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底線》劇照
許波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底線》,是我國首部全景展現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題材劇。該劇塑造了以方遠(靳東飾)、周亦安(成毅飾)、葉芯(蔡文靜飾)等為代表的基層法院工作者形象,講述了他們積極投身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的動人故事。全劇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扣人心弦,最突出的特色在於「精」「新」「實」。
《底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劇中的故事和案例所運用的法律程序、法律條款,無不折射出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的進步,無不體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與時俱進。既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優勢與自信,又如春風化雨般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了普法宣傳與教育,還表現了人民法官以及法律工作者嚴格執法而又不失溫情的工作態度、工作作風。從構思、立項到最終製作完成,製作出品單位和創作者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下,《底線》從2019年開始構思,項目歷時3年,超過1128個小時反覆打磨劇本,前後修改共計20稿,最終完成了40集成片。採風團隊赴60餘家法院和調解組織實地調研,系統性了解了法院的組織架構和運作機制,採訪200餘名一線法院工作者建立人物原型檔案,收集各類案件超過500餘件,力求全方位展現多元社會與人民生活。演員的表演可圈可點,塑造出一個個有血有肉真實可信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常年在基層法院工作的立案庭庭長方遠既講原則又善於變通,在維護法律的前提下儘力保護當事人雙方的權益;年輕法官周亦安既不失闖勁,又善於思考;新人葉芯成長過程一路磕磕絆絆、歷練成長……演員通過細膩真實的表演,塑造新時代法律工作者的形象,為作品添了一份力量。另外,《底線》在服裝、道具、化妝、置景、美術、音樂等方面也頗具匠心。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底線》植根於現實社會生活,緊跟時代潮流,彰顯時代氣息,關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新理念、新發展、新變化,在「新」字上做足了文章。一是題材新。《底線》體現了這十年政法改革的舉措和成效,突出表現了我國法治觀念的轉變和進步。劇作主要從四個方面選擇案件:展現時代新發展的案件、體現《民法典》新規的案件、彰顯出司法進步的案件、老百姓切身關切的案件,這些案件折射的是社會發展中留下的真實印跡,是法治建設發展進步的實績。二是觀念新。《底線》中的案件和故事反映出最新的法治觀念,運用了最新的法律條文,能起到宣傳、普法的目的。如:「李芳凝案」的判決依據的是《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條,審判長方遠在宣讀判決時對相關條文還進行了解說,創作者更通過劇中「新聞發布會」的形式對相關法律、行為等作了詳細地說明,既豐富了故事情節,更起到了普法教育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春風化雨、寓教於樂。三是故事新。《底線》中的故事情節具有極強的時代特性,展現了諸多當下社會的新問題、新矛盾,也折射出各種新思想、新觀念,以及由此帶來的新的分歧和矛盾。創作者通過案件的轉折、法官之間的辯論、群眾的呼聲等藝術表現手法,探究時代發展變遷的痕迹,以及社會問題、各種矛盾的聚焦點和根源,極具社會性。
《底線》深度聚焦老百姓生活,深度聚焦一線法律工作者,深度聚焦中國法治建設、法治發展的點點滴滴。「實」是《底線》的生命,但創作者並不是囿於現實、照搬現實,而是通過藝術手段在現實基礎上進行再加工、再創作,從而塑造出立體豐滿、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極具專業性的司法人物,挖掘出案件背後的人間百態和人情冷暖,讓觀眾跟隨法官的視角一點點剖析案件背後的東西,引導大眾對當下社會現象從法律、正義的角度進行解讀,進而起到提振社會風氣的作用。《底線》以現實主義精神,通過細節來塑造人物、呈現法治案件。如:在對「離婚案」的審理過程中,由於夫妻雙方在法庭上爭吵,孩子被嚇哭,方遠將孩子抱在自己懷裡審案,孩子趴在他的肩上竟然睡了兩個多小時——這個細節將一個基層法院法官的溫情集中表現了出來。《底線》在紮實的前期準備基礎上,以客觀真實的鏡頭傳達出深刻的法治思想與真摯的人文關懷,在一樁樁案件、一個個人物、一句句台詞中無不體現出對法律尊嚴和生命價值的思考。
《底線》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完善故事邏輯結構,抒寫法治建設的真實生態;通過細節塑造新時代法律工作者司法為民、勇於擔當、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和崇高作風;自然生動地完成了社會正能量傳播和普法教育宣傳,是一部紮實、真實,具有創新精神的精品力作。
(作者系《中國電影市場》雜誌社社長、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