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很多人說,四大天王早已是明日黃花。
誠然,那個年代已經過去很久,甚至絕大多數擁躉都已爭先恐後地老去。
該發福的發福,該地中海的地中海,該水桶腰的水桶腰。
但只要提起這四個字。
他們的眼睛裡就會有光,仿若初見。
有些人瞬間就會燃起「不服輸」的火焰。
摒棄掉那些素質低劣的群體,擁躉終究是可愛的。
但四大天王最特殊的地方。
是違背了木桶原理。
眾所周知。
木桶原理也即短板理論,由勞倫斯·彼得提出,其核心內容為:「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
四大天王當然沒有成「桶」。
但他們雖然不是藝人組合,一旦集結,聲勢卻勝過娛樂圈任何組合。
因此,恰可以「木桶原理」比擬。
按常理來講,提起四大天王,很容易一眼挑出來的是弱點,比如誰的電影票房不太好,專輯銷量可能一般,誰的五官看起來不怎麼樣,誰的演技或者又差一些。
但恰恰相反,人們更容易記住的反而是或個人或全體的突出成績。
比如郭富城的唱跳實力,劉德華歌影均衡的發展,黎明的文藝片,張學友的音樂劇,郭富城和劉德華在今天更領銜香港影壇。
又比如他們壟斷了九十年代的最受歡迎男歌手獎,共舉辦超過1600場個人演唱會,唱片正版銷量破一億張,迄今為止總計獲得9座三金影帝獎盃。
然而,不是任何人都會有這種待遇。
香港四大天王的概念,源於1992年。
在封王之前,郭富城攜歌舞風靡華語世界,劉德華持電影風行東南亞、在香港樂壇與張學友並列爭雄,黎明在香港樂壇聲勢急升,及至郭富城返回香港樂壇,各擅勝場、並駕齊驅,四王的格局始成。
華語樂壇隨即出現跟風。
台灣有四大天王和四小天王,內地也迅速推出另一版本的「四大天王」,如果不提起具體的名字,估計很多人都沒法對應。
但這三組「天王」,為何皆經不住時間的雕琢?
這其實與一句著名的老話有關。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天王好當嗎?
多年後,黎明在一檔娛樂節目里說,「現在很多年輕的演員長得很帥,演戲一般,唱歌也一般,其實我當年也一般,到現在也是一般。」
還說他們假如早二十年出生,今天已經是「天王」了。
話里有自嘲,也有偽飾。
但當年的競爭烈度有多大,身在其中的黎明應該最清楚,每一個獎項的爭奪、每一個現場的比拼,甚至穿衣戴帽都會被拿來對比一番。
媒體也經常會製造話題,比如獎項「造馬」,又或者開革誰人出天王行列。
所以郭富城即便攜顏值與舞步的雙重利器,也在回到香港之後戮力打磨唱功,在短短几年時間裡就臻至頂層實力派唱將的位置。
而在雷頌德與郭富城尚未「拆夥」時,黎明就已經迫不及待地暗送秋波。
張學友在1996年宣布息影,投入全部精力,為原創音樂劇《雪狼湖》做策劃及演出籌備。
劉德華粵語歌曲競逐不利,馬上轉身主攻普通話歌曲,一邊還鐵人般出演大量電影。
這些表現的背後,其實就是四個字。
如履薄冰。
回到前文。
談及台灣「四大天王」,大多數人會說,他們顏值不怎麼樣,也不會跳舞,更沒有電影可看,會作曲、唱功不錯?但那樣的歌手太多了。
提到台灣「四小天王」,青春年少也有顏值,但比不過郭富城和劉德華,電影沒有代表作,音樂也沒有代表作,更談不上什麼舞台。
再看看內地「四大天王」,與台灣「四大天王」如出一轍。
反看香港四大天王,顏值有郭富城、劉德華和巔峰期的黎明,無論音樂、電影還是舞台、廣告甚至包括慈善,他們的身影無處不在,音樂作品、電影作品層出不窮,就連廣告都會成為焦點,郭富城的百事可樂、黎明的和記、劉德華的愛立信以及張學友的均瑤牛奶。
但另外的「天王」們就沒有長處嗎?
有,但並沒有多少領域能稱得上「標杆」。
這或許就是真相。
略舉幾個例子,就一目了然。
風靡整個亞洲的「富城頭」,首發三張唱片銷量均破百萬,明星肖像印刷品銷量七連冠,450度旋轉舞台、舞蹈家年獎,百事名人堂成員,三部香港一番年冠票房電影,香港華語片影史票房最高紀錄,內地三部破十億電影,華語連莊影帝,416場演唱會。
最多主角電影和內地累計票房最高的演員,港台十大偶像第一名六連冠,三部香港年冠票房電影,內地三部破十億電影,六次登陸春晚,401場演唱會。
兩度「全球銷量最高華人歌手獎」,四百萬級唱片銷量,原創音樂劇《雪狼湖》,華語樂壇最多數量的個人演唱會,789場演唱會。
第二張粵語專輯即奪IFPI全年最高銷量大碟獎、九十年代香港文藝小生,320場演唱會。
這裡面隨便選一個數據或成績,那三組「天王」能有其一,就足可開懷。
比如演唱會場次,數量最少的是黎明的320場,但那幾組「天王」中演唱會場次最高的周華健,也僅193場,即便加上王傑的76場、齊秦的53場,三人捆綁,都才勉強超過黎明兩場。
這就是硬實力上的差距。
橫跨歌、舞、影。
他們在不同領域裡,同樣光芒四射。
正應了此前講過的一句話。
四大天王的下限,已經是很多人不可企及的上限。
所以違背木桶原理。
並不奇怪。