看後,也稱讚古月演得幾乎以假亂真,他還因此獲得了「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
《大決戰》系列是中央以舉國之力打造出來的主旋律精品,這為古月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讓他能夠淋漓盡致地演繹出毛主席指揮千軍萬馬的領袖氣概。
劇組趕赴西柏坡實拍時,毛主席的女兒李訥也聞訊趕來,觀摩拍攝現場,當古月化好妝走過來的時候,李訥驚呆了,按耐不住對父親的思念,竟失聲痛哭起來。
李訥握住古月的手,扶著他坐在沙發上,激動地說:「您的手和我父親的手感覺一樣。」
臨別時,她再次靠在古月的身上哭泣,古月撫摸著她的肩膀,深情地說:「我理解,我理解。」這一幕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
古月
比如在《遼瀋戰役》中,在接到林彪改打長春的電報時,古月飾演的毛主席把電報一扔,怒氣沖沖地說:「就請林彪到軍委好嘍,我到他那裡去!」
一句話就將毛主席行事果斷和鮮明的個性表現出來。
《淮海戰役》中,毛主席作戰前動員,大手一揮:「夾生就夾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則表現出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氣概。在古月 20 多年的演藝生涯里,一共扮演了87次毛主席,將自己的畢生精力傾注在這一件事上。
古月表演嫻熟,極富神韻,所有看過他銀幕形象的人都承認,他是最像毛主席的。
2005年7月2日,古月因心肌梗塞去世,享年68歲,再也無法為我們展現偉人風采了。
古月
轟動台灣的「蔣介石」
「蔣介石」作為主旋律影視中的最大配角,表演難度其實絲毫不比主角低,首先要站穩立場,不能刻意拔高人物,同時要肯定其歷史功績,尤其是出於兩岸對話的需要,也不能過度醜化。
蔣介石第一次出現在銀幕上是在1979年的電影《吉鴻昌》中,只有一個鏡頭,缺乏代表性,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同一年上映的《大渡河》才是他的首秀。
而在這兩部最早的作品中,扮演蔣介石的特型演員都是趙恆多。
趙恆多出生在河南確山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喪父,像那個時代的大部分河南老鄉一樣,飽受水旱戰亂之苦,長年吃不飽穿不暖,這卻沒有阻擋他對藝術的愛好。
趙恆多
趙恆多從小就愛看戲、聽戲,熟悉豫劇、河南墜子的傳統戲曲。
十九歲那年,桐柏軍分區的部隊路過確山,意外發現有表演天賦的趙恆多,就把他收入文工團,當班長問起入伍動機,他天真無邪地答道:「為了能吃饃。」
可見也是個實在人,他在文工團里踏踏實實工作,調入總政話劇團,後來從部隊轉業,在工廠里做工人將近十年時間。
原以為一生就這樣平平淡淡過去了,因為以前在部隊人緣好,在全國海選蔣介石的演員時,總政話劇團想起了這位老戰友,就推薦他去參加。時年49歲的趙恆多,在形象上接近老年蔣介石,又有一定的表演功底,最終被選中。
趙恆多
在前三十年的宣傳中,蔣介石一直是一個反動派和賣國賊的形象,相當臉譜化。
得益於改革開放初期思想解放的潮流,也是為了改善與蔣經國當局的關係,八一製片廠準備為觀眾呈現一個更立體、更豐滿的蔣介石形象。
趙恆多的相貌與蔣介石只有三分像,因此必須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準確把握蔣介石的性格特點,努力追求神似。
為此他申請翻閱了大量不公開的資料,還拜訪原國民黨高級將領宋希濂、杜聿明等人,當面向他們請教蔣介石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事無巨細地記在筆記本上。
《大渡河》上映後,人們第一次看到了一個溫和內斂,甚至有些儒雅的蔣介石,多少引起了一些議論。
趙恆多
不過時代在進步,1981年,由另一位蔣介石特型演員孫飛虎參演的《西安事變》中,蔣介石開始以較為正面的形象出現,慢慢地大家開始接受了設定。
趙恆多的走紅,靠的是1986年《血戰台兒庄》中的精彩演繹,蔣介石在片中不僅作為正面人物出現,還是主要角色之一。影片中呈現了蔣介石作為抗戰最高領導人的政治地位,在偶遇日軍空襲時臨危不懼的橋段也為他加分不少。
該片在海外公映後,反響不錯,據說蔣經國看完後很感動,覺得趙恆多很像蔣介石本人。
《大決戰》這部史詩巨作為趙恆多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淮海戰役》中那個「優勢在我」的梗,使蔣介石盲目自信眼高手低的性格特點一覽無餘。
趙恆多
而《平津戰役》最後,「蔣介石」離開南京前夕一段自白,有不甘、有留戀、有物是人非的滄桑,這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歷史人物。
1997年,趙恆多已經退休,當時台灣地區準備拍攝一部以蔣介石為主角的電視劇,第一時間就想到了他。
趙恆多應邀到台灣,在開拍活動上,神似蔣介石的他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很多明星都興奮地走過來握手合影,其中就有當紅女星林青霞。
與古月相似,趙恆多一生中幾乎只演蔣介石一個角色,用心打磨精益求精,完美表現出了蔣介石的複雜性格,讓觀眾覺得蔣介石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他還自編自演了一個小話劇《蔣介石的獨白》,更讓面對面的觀眾大呼過癮。
趙恆多
趙恆多正是憑藉著自己在表演上的天賦和努力,成功地憑藉著蔣介石這個角色走上了熒幕,並因此大放異彩,讓兩岸人民都記住他所扮演的蔣介石。
其實,《大決戰》中亮相的特型演員何止這兩位,盧奇扮演的鄧小平、馬紹信扮演的林彪、謝偉長扮演的粟裕等等,都為我們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讓歷史人物活了起來。
在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敬業精神和專業態度,都值得今天的演藝界學習,共同打造一個新的的藝術高峰。
參考資料
《葉劍英慧眼遴選影視特型演員》.文史月刊2008年07期
《蔣介石形象在大陸影視作品中的變遷》.騰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